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门之池,沤麻中的生活情致 4 l' g! r4 L2 y% v% O
春秋战国时期,葛纤维逐渐被麻纤维所替代。据《汉书·地理志》载,当时关中是苎麻种植和利用较为悠久的地区。西汉,长安聚集的各地麻织物有絺(细葛布)、绉(特细葛布)、苎(细苎麻布)缌(细綀布)等。魏晋南北朝,军服多麻布。《魏书·食货志》载有用大麻布充税的全国40多州。
) O+ D* O3 l* G& M( h& l% B《诗经·齐风·南山》的作者在田连阡陌绿森森的亚麻地边是那么的自得、豪迈:
% O# F3 e: b! V' u) X5 |+ W艺麻之如何? 衡从其亩。 从诗句看,与其说是介绍,不如说是抒情。麻由野生变为种植,这一种植技艺带来连片麻田纵横望不到边的满眼绿意,带来压抑不住而总想与人诉说的兴奋,带来种植者生命的高峰体验。我们知道先民驯服动物的同时也在驯养植物。诗人在他的劳动成果面前有着狂欢节般的快乐。后人穿麻不一定能联想到此诗的意趣,但却是在享受先民艺麻智慧的历史性成果。麻在《诗经》中也是一种纤维作物。《诗经·陈风·东门之池》诗中就写了淖池沤麻的生活情致:
5 J5 n0 I# Q( C6 W; T东门之池,可以沤麻。 彼美叔姬,可与晤歌。 东门之池,可以沤苎, 彼美叔姬,可与晤语。 夏日采麻之后束捆入池沤以脱胶,如浮船般漂漾,不几日须划动一番以求沤浸均匀。这样,亚麻、苘麻、苎麻得以高质量脱胶以备纺织之用。此际天光云影,麻束如舟,池水中所谓伊人,自是一道风景。异性相吸发源于本能,年轻的小伙儿总想凑上前去与理想中的她对话对歌,但目标的确定仍有不少社会因素。能沤麻者,定是勤劳灵巧者,定是能纺,能织,能裁,能缝,能扮饰生活里里外外的一把手,是能提升生存境界的人,也就是最值得追求的人。后人谁能料想到,麻的整理过程本身,竟能搭建起人情世态的文化平台呢。/ k+ O9 Z" O( B; E+ 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