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0 a2 e( ~: z! S2.工艺参数设计
1 v! r: m! g7 s4 Z棒绵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圆梳机梳折及精绵质量,棒绵质量要求是棒绵上纤维团或块少、纤维平行顺直、各部分厚度差异小。由于切绵机工作方式使棒绵纵向厚度有一定差异,应通过工艺参数调节,尽量减小其差异。
5 K- j3 c! M. I(1)开绵质量( I A( h7 @+ E+ W% A& M
当开绵绵张中纤维团块较多时,由于切绵机握持机构至切绵锡林间隔距较大,纤维不能在握持机构有效握持下接受锡林开松梳理,从而纤维仍以团块状存在于棒绵头端,或纤维伸直度差以弯曲状存在于棒绵中,纤维在圆梳机上,或不被夹持,或两端均被夹持,受梳成为落绵或成为短纤维。
# F% h# H5 c: I" i! o(2)铺绵厚度
d' H6 f( c4 [5 }, _铺绵厚度影响单位重量纤维受针数。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铺绵定量增加即厚度增加,单位重量纤维受针数减少,开松梳理质量下降,棒绵中硬块筋条增多,圆梳机梳理负担重,梳折和精绵质量下降。切绵机铺绵厚度应随绵张性状而有所不同。加工纤维长度长、缠结重、强力好的纤维,应铺的薄些;反之,可铺厚些。一般铺绵张数为2~3张。
- V: n/ f3 y1 K(3)喂绵针辊与锡林速比
, \; a! r1 _7 M5 |6 D单位重量纤维受针数与切绵锡林和喂绵针辊速比成正比,当速比增大时,作用于单位重量纤维上的针数增多,有利于提高开松梳理质量、纤维伸直平行度以及除杂能力,也可改善棒绵的纵向厚薄均匀度,减轻圆梳机梳理负担,其速比一般约为350。在实际生产中,一般根据原料特性确定速比。
# ~( G+ i9 q" S(4)切绵锡林和针辊间隔距7 l( H) k% _. V) t4 h1 h
切绵锡林与针辊间隔距应与原料性状相适应。中切机加工的是开绵绵张,纤维长、缠结重,如隔距小,则梳针插入绵层深,梳理力大,易引起纤维和梳针的损伤。随切绵道数增加,喂入绵张缠结轻、纤维长度短,隔距应减小,以加强对纤维控制和梳理,否则落绵、飞花增多,梳理效果差。在实际生产中,头道切绵隔距为6~7mm,二道切绵隔距为5~6mm,三道切绵隔距约为5mm。上、下针辊间隔距为0.5~1mm,左右应一致,以使握持力横向均匀。毛刷辊是清洁下针辊及锡林钢针的,同时起压绵作用,使棒绵结构紧密,它与下针辊、锡林间为负隔距,要求毛尖伸入锡林针隙4~6mm。
, [+ c! Z6 H4 H) V2 g(5)摊绵方式$ L) _. U5 u( _( e; T' g4 G
开绵绵张或圆梳落绵绵张中,纤维大多是以“U”形弯钩存在的。倒摊是指绵张中纤维以针套在前的方式进入切绵机,顺摊则反之。
, n- J% c+ r9 u- {& }5 w4 N Y头道切绵机采用倒摊喂入时的制成率比顺摊喂入时高约1.8%。这是因为开绵绵张纤维长、纤维间联系力大,弯钩在前的喂入方式,有利于前端弯钩被梳理顺直,使棒绵结构好。三道切绵结论与上述相反。二道圆梳落绵纤维长度较短、纤维间联系力小,倒摊喂入时,纤维受到控制力太小,不易进入切绵锡林针隙,使切绵时落绵和飞花明显增多,棒绵结构松散。二道切绵的摊绵方式一般根据绵张中纤维长度与使用的切绵机类型而定。
$ G/ o' Z# x% A: V2 u0 N4 q6 J3 t" k5 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