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综合] 孙瑞哲:以教育高质量发展推动纺织行业新型工业化建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8-19 22:16: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以教育高质量发展
推动纺织行业新型工业化建设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  孙瑞哲
; U7 b7 w& P6 m. _  T# d2 g

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中国纺织高等教育开创者张謇先生曾说过:“立国由于人才,人才出于立学,此古今中外不易之理。”教育决定着创新高度和人才质量,是事业兴盛、国家富强的智慧之本、力量之源。纺织行业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关键在教育。

一、要正确认识新型工业化关键任务的内涵与特征

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我们要在全球竞合关系、责任利益关系、市场供求关系中把握新型工业化的内涵特征。

1.新型工业化是以全球融通为条件的工业化

全球一体化发展是必然趋势。政策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建构起了一体化发展的多元样貌与多维态势,所有国家和民族都被卷入世界发展体系中。产业间、区域间更多表现为合作共生关系。时代性问题也大多是全球性问题,全球约2/3贸易只涉及中间产品,分工不断深化,全球价值链合作已成为主要形式。产业链与创新链、资源要素与基础设施紧密连接。过去3年,全球跨境数据流动规模增长120.60%,数字服务贸易规模增长36.90%,数字服务贸易、环境商品贸易等领域都处于扩张中,全球化呈现新的内容与形态。新型工业化就是在互融互通、共创共享中的工业化,整合全球资源,开展全球合作,解决全球问题。

当前,全球化正在开始新的故事。工业革命以来,发展中国家第一次在经济总量和贸易额比重上与发达国家相提并论。全球政经力量的改变,赋予新型工业化新的内容。

一是地缘政治影响的深化。产业政策在全球价值链中重要性日渐突显。从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到欧盟《欧洲经济安全战略》,聚焦材料供给、科技创新等领域的产业政策密集出台,引发全球产业链结构急剧调整。安全因素和信任机制嵌入新型工业化进程。

二是区域贸易特征的强化。2017-2022年,全球增加71个有效区域贸易协定。以“一带一路”倡议、RCEP为代表的区域布局为全球包容性增长构筑新空间。到2030年,共建“一带一路”将使全球贸易增长1.70%至6.20%。多元化、区域化布局成为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形式。

2.新型工业化是以社会责任为导向的工业化

《2023年全球风险报告》指出,未来10年,人类面临的前三大风险都与气候变化有关。极端气候事件正在经济社会各领域产生连锁效应,形成系统性冲击,当前的工业化进程面临更高的环境气候风险、更多的资源要素约束、更大的社会人本责任。

以ESG和社会责任为重点,全球政策体系、能源体系、消费体系、融资体系加快转型,推动产业发展的价值判断发生改变,比较优势加快重塑。截至2023年9月,已有150多个国家作出碳中和承诺,覆盖全球80.00%以上的CO2排放量、GDP和人口。

规则层面,绿色贸易规则不断深化。欧洲6月通过《关于欧盟可持续和循环纺织品战略》决议,引入数字产品护照,计划2030年进入欧盟市场的纺织品都要耐用且可回收,7月提出《废弃物框架指令》修正案,要求引入纺织品生产者责任延伸制。

市场层面,更多消费者开始从社会责任、环境保护等维度审视价值,作出决策。有调查显示,全球75.00%的受访者愿意为高道德声望企业的产品支付更高价格。德勤调研也显示,超过60.00%的消费者愿意为绿色产品支付溢价。

融资层面,节能减排、低碳发展成为热点投资方向。截至2023年二季度末,中国绿色贷款余额27.05万亿元,同比增长38.40%。碳排放权、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等正成为绿色资产。

新时期,新型工业化一定是平衡当前与长远、责任与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工业化。比如欧盟工业5.0社会新价值框架包括“以人为中心”“可持续性”“富有弹性”等内容。

3.新型工业化是以数字经济为架构的工业化

新一代数字技术不断成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规模与范围构筑着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数字经济成为主要经济形态。深度数实融合成为新型工业化的时代特征。

数据成为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投入要素与价值资产。2022年全球数据量暴增到80 ZB,预计2025年将达到175 ZB,对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发挥重要推动作用。算力、工业互联网等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夯实新型工业化数字底座。初步测算,到2025年,中国算力核心产业规模将不低于4.40万亿元。

智能制造成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着力点。IMARC Group预计,未来5年全球智能工厂规模复合年增长率达11.13%。平台经济推动产业链形成以用户为中心、组织协同、资源共享的新形态。《2023数字化采购发展报告》显示,智慧供应链使产品开发和设计环节供需匹配程度提高15.00%,采购环节库存周转率提高16.00%。

生成式AI呈现全民化、通用化、纵深化趋势,正在改变新型工业化的方法工具和价值效率。Gartner预测2026年超8成企业将使用生成式AI。麦肯锡预测生成式AI在未来3~5年可为时尚行业增加1 500亿~2 750亿美元的营业利润。

