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人物] 近代中国纺织教育发展简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4-5 10:32: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国的纺织教育事业,发展较早,但进度缓慢,并受政治、经济形势的制约。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中国纺织业勃兴,纺织教育亦趋上升。后因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损失巨大。抗日战争胜利后虽略有起色,但社会动荡,亦无法安定。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才同纺织事业一样,进入飞速发展的时期。) r9 y9 X' f  y4 M9 Q& @* X0 I# o# I% w
( Z" W. U4 V: V: d& m* |+ v4 |
一、初创阶段
6 _9 \9 D: k% D5 C我国丝绸产品 ,历史悠久,驰誉世界,为出口重要物资,浙江产量约占全国1/3以上,但蚕病猖撅,缺乏科学养蚕方法。有识之士,明察发展斯业,必须教育领先。促织网。1897年杭州知府林启呈准创办蚕学馆,于1898年3月开学,成为我国纺织教育事业的先驱。1912年史量才在苏州建立女子蚕业学校。这两所学校经过多年变化,遍历风霜,最后发展成为浙江丝绸工学院(现浙江理工大学)和苏州丝绸工学院(现苏州大学)以及一批蚕桑专科学校,成为培养丝绸及蚕桑专业人才的摇篮。* D2 Z6 K, @4 @

) o) U+ F4 }* C9 F' k中国近代棉纺织工业进步缓慢,早期在技术上完全仰仗外国工程师和洋匠,使从业者痛感非自办纺织教育,就无从改变受制于人的落后局面。张謇在创办大生纱厂的同时,即兴办文化教育事业。甲午战争以后,他便有“以实业办教育相迭为用之思”,并指出:“无学堂则工艺无由以致精”,“有实业而无教育则业不昌”。当时我国精通纺织机械的人才很少,大生各厂初期的机械安装、调试、工艺、维修全操之外人,洋匠趾高气扬。这种情况更使他下决心培养本国人才。1912年张謇在大生一厂附设纺织传习所,以后逐步扩大,并亲任校长16年。教员除日籍外,多数是留美学生,并逐步选拔毕业生留洋深造后回国替代外籍教师。早期教材袭用美国费城纺织学校原本,以后自编教材。1927年改为大学本科。1930年经教育部立案,定名为南通学院。在办学的40年间,有1750余名毕业生散布在国内外。( d. o) p/ B0 c, Y

8 X5 J  r2 V" H, z% p4 T8 u9 A晚清也有一批官办的纺织学校,但数量少且学制参差不齐,部分还受 兴 办 人 的进退而兴废。1890年张之洞在湖北武昌设织布、纺纱局后,1903年在湖北工业中学设置了我国最早的染织学校,但4年后即随张之洞调迁而停办。京师高等实业学堂、夭津北洋大学、天津高等工业学堂均成立于晚清,以后设置纺织科系,培养专业人才。苏州工业专门学校(简称苏工)和杭州高级工业职业学校‘(简称杭工)也是官办的工业学校,纺织是重点的科系,两校在数十年中培养了大批人才。* j( m, G( N+ r7 b- A+ H0 l
& l) x5 z- q2 D) f2 x! c( c8 i
企业办班最早的有恒丰纱厂职员养成所,由聂云台于1909年亲自主持。初期开办8期,中间曾委托南通学院代办,1929年后又续办数期。
' I$ j- m( I5 {$ {5 Y+ f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4-5 10:34:28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发展阶段# h+ P/ M/ I; V0 z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我国纺织工业迅速发展,人才紧缺成为重要矛盾,各大系统都举办技术训练班或合组技术学校。这些专业训练班,虽然学制较短,但多数能满足当时技术人员短缺的需要。/ K: ^0 P$ Y7 N+ V" i' |
' j- [0 ~0 T  l+ H* @8 T
1922年华新公司设天津棉业专门学校,培养棉业和纺织专业人才。促织网。1928年后申新和庆丰公司亦先后建立职员养成所。8 Y1 U2 A; _2 Z( Q" f+ N- x( O# f9 P2 i

