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 g( C' K1 R: L x b) f
织造原理,朱保林,PDF。教育部教学改革试点专业教材,电子目录,18M。 5 t3 f3 v( X" X3 u
内容提要
+ s( S i* {0 Z/ Q本书是纺织工程专业的专业教材之一,它与《织造设备》、《织造工艺》、《织物设计》及《织厂设计》等配套使用。全书共分十二章,主要介绍织机的开口、引纬、打纬、卷取和送经运动的基本原理及织前准备的络筒、整经、浆纱、穿经、纬纱定捻和卷纬工序的工作原理。本书内容体现了纺织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 4 q9 B5 Q$ U$ t" N) \& G9 l
本书可作为高等专科学校纺织工程专业教材,也可供纺织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 P- e$ R8 s& F& t: P; {* j* m
本书由朱保林主编,许瑞超任副主编,由刘华实主审 。编写人员的分工为:第一章、第二章由朱保林编写;第三章、第六章由党泽文编写;第四章、第五章、第七章由邹文林编写;第八章由易东方编写;第九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由马芹编写;第十章由吴保平编写。全书由朱保林统稿。
: d9 W F$ ]% Q' H 7 Q; N; V0 e3 x1 V0 \. @4 }
目录 1 K0 b7 A w; r! g* j, t) P; u
第一章 绪论 10
! P8 g3 H# r4 X' E9 D% f 第一节 织物分类 10 3 I) x& u+ d: B
一、按原料类别分 10 h+ Q- v/ _$ r% o: L$ a
二、按织物组织分 10 6 j# Y3 H1 L9 a+ j+ S! @
三、按织物幅宽分 11
6 f. `% T# j7 R/ C5 ^+ [; @ 四、按织物后整理的类型和功能分 11
+ I9 Z6 S2 l1 _- C; | 五、按织物的使用领域分 11 0 R3 K" L4 n- J' B5 |/ O
第二节 机织物的形成 11 0 o, d! [3 r1 c& ?4 ^( {
第三节 棉型织物的加工流程 13
$ Q$ ^6 k# k) k 一、白坯织物 13
( ]( c3 _( I& I. W& W 二、色织物 13
: ]. p% N' w; n/ { o( u' h 第四节 毛织物的加工流程 14 ' B+ W2 W: Q/ {* z7 u9 t8 X( S8 p
一、精梳毛织物 15 6 o6 |0 a; v- O2 Y% d6 e9 {
二、粗梳毛织物 15
; m; M# u k/ b+ a$ s3 H- K 第五节 真丝织物的加工流程 16
. n0 G3 j: D0 Q! J7 z7 V" n5 j" h 第六节 合纤长丝织物的加工流程 17 1 p/ @' d0 _7 F& ?9 z& ^3 y
一、合纤长丝仿真丝绸织物 17
9 B% g2 i$ P% ~' s% C7 i 二、合纤长丝仿毛、仿麻织物 18
7 f: n+ m0 i+ D% d! D* i 第七节 苎麻织物的加工流程 19 5 d6 q- \3 n5 e
第八节 绢织物的加工流程 20 1 d* w* X7 v3 ?0 Y9 C8 v1 V. y, Y9 j
第九节 特种纤维织物的加工流程 20
+ T2 U; _. x" k8 m7 l0 d' T 一、玻璃纤维织物 21 " p$ |0 `1 b. j. S. Z
二、碳纤维织物 21
+ e% O6 I+ i0 u1 Y& }6 j9 d第二章 开口 22
3 B, i/ @# ?! y+ {& r 第一节 梭口的形成 22 % N7 A M7 a/ ^
一、梭口的几何形状和尺寸 22
' z9 S: W% ?9 s 二、梭口的形成过程 23 U5 F9 }0 C3 L: ~+ A5 A
三、梭口的形成方式 25
6 b6 X6 u- A! O E- r. ~ 四、梭口的清晰度 26 9 b3 a+ q/ g C3 @) h2 B7 w( _
第二节 开口过程中的经纱张力 27 8 U! Q X) A& z r# u' H
一、经纱的拉伸变形 27
3 U* g( C. S& A+ \ 二、影响经纱开口张力的因素 28 2 L( ~; \# ~' I- d% [
第三节 综框运动规律 30 7 V2 c( a R( K9 F
一、对综框运动规律的要求 30
2 d: d! A6 q$ a1 B( X* o8 x' X 二、综框运动规律 30 9 X, a* [- l1 k- O# ]3 F, m! K8 Z
第四节 凸轮开口原理 32
1 ~1 x6 @7 L" N& P% H, A; M9 ` 一、凸轮外廓曲线的构成 32
+ H9 J1 i4 V' s) j; a1 ~3 ?: m5 B( Y 二、凸轮的转向和转角 33 , p1 O% d, _, _9 b
三、凸轮开口中的梭口 33
" k) F" p5 J! R* C6 r) A: }- } 四、凸轮的装配 35
% F& x; {* P j% u) Z0 |" P 第五节 多臂开口原理 35
