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纻舞》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舞蹈,原是三国时期吴地的民间舞,后被采入宫廷,经过历代艺人的加工,变得异常精美,从三国到隋唐数百年间盛行不衰。因配合《白纻舞》的表演而产生了《白纻歌》。《白纻舞》在六朝时期还是歌、舞、乐一体,《白纻歌》用于配合《白纻舞》的表演,附属于《白纻舞》。到了唐代,《白纻歌》除了配合舞蹈表演之外,还可脱离《白纻舞》而独立表演和传唱。《白纻歌》在唐代甚是流行,歌《白纻》成为一时风气。据笔者考证,由于燕乐的影响,《白纻歌》在唐代发生了衍变,可能有两个“版本”:“江南《白纻》和“中原《白纻》”。由于《白纻》歌舞的盛行,诗人也热衷于拟制《白纻辞》,咏赞或配合《白纻》歌舞的表演,郭茂倩《乐府诗集》收录宋代以前之辞就有五十多首,甚至在《白纻舞》已经消亡的宋、元、明、清时期,诗人们的创作热情也丝毫不减,时有续作,拟辞数量远远超过《白纻舞》盛行的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可见《白纻辞》已成为一种诗歌类型。唐代以后,《白纻辞》还衍化出新的形式,由咏赞歌舞的乐府诗体衍变成词、曲体。《白纻辞》因歌舞而生,与乐舞关系密切,而咏赞歌舞的乐府歌诗衍变为词、曲体,可见其又关联着诗体的演变。(方孝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