( j; `& N; s4 c3 ]* b% H2 b作为私营企业技术队伍的后备,在专业学校学生无法满足之际,工务练习生是多数工厂广为采用的培养人才的形式。各厂招收相当于中学水平的青年进厂,跟随技术人员熟悉生产,并在机械操作中实践,以迅速提高;部分进入专业学校深造。这在近代中国的纺织技术人员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其中也有不少自学成才,成为工厂技术骨干或专家。这种形式一直维持到抗战胜利。* \2 ~2 P( K! J4 O3 f6 S
1 C, _0 l* m/ T" w+ j
抗日战争之前,南通学院、苏工、杭工等校均发展到全盛时期。1926年张学良在东北创建东北大学,并设纺织系。九一八事变后即撤入关内,部分并入北平大学工学院,纺织系则并入南通学院。" R, i" ?' @  \6 Z- a
& a# w0 s8 l* M! m/ w) |) R: I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4-5 10:36: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三、转折阶段
* I- s) j9 D1 ~" ?" V1 H由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我国纺织教育事业与其它各业一样,受到了重大摧残,各院校设置地都先后陷入战区,校舍、设备、图书资料均受到严重损失。各蚕桑学校都迁入农村上课或停办。城市各院校多数迁入内地。北平大学、北洋大学迁入陕西城固组成西北联合大学。, J! E- k) ~6 @7 o" R5 W  h
6 E1 r6 V& B% V) u. M9 |* v
1937年刚建立的交通大学纺织系也迁渝复课。南通学院和苏工迁入上海租界复课。促织网。杭工一度由浙江大学代办,但在浙大内迁时,杭工因内迁经费无着,被迫将甲、乙班全部解散,抗战胜利后也一直未能复校。杭工建校共28年,据校友会统计,包括各科系、机械传习所及各种培训班,全部校友4000人之多。$ I2 ^# {4 Z  c+ ]. Y) y  J

1 ~2 b! [2 s* Y. K3 |, T抗战时期内地成立的纺织学校,还有山西铭贤学院和中央 (乐山)技艺专科学校等。
) B; y6 \7 p+ c6 @
) K7 C7 M/ H( L# K# m% B上海租界一度成为抗战时期棉纺织业大发展的基地,纺织教育事业亦相应地有所进展 。苏工迁沪后发展成私立上海纺织工业专科学校。申新公司创办了中国纺织染专科学校。诚孚公司也设立了诚孚纺织专科学校。染织业还筹建了文绮染织专科学校等。  h0 M3 k; m: Y" Y0 W) E7 m