工业机器人塑造新型工业化全新的投入产出关系。以Tesla Optimus为代表的具身智能加快探索着人形机器人辅助人类工作的技术基础和应用前景。11月2日,中国印发《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计划到2025年初步建立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2022年我国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达到每万名工人392台。

新型工业化是数字经济时代以人机协同为特征的工业化,是全流程、全场景、全触点、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转型与变革。

4.新型工业化是以科技创新为内核的工业化

前沿技术、未来产业正在蓬勃发展、梯次成熟、扩散融合,改变着现有发展轨道和产业形态,延展着发展空间、未来前景。

新材料是产业创新的先导、新型工业化的基石。材料发展融入并推动着设计创新、工艺创新、装备创新、产品创新,产业的规模优势、体系优势、创新优势来源于此。从美国的《材料基因组计划战略规划》《国家纳米技术计划战略规划》,到欧盟的《材料2030路线图》,再到日本的《材料创新力强化战略》,全球新材料领域的竞合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生成式AI、量子计算等技术的发展,推动着材料设计与研发加速向新范式转变;以分子、原子为起点的制备合成技术,以高通量、多维度、多尺度为特征的表征技术的发展,推动着材料创新和性能改善。

生物技术是新型工业化的关键突破口。基因编辑、生物育种、生物基材料等正改变从原料到产品、从制造到回收的产业全生命周期,为健康、能源、资源和环境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政策支持、资本青睐,推动生物技术与产业齐头并进,60多个国家制订了发展生物经济的政策规划。美国首份《生物制造战略》将生物技术上升到国家安全高度;德国通过了至2024年投入36亿欧元的生物经济行动计划。Bioeconomy Capital曾预测,到2040年生物化学品将在各竞争领域超越石化产品。

科技创新是新型工业化最根本的支撑,决定着产业的价值高度、应用广度。推进新型工业化,需要提升创新能力,讲好科技故事,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


- P* @2 q$ j7 X
二、要正确认识中国纺织工业正在发生的体系变革

中国纺织作为重要的工业部门,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的有生力量。融入时代大势,立足中国实际,把握历史主动,行业正围绕科技、时尚、绿色新定位全面加快要素升级、结构优化、范式变革,推进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1.高端化

科技创新正在成为产业价值的核心来源。2022年纺织行业规上企业R&D经费在535.10亿元左右,增长3.82%,在29个制造业中位居第13位。关键技术与前沿技术不断取得新突破,加速发展高性能产品与高价值产业。以石墨烯、超导材料、生物可降解材料、新一代3D打印材料、新型编织摩擦电纤维材料等为代表的纤维材料加快发展。碳纤维等先进工艺技术快速突破,产品性能对标国际先进企业。智能制造、增材制造等制造创新不断突破。博理科技的智能云工厂生产了超过全国70.00%以上的超高速3D打印鞋。智能化、功能性纺织品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防水透湿、单向导湿、辐射降温以及环境自适应等功能的“体域微气候管理纺织品”有效提升极端气候环境下的人体舒适度。

2.智能化

数字孪生、数字原生、虚实相生等数字创新正在构筑新的产业形态。截至2023年6月,行业在关键业务环节全面数字化的企业比例达到56.80%,高于全国制造业平均水平。

在生产环节,工业机器人助力经纬智能打造无人操作的锭子自动装配线;大杨集团的大规模定制最快4天完成服装交付。

在研发设计领域,中国纺织信息中心的DPI SPACE基于人工智能实现创意数字化、设计智慧化;凌迪Style 3D将元宇宙深度融入服装设计与制造。

在平台方面,柯桥“织造印染产业大脑”使得企业设备利用率平均提高11.20%。

在营销领域,跨境电商、内容电商快速崛起,虚拟现实和元宇宙重塑着商业场景和消费体验。2022年SHEIN营收实现227亿美元,同比增长54.00%。

3.绿色化

围绕双碳目标,行业多路径探索绿色技术,正在形成“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一体发展的组织模式。

原料创新提速,促进循环经济。凯赛生物以植物性原料制备生物基聚酰胺,从源头上减少50.00%以上碳排放;浙江佳人新材料、福建华峰不断延伸废旧涤纶纺织品再生聚酯的产业应用。

能源结构优化,推进清洁生产。魏桥、鲁泰等企业采取光伏发电等绿电供能;泰和新材绿色印染技术Ecody实现水资源100%循环利用。

量化工具升级,强化透明管理。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发布LCA plus数字化纺织品全生命周期绿色评价平台,帮助披露产品环境信息,优化产品流程。