1 O. }& ~1 V8 L1 v 一、多臂开口中的综框升降控制 36 1 m; @/ x3 L, S) y& d
二、多臂开口的分类 36 / U" ]5 v! I, ^2 k! i
三、多臂开口中的梭口形成 37 * {; Z, Y; o1 X# |- d2 [
四、多臂开口的综框运动规律 41 7 G8 K9 C$ G: J7 @& |( v# n
五、拉刀和拉钩的运动配合 43
1 _% {& h Y' D6 {第三章 引纬 45
; X+ x- G* j" X G: t4 d 第一节 有梭引纬 45 @7 T7 f5 b7 M+ l1 I$ L, @' O# ^
一、梭子 46 + A ^! H1 S& D% ~& B- d$ @+ K2 d# v
二、梭子引纬运动 47
& g' p+ m n5 p% _5 r' l& a9 \7 v s* u 三、梭子引纬的特点 55
% n. F0 L+ a% N! L 第二节 无梭引纬 55 : O2 s8 k* R/ Z
一、剑杆引纬 56
( y8 B4 s: h2 [. N; a3 k' V& ? 二、喷气引纬 61 : u r( L5 _+ j* T
三、片梭引纬 69
8 F0 \# A$ D1 N# n9 f 四、其他无梭引纬 76
0 s: T0 E7 g2 U7 [- p 五、储纬 80 $ p) o( y2 n) P, w, i
六、无梭引纬的布边处理 83 $ n+ [, g/ G9 X; w0 Y8 p
第四章 打纬 86
2 t. w F5 h6 M 第一节 打纬原理 86
" U+ i: H$ @- L; k# q, W9 }1 o 一、连杆打纬 86
7 l; I+ a9 \/ |& R% ^$ e 二、凸轮打纬 88
( k# y) T. {4 w; x c 第二节 打纬与织物的形成 89 ' t R. N/ A+ v, ~3 p: e+ V
一、打纬过程 89 ( V* n9 Q5 ]4 L( U
二、织物形成过程 89
. j/ J) z; u% m2 g! O# O 三、打纬条件对织物形成的影响 91 $ q; F. S9 L: M6 v! ]
第五章 卷取和送经 94
% H: Q, ^4 P3 d! X$ l6 s8 S 第一节 卷取 94 * A& I6 n) v7 `! T+ \+ |
一、积极式卷取 94 ) e% a6 k& R3 j G7 P. a/ E. k
二、消极式卷取 97 0 G/ x1 E( q8 `+ q" \( b$ E2 d
三、边撑 97
$ f3 Z0 m r5 r- D- \* s- C 第二节 送经 98
) [: W0 i# G3 W' b- C* m 一、消极送经 99
; E5 K! c8 T' t+ e( P8 ^ 二、机械式积极送经 100
5 ?3 \' C6 v" { [ 三、电子式积极送经 106
6 { g3 }) p& F, A) s+ d 四、双轴送经 107
- ]/ P! A' k6 D; d4 \' b第六章 选纬、混纬及补纬 108 ' I& R7 g, ], q9 F' K% \ J: s5 ~, K: a
第一节 有梭织机的选纬 108 1 c- A$ Z7 A1 u4 ^8 F+ k* _
一、多梭箱选纬机构的分类 108
6 m$ `- R- F+ u) G 二、1×4单侧多梭箱机构的工作原理 109 % l) q. C' b. E# g. t
第二节 无梭织机的选纬与混纬 113
+ [: H; ?! l- L" d 一、剑杆织机的选纬与混纬 113 + w' L4 U7 D5 `2 ^0 {# J
二、片梭织机的选纬与混纬 115 5 p9 W u; N( h4 K% n3 x
三、喷气织机的选纬与混纬 116 6 ^; ?" ?! p) `2 ^/ s7 X0 ^- a0 {. i
四、喷水织机的选纬与混纬 116 * F1 \( f- P; h+ O
第三节 有梭织机的自动补纬 117
8 z _. s+ j* e% q 一、自动换梭 117 ( v* F) \& p. p! ~* X2 Z
二、自动换纡 119 5 j* `4 B# o* @" T+ G
三、两种补纬方式的比较 119
& c5 X' ~& s) Q) |( ^第七章 断头自停 120 0 G) D8 M( I8 R6 z' a
第一节 纬纱断头自停 120 5 ]0 p' I; G$ d
一、机械式断纬自停 120
) u& S; f7 a; ~$ M 二、电气式断纬自停 120 / M, L1 D! w4 N7 N/ S
第二节 经纱断头自停 122 ; a. N) B5 ? W) o! n" m' B4 C
一、机械式断经自停 122
+ J0 E" \+ o2 l' s 二、电气式断经自停 123
: ^/ H- s+ h$ O1 N第八章 络筒 124
- i) v( H7 [9 H& ~5 D1 X2 j 第一节 筒子卷绕的成形分析 125 - ~+ b& x( I1 i" Q
一、筒子卷绕原理 125
( A6 W2 @+ K ?5 W4 T. C 二、筒子的卷绕形式 132 " ^4 ]% Z, z0 w y
三、筒子的卷绕密度 136 1 t" ~( @1 I+ O# F5 A" v
