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_: e4 u$ ~# e& T* X2.自动混棉机
8 G( g1 T6 h5 Z# Z, }! M(1)混和% ?9 l3 S9 a& I" p$ H' y6 C
通常自动混棉机属夹层混和,而夹层混和效果取决于棉堆的铺层数和每层包含的原棉成分数。
9 f/ _% X& B N0 e为使棉箱中多种成分外形不被破坏,利用角钉帘抓取,在棉箱后部有摇栅(混棉比斜板)。当水平的输棉帘加快速度时,混棉比斜板的倾角应相应增大。倾斜角在22.5°~44.5°内调节,角度过大会影响棉箱中的存棉量。
7 X1 R' e5 N* s$ z(2)开松6 s! Q. r+ ?& R
该机主要是角钉与角钉或角钉与打手刀片间相对运动时,经扯松而完成开松。影响角钉扯松的工艺因素如下。* @' l: Q% Y4 l/ f6 ` {* O
①角钉规格:角钉规格包括角钉的倾角、密度、长短及粗细等,应根据加工原棉块大小来决定。角钉倾角小,棉块易被抓取,扯松效果好,但是过小会降低角钉的抓棉量,一般取30°~50°。角钉密度是单位作用面积内的角钉数,通常用“纵向钉距×横向钉距”来表示。角钉密度过小,扯松作用差;角钉密度过大,棉块会浮在角钉面上,使抓棉量减小。角钉密度通常为64?5mm×38mm。一般靠近抓棉机的混棉机加工的棉块大,而靠近清棉机的混给棉机加工的棉块小,因此角钉密度应逐渐加大,而角钉倾角应逐渐减小。9 Y8 m0 s, u, `( h$ c
②隔距:主要是指均棉罗拉与角钉帘间隔距以及压棉帘与角钉帘间隔距。隔距小,角钉刺入棉块深,抓取能力大,开松效果好,而且过大的棉块不易通过,出棉均匀稳定;但是,隔距过小,会使产量降低。一般角钉帘与均棉罗拉间隔距为40~80mm,角钉帘与压棉帘间隔距为60~80mm。" g) X* ?; D4 n
③速度:加快均棉罗拉转速,可增加角钉帘与均棉罗拉间的线速比(称均棉比),继而可提高对棉块的扯松作用。角钉帘速度提高,其单位时间内带过的棉块多、产量高。但是,角钉帘单位长度上棉量受均棉罗拉打击次数减少,减弱开松效果。由于机型和在流程中的位置不同,因此自动混棉机的主要作用有所差异,有的以混和为主,有的则以均匀输出为主,其均棉比一般为1.6~5.5。: B4 |. M3 c$ Y. m$ s) |/ X9 ~1 A
(3)除杂$ L0 y. v5 Y3 U4 i. W9 c
除杂作用主要发生在剥棉打手与尘格部分,在角钉帘下尘格处、吸铁装置及凝棉器尘笼等部位,也有一定除杂作用。影响除杂的工艺因素如下。
$ M' ^: H$ l. ~4 [①剥棉打手转速:剥棉打手转速的高低,会影响棉块对尘格的撞击力。转速过低会使落棉减少,除杂作用降低;转速过高会出现返花,形成束丝和棉结,一般为400~450r/min。) }( H7 @7 N0 \3 |
②剥棉打手与尘格间隔距:原料被打手与尘棒逐步开松后,为使其顺利输出,进口隔距一般为8~15mm,出口隔距为10~20mm。
# N: |& H! N( x: L# r' R③尘棒间隔距:此隔距应利于大杂的排除,如原料含大杂或有害疵点多,且密度较大时,此隔距应放大,反之宜小。加工原棉时,此隔距应大于棉籽的长直径10~13mm。
/ x. p+ V/ ~ M; z④出棉形式:采用上出棉时,尘格包围角大,棉流输出时形成急转弯,据此可清除部分较重杂质,但要增加出棉风力;采用下出棉时,尘格包围角小,对除杂略有影响。
* F. V) d L" t7 T1 ^自动混棉机靠近抓棉机,部分大杂经抓棉机抓取后与棉块已经分离,因而除杂效率可达10%左右,而落棉含杂率在70%以上。
, `: V6 u( E8 G( U* `1 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