4.融合化

技术的集成、场景的延展加快推进新领域、新赛道拓展,万物可织的趋势更加明显。在大健康领域,微米级材料编织人造血管,废旧蚕丝制备抗菌型手术缝合线。在新能源领域,中复神鹰和吉林化纤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在风电、储氢等场景。在海洋工程领域,山东鲁普耐特的超高相对分子质量聚乙烯纤维缆绳,强力为钢缆的1.5倍,质量仅为钢缆的1/7。在生物制造领域,基因编辑、合成生物等应用,丰富材料来源,改变生产方式。

5.品牌化

文化自信加快转变为产品自信与产业自信。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与应用。2015—2022年,汉服市场规模由1.9亿元增至125.4亿元。抖音电商“3·8大促”期间,马面裙销量同比增长1 872.00%。圈层文化、环保理念和社会责任正在融入品牌发展基因。国际国内融通布局。比如安踏集团收购FILA、迪桑特、KOLON、ARCTERYX、SALOMON等;波司登推动中国原创设计与国际接轨,产品已在8个欧洲国家400多家品牌集合店销售。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行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加快产业体系现代化进程,需要创新驱动、人才支撑。

5 J8 z; @* }" s# ^8 X% Y) R
三、要正确认识教育对于科技与人才发展的关键作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

新时期,我国教育发展进入快车道。2022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首超6.00万亿。据测算,我国目前的教育强国指数居全球第23位,比2012年上升26位,是进步最快的国家。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超过2.4亿,技能人才总量超过2亿,人才红利正在形成。

随着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融入中国纺织一骑绝尘的发展大势,中国纺织教育处于世界前列。目前,纺织高等教育院校297所,职业院校约1 000所,职教本科、高职专科、中职院校结构持续优化,继续教育模式不断丰富,终身学习体系建设深入推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的模式蔚然成风。每年约5万人参加国家和行业赛事。多种层次、多种形式、学科门类齐全的纺织教育体系已经形成。教育质量显著提升。2023“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首次发布的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全球前四的院校都在中国。学校教育成果丰硕,成为行业创新和人才涌流的源头活水。2009-2023年“纺织之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教学成果奖获奖成果3 120项。2016-2020年,行业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15项,纺织院校是重要参与者与贡献者。2023年东华大学毕业生中硕士、博士占比分别达到43.20%和2.57%。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数量持续增长。2021-2023年,“1+X”证书的申报人数累计40 895。

面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与未来目标,行业教育事业依然任重道远。我国工业化起步较晚,传统产业、底层技术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依旧明显。根据中科院技术结构图谱2022,从高科技含量和高经济价值的两方专利主题覆盖度看,美国覆盖99.00%以上的技术焦点;日本份额最高的领域为纺织和造纸机,达到33.80%;德国主要优势在机械、化工等传统技术领域;而我国的优势重点集中在数字通信领域,机械工程、化学、材料、生物科学、纺织等领域的技术焦点所占份额很少。纺织基础创新依然存在短板与弱项。中国纺织发展进入“无人区”,新问题与新挑战接踵而至。把握新科技革命的机遇、保持优势、抢占前沿制高点、赢得未来主动权,自主创新依然是绕不过去的重大课题。实现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打造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提升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一切的答案都在教育。我们要结合时代特征与产业实际,持续推进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教育变革。

1.注重现实与未来的统一,做好学科建设

学科专业是教育体系的核心、人才培养的支柱,其结构和质量直接影响立德树人的成效,决定服务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学科跟着产业走,专业围着需求转。当前,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浪潮下创新周期缩短,产业发展范式的变化、学科知识的更新,要求有新的学科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

立足实际、面向未来,教育部正在大力推进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优化。2022年度增设、撤销、调整共涉及2 800余个专业布点,其中,工学所涉专业数量多达1 074个;到2025年优化调整比例将达到20.00%左右。同时,专业设置也开始更多考虑区域差异。江苏、广东、山东、辽宁、安徽、湖北、河南7个工业大省过去3年备案工科专业数量均超过100个。多学科交叉、多技术渗透、多领域融合是工程实践和科技创新的趋势。传统蕴含未来,未来重塑传统。纺织行业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材料技术交叉融合的特征尤为显著,要实现产业创新,就必须打破壁垒,推动学科交叉会聚,化解学科体系与产业发展脱节的情况,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2.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促进产教融合

行业教育长期存在理论与实践割裂的情况。普通教育“工科理科化”倾向突出,职业教育更多成为一种被动选项。受社会偏见和培养机制的影响,技能教育的不充分发展,正在导致具有创新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不足。2020年我国制造业中科学家和工程师占比为3.55%,低于德国23.20%、欧盟14.20%的水平;未来15年,我国工程师供需缺口预计将从目前不到1.00%扩大到32.00%。工程师规模与世界第一的制造业地位不相匹配。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国外经验看,德国“双元制”的技能积累和传承模式构筑起制造工艺创新的人才基础,帮助2/3的年轻人实现就业;瑞士70.00%的高中生参与学徒制培训。中国特色的学徒制正在加快探索,校企共建的特色学院达650多个。行业教育应该充分调动高校和企业两个主体的积极性和责任感,打造行业产教共同体,推动“产”与“教”从“相加”走向“相乘”,融入区域产教联合体,推动构建技能型社会。