四、自由纱段对筒子成形的影响 137 3 v3 Q! b/ B& b- i" t' N6 y* E. i
五、纱圈的重叠和防叠 139 , j# o0 Z$ K8 A% u2 q; Y
第二节 络筒张力 140 ?! t' @! K+ b3 O2 b5 r! D
一、络筒时纱线张力的作用及要求 140
, Z8 y i D! Z( h$ a 二、络筒张力的分析 140
& N+ Y" e+ t! [7 o/ |; F6 \ 三、影响络筒张力的因素 143
. v' M0 H8 b! c+ f: ^" o2 ^ 四、均匀络筒张力的措施 145
1 `5 B2 i( h( e. p' h4 C! z3 Z 第三节 清纱、捻接和定长 147 : i* q; H" b9 R& R; {
一、清纱 147 0 A" y0 K5 w- B6 h/ T) T$ s0 E
二、捻接 151
3 [* c! G' u9 X ]4 J" N. \8 b 三、定长 155
) j$ V0 }* V8 c第九章 整经 157 ! q _ J9 Q$ i5 @( O
第一节 整经张力 159 # u& Q4 G# j3 L2 z/ b
一、整经时单纱张力的变化及原因 159
1 ^( J/ {( u1 Q* x4 }1 A6 P0 w 二、整经时片纱张力不匀的原因 161
/ m% c9 d" J. }' o( Y: J 三、均匀整经单纱张力的措施 161
8 A0 v- z v7 w# n @( j: n3 i2 m- J 四、均匀整经片纱张力的措施 161
$ o- ?# R- ]1 C8 k 第二节 整经卷绕 165 - V& q4 f# {# }; t2 S
一、分批整经卷绕 165
, I4 u$ N9 O) s$ r& a# U7 e 二、分条整经卷绕 169
) P. o4 B* r+ \* R2 V; Y 三、整经卷绕密度 171 3 |2 w# g! R& q# V0 [7 P# B5 _
第十章 浆纱 172
# Y! N. m! P% c: B$ s/ f _& N 第一节 浆料的性能 172
l( r. j% X8 s 一、浆料的溶解性 173 " T4 R% C; r! m( e8 Y
二、浆液的流变性及黏度 173 & q2 b4 p/ @9 }1 ~. l) H
三、浆液的黏附性 174
* D A8 m6 ~) N7 | 四、浆液的成膜性 175 8 ^( z- n- F( h! R
五、浆液的浸透性 175
. J1 C, O+ J/ |* j3 ?, a9 _ 第二节 浆料 176 @( t. h( a1 j
一、黏着剂 176
" [# w& j; N/ f 二、助剂 185
* n! n+ Q# c8 {1 l$ K1 ` 第三节 浆液配方及调制 188 7 N1 w- L$ N7 p
一、浆料配方的依据 189
! `3 W4 {4 d# W& O. r4 y3 S 二、浆液的调制 190 4 N$ ^0 A+ I! X; R: l8 e ]7 N% C6 V
第四节 上浆 194 6 O+ t# D! x/ @$ V4 h# b! Q
一、经纱退绕 195
^6 w$ k. d! U3 Y3 x 二、上浆 197 - G+ `7 X/ K* `$ E& ^/ m
三、烘燥 200 ! e) g' j+ H: f; `, q8 v4 ~& H& |
四、高压上浆 203
) I0 q" ]8 f# C$ T* R 五、浆纱质量指标的检验及控制 205
! W8 z4 B+ L& \! K c, _9 k6 P7 X第十一章 穿经 210
m* @3 t3 l, q0 ] o2 C 第一节 停经片、综框和钢筘 210 # J3 Y( T. g& b3 W' ^* g5 a. O9 `
一、停经片 210 7 \* I; t6 {/ a" R2 R' I' n% k3 U
二、综框 211
8 k; T( p! u4 k 三、钢筘 212
! w1 P; \2 q: |7 N& ?6 n$ Z& d 第二节 穿经方法 212 8 k: I: \& O$ Q! O& n" H1 a3 X
一、手工穿经和半自动穿经 212 2 J3 R/ V3 |' W+ f, u$ O
二、自动穿经和结经 212 " V& d' p- ~+ B. K6 ^
第十二章 纬纱准备 214 , X1 {! @$ o0 Y* b: Q+ l( \
第一节 纬纱定捻 214 9 K) [4 f9 s* m& E
一、纱线自然定捻 214 % u+ H' q1 M* U% K4 F. N! L
二、纱线给湿定捻 215 ( U6 W' T6 {0 i& R, F' K
三、纱线热湿定捻 215
2 ~9 H, k; }+ v8 V5 i4 A 四、定捻效果的测定 216
" q2 v I( v! y& b2 C* x5 g& J 第二节 卷纬 216
" u0 C- j1 M" [9 g8 ` q 一、卷纬的目的和要求 216 * W4 ?4 v" r" @/ S' W
二、纡子的卷绕结构与成形 216 2 A: G" @* E6 R, m
三、卷纬张力与卷绕密度 218 参考文献 219
8 l' G" {2 h1 K8 c0 e$ m* l3 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