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恢复阶段* u6 x- U% Y8 C 抗战胜利后, 南通学院 、苏工、交大及北方的一些院校都陆续迁回原址复校。河北工学院于战时停办,1947年也复校。上海一度停办的诚孚、文绮两校也先后恢复。但当时局势混乱,教育经费紧缺,办学十分困难。/ r& G. y# q% }; r) C
 
 ; A9 o1 \8 e( c) D0 K9 i/ ^  N$ L中国纺织建设公司成立后,于1946年设立技术人员训练班。训练班运用公司雄厚的师资力量及部分留用日籍专家,集中各厂中级以上技术人员,开办了原棉及各工序的技术训练班和研究班,并编制了成套的教材。训练班虽在1950年结束,但取得的成果颇大。
 + Z" |! F3 Y: O$ S; D+ i; X" O3 K: S; t3 G* w1 I. c1 a# A$ r
 抗战胜利后,各地纷纷建立一批纺织高等专科学校。促织网。据1949年末的不完全统计,全国纺织高等院校(系)已有18所,在校学生1200余人。当时设有纺织系科的大专院校有:天津北洋大学、河北工学院、江苏南通学院、苏南工业专科学校、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市立工业专科学校、山西铭贤学院、西北工学院、山东省立工业专科学校青岛分校、四川乐山技艺专科学校、成都艺术专科学校、敦义农工实验学院、武汉江汉工专等。专门的纺织院校有:上海私立中国纺织染工程学院、私立上海纺织工业专科学校、私立诚孚纺织专科学校、私立文绮染织专科学校及浒墅关蚕丝专科学校。# A5 m: ?; P5 L. _
 
 ( S; t7 A9 [3 R* d8 t中等纺织技术学校 (多数为高级工业职业学校、简称“高工)’, 约有20余所,在校学生1500人左右。历史悠久、影响较广的有:杭州高工、济南高工、长沙高工、开封高工、武昌高工、常德高工、广东新会高工、兴宁高工、西北高工、雍兴高工、三原高工、甘肃秦安高工、兰州高工、临挑高工、石家庄高工、东北高工、成都高工等。此外各大纺织公司还根据生产需要,举办半工半读技训班和各种专业人员训练班。$ H0 \4 i  Q7 u% ^, z& T5 \- J
 
 " h+ Z/ F$ t% G8 _在近代纺织工业发展中,涌现了一批热心纺织教育事业的人士,其中有朱仙舫、傅道伸、陈维稷、李升伯、邓着先、张方佐、徐缄三、稽慕陶、张朵山、任尚武、张汉文、周承佑、诸楚卿、郑辟疆、曹凤山等。他们或长期执教,或长期主持院校,或编撰教材,为培养大批学生和技术专家作出了很大贡献。
 7 U! |- B1 Z) _& b9 I  x
 , M8 q# Z, x! O综观我国近代纺织教育的历程,艰难坎坷。浙江蚕学馆创办人林启倾向新政,戊戌政变失败后忧愤而逝。1902年浙江巡抚下令蚕学馆停办,改建李(鸿章)氏专祠,浙绅大哗,联名上奏。“上谕”命设试验场,以同一蚕种、同一蚁量由熟练蚕农与蚕学馆学生分屋饲养对比,如新法优则馆留,否则停办。结果新法远胜土法,停办之议遂解。, y* A6 r( }9 f; A! T1 ?
 
 7 V7 l/ Z) o2 y* q2 c) H$ b" y* ^南通学院在大生纱厂经营困难时,亦随之陷入困境。
 ) a% `. A7 r* @% J$ z% ?, u0 }4 W$ a! l* O9 ?
 抗战时内迁院校,设备图书无着,不少校舍亦只能借用寺庙 。
 1 v! Z6 E& M2 }* ^. Z8 w$ z' T* W' A% L' A7 [2 v$ d/ o
 抗战胜利后,纺织教育事业经各方努力,逐步发展,到1949年已具有一定规模,但系科设置仅纺织、染化、缫丝3种,系科之下不分专业。多数院校师资薄弱,经费拮据,设备简陋,教材单一。但一些有名望的院校则水平较高,采用较高的淘汰率优选和培养专门人才。
 $ k; C7 C8 t9 \- m; n) g& r* U2 \
 ( c& G# |1 S- d/ o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进行了院系调整,并新建了一批院校,教育条件、图书设备、教育质量也逐步提高。6 X# y3 D% c/ \) I/ D5 [9 Q8 k8 l0 G; l
 
 ; I7 O6 H1 v" T9 K)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