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 S: v; r- y$ b/ m3 ?5 V- }7 R
脚踏纺车 一、工作原理 在手摇纺车的基础上,脚踏纺车开始出现。其最早记载可见于宋代刻本《列女传》的鲁寡陶婴团。图中有一女性正在使用一台三锭的脚踏纺车。元朝时期,关于脚踏纺车的记载更多。王帧《农书》记载了两种纺车。木棉纺车专用于纺棉,而小纺车专用于加捻麻缕。操作时,“左手握其棉筒不过二、三,绩于李继,牵引渐长。右手均拈,俱成紧缕,就绕继上”。徐光启《农政全书》也有类似的记载。 二、脚踏纺车复原模型图 脚踏纺车中最常见的为三锭,张春华《沪城岁事伤歇》载:“以屈木之连属者锯之,下如二股,上如柱,统计约高二尺,竖二股于横木上,木长不及二尺。木两端之向内者,又横卧二股,长有二足余,股之尽处,以木之尽而较方者合属之。其往后端空之,举所谓纺车头者横贯其内,其形如半月,内外各一,相悬寸许。各有三节,安小管于上,以所谓锭子错缀管中。柱子下二股交合处,横固木长半尺许,木上卷轮,另有一木长四尺余,锐其一端,窍轮而受之。其一端于合属卧股之处,作齿承之,以两足旋运。先于锭上绕纱数尺,粘于条子,随轮飞动,绸绎而出,名纺纱。” 三、知识点 1、脚踏纺车是在手摇纺车的基础上开始出现的,大幅度地提高了劳动生产力。 2、王帧《农书》中的小纺车有五锭,这种纺车在加工麻缕时使用了一种导纱器,使得纺纱者一手能持五股纱线。 3、《天工开物》中也有一张描绘五锭脚踏纺车的《纺缕图》,图中仍为五锭,却不见导纱器,据研究应是使用了一种带有六齿的牵伸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进步。 4、由于“木棉芒短易扯”而“丝绵芒长,力劲难扯”,故棉纺或可用手摇单锭,或可用脚踏多锭,而绢纺只能用脚踏单锭,两者有所区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