3.注重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加快数字转型

数字革命推动整个教育的系统性变革,对我们学习什么、为什么学习、如何学习产生深远影响。

教育基础设施加快数字化转型。2023年,全球教育科技领域的风险投资总额预计为50亿~60亿美元,其中AI、云计算、扩展现实XR、音视频占比超90.00%。我国慕课、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虚拟仿真实验等快速发展,数以千计的学校、百万计的教师、千万计的学生连接在一起,形成全球最大规模的在线教学实践。混合式、沉浸式的教育模式构筑着学习与实践的全新时空结构,全场景、多模态的教育数据使得个性化教育、普惠性教育成为现实。

生成式AI正在颠覆知识的创生逻辑,重新定义创新技能价值。从设计创意、研发创新、翻译编程到财务法务、文案营销,所有能够模式化的知识技能都将可能被取代,所有涉及知识应用的环节都将可能被重塑。教育形态、育人范式正在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要深入探究数字时代的产业规律、教育规律、人才规律,不断革新教育观念、内容、方法和途径,前瞻布局,塑造优势。


7 p- |5 o2 J3 k1 t- c5 l
四、以教育现代化支撑行业新型工业化建设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产业强。行业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的阶段,面临转型升级的关键节点和复杂深刻的外部环境。我们要积极探索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统筹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与终身学习,实现教育对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完整支撑、持续支撑和有效支撑。
4 D* D* R; s2 ^; ^# |2 M0 N- h

1.与时俱进,完善学科专业体系

与产业耦合、市场互动,做好学科专业优化、调整、升级和新建工作,重塑特色优势,打造交叉贯通的学科专业群。聚焦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产业链关键环节开展专业建设,加强产业用纺织品等领域综合专业人才培养。以培养新质生产力为方向,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融合信息科学、生物学、新材料等领域探索构建跨域跨界的学科专业体系。关注人工智能在教育方面的应用发展,推动专业技术知识库等教育数据资源的共建共享。更新学科专业的课程和教材,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及时纳入教学内容。

2.知行合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要以人为本,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强化上下贯通、横向连接,培养更多战略科学家、卓越工程师、创新设计和经营管理人才、技术技能人才,更好服务技能型社会、学习型社会建设。深化职普融通,推动行业特色大学和高职专科协调发展,要强化学生知识基础和研究能力,也要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校企联合建设博士后工作站、特色研究院、大师工作室等产教融合培训基地;依据产业链分工要求,开展委托培养、订单培养、学徒制培养和岗位培训。深化科教融汇,教学研并举,将高水平研究成果融入核心课程、教材、实践等人才培养内容和环节;引入案例式、项目式、团队式教学模式,在前沿问题探索过程中培养学生科研攻关能力。

3.因势利导,完善教育支撑体系

从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着手,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夯实基础支撑。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国家社会需要为出发点,推动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专业属性的院校分类评价体系。以科学评价引导教学实践。建立校企双元育人机制,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综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健全人才流动配置机制,促进人才发展良性循环。持续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将教育家精神的培育、弘扬和践行落实到行业教育事业的全过程和各领域。以师德师风、教学质量、科研水平、育人成效为重点,引育并举,组建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4.开放包容,打造教育合作生态

全球化时代、全球化产业需要全球化的人才。提升国际影响,打造全球教育品牌。探索国际化发展模式。深化与国际优秀高校的交流合作,吸收融合先进教育理念和资源,提升教学水准。鼓励师生跨国交流学习,培养全球视野,提升综合素质。搭建跨学科、跨行业、跨领域的学术交流合作平台。持续办好世界纺织服装教育大会等活动。借助数字技术提升合作广度与深度。服务产业全球合作,与“一带一路”沿线高校、龙头企业等合作开发优质国际教育资源,设立海外学院,打造国际化的教学团队,培养国际化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积极主动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实业之所至,即教育之所至。在新型工业化的时代征程上,我们要以高水平教育、高素质人才支撑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携手同行,惟实励新,心怀锦绣,共筑未来。

6 J  A- B9 |0 ]: f: N) N
孙瑞哲. 以教育高质量发展推动纺织行业新型工业化建设[J]. 纺织服装教育,2024,39(1):1-6.

4 U9 E: J/ F, }! F: Q
1724076628116.pn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手机版|下载说明|促织网 ( 京ICP备14010041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6754号 )

GMT+8, 2025-8-2 03:09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