9 e7 g3 D) O$ Y; H; o. x. }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4-5 10:45:46 | 显示全部楼层
四、恢复阶段
% ]/ q+ ?4 m* L! f2 i抗战胜利后, 南通学院 、苏工、交大及北方的一些院校都陆续迁回原址复校。河北工学院于战时停办,1947年也复校。上海一度停办的诚孚、文绮两校也先后恢复。但当时局势混乱,教育经费紧缺,办学十分困难。
; x1 F5 O; o, \6 @6 n, Q* {, L! P
2 d  x% w0 t  t( s5 v1 J% e8 I中国纺织建设公司成立后,于1946年设立技术人员训练班。训练班运用公司雄厚的师资力量及部分留用日籍专家,集中各厂中级以上技术人员,开办了原棉及各工序的技术训练班和研究班,并编制了成套的教材。训练班虽在1950年结束,但取得的成果颇大。
' k4 `+ _/ U0 t( h* m6 K
3 U: a8 w5 b: @6 I. P* y抗战胜利后,各地纷纷建立一批纺织高等专科学校。促织网。据1949年末的不完全统计,全国纺织高等院校(系)已有18所,在校学生1200余人。当时设有纺织系科的大专院校有:天津北洋大学、河北工学院、江苏南通学院、苏南工业专科学校、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市立工业专科学校、山西铭贤学院、西北工学院、山东省立工业专科学校青岛分校、四川乐山技艺专科学校、成都艺术专科学校、敦义农工实验学院、武汉江汉工专等。专门的纺织院校有:上海私立中国纺织染工程学院、私立上海纺织工业专科学校、私立诚孚纺织专科学校、私立文绮染织专科学校及浒墅关蚕丝专科学校。
2 _# {# K. N0 W! u: O$ R! Q) T+ a& l9 q# x* t8 Y7 H; t
中等纺织技术学校 (多数为高级工业职业学校、简称“高工)’, 约有20余所,在校学生1500人左右。历史悠久、影响较广的有:杭州高工、济南高工、长沙高工、开封高工、武昌高工、常德高工、广东新会高工、兴宁高工、西北高工、雍兴高工、三原高工、甘肃秦安高工、兰州高工、临挑高工、石家庄高工、东北高工、成都高工等。此外各大纺织公司还根据生产需要,举办半工半读技训班和各种专业人员训练班。
4 I  [6 G# p2 M4 H' I, f% U
  g2 M1 I/ a% V6 I7 p' Q在近代纺织工业发展中,涌现了一批热心纺织教育事业的人士,其中有朱仙舫、傅道伸、陈维稷、李升伯、邓着先、张方佐、徐缄三、稽慕陶、张朵山、任尚武、张汉文、周承佑、诸楚卿、郑辟疆、曹凤山等。他们或长期执教,或长期主持院校,或编撰教材,为培养大批学生和技术专家作出了很大贡献。
( O6 L: |+ l* R5 [. C& n8 M5 X% b# Q* [0 @
综观我国近代纺织教育的历程,艰难坎坷。浙江蚕学馆创办人林启倾向新政,戊戌政变失败后忧愤而逝。1902年浙江巡抚下令蚕学馆停办,改建李(鸿章)氏专祠,浙绅大哗,联名上奏。“上谕”命设试验场,以同一蚕种、同一蚁量由熟练蚕农与蚕学馆学生分屋饲养对比,如新法优则馆留,否则停办。结果新法远胜土法,停办之议遂解。
8 E0 W7 A, o! j1 H# g* A. L: k
+ }8 T- I- }" s4 N( n南通学院在大生纱厂经营困难时,亦随之陷入困境。4 w8 R" T9 I2 j/ |- x3 Y

9 U% d/ g* r" r% |2 n9 T; |9 g/ P" E抗战时内迁院校,设备图书无着,不少校舍亦只能借用寺庙 。1 c8 ]7 ?7 f, [, r& _; B

! N9 o5 ^. x$ y" k4 ~抗战胜利后,纺织教育事业经各方努力,逐步发展,到1949年已具有一定规模,但系科设置仅纺织、染化、缫丝3种,系科之下不分专业。多数院校师资薄弱,经费拮据,设备简陋,教材单一。但一些有名望的院校则水平较高,采用较高的淘汰率优选和培养专门人才。0 C* B% ?, q5 R9 u

$ R! d2 }, p2 j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进行了院系调整,并新建了一批院校,教育条件、图书设备、教育质量也逐步提高。
4 u( R2 P# o+ |  V. r6 `
2 N1 N! r+ K; ?& p7 `0 P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4-5 11:06:43 | 显示全部楼层
近代纺织院校的演变、分合极为复杂。$ _% y; U! `, k; u; f/ L

7 o4 }9 t9 R, i2 ? 近代纺织院校的演变、分合2.jpg
( j* a5 o& S( h9 o 近代纺织院校的演变、分合1.jpg
0 l. h/ p+ W  D9 b/ C3 @4 ?6 X4 m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手机版|下载说明|促织网 ( 京ICP备14010041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6754号 )

GMT+8, 2025-4-30 22:12 , Processed in 0.187500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