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广州机器棉纺织工业 * j4 b* h4 H: a" W7 F6 V, n+ G3 e: u
张克坚 + K2 P" B) }. p' p6 I' m
抗战胜利后的蓬勃发展时期 5 j" i5 B1 F: `( f
一九四五年九月,抗日战争胜利,广州市的国民党“劫收”机构人员,四出活动,连首先进城的“别动队”“新一军”也趁机“劫收”,如对沦陷时期曾替日商洋行加工织布的机织布厂,就先由“别动队”、“新一军”进驻,搬走纱布,继而有“肃奸委员会”、“经济特派员公署”进行查封,有时厂主们找门路“讲数”(贿赂)得以揭封,但又被另一机构查封,这样反复经过几次“磅水”(交钱),约半年后才安定下来。5 \5 s1 l7 v6 P2 H) x3 x9 h
6 N: v5 z% C0 K% X4 }# y/ _2 p' z
由于经过了八年抗战,国内各地和东南亚一带,战后均要休养生息,人民群众急需补充衣着,因而手机织布业先得复苏,特别是东南亚地区,需要大量棉布,曾向广州采购。一九四六年,外迁的动力机器织布厂陆续复工;原被国民党机构查封的厂,也揭封投入生产;也有华侨从国外回来设厂:如越南归侨开设的裕南布厂、上海迁来的天龙布厂、佛山迁来的泰盛布厂。还有一些新开设的布厂。一九四六年年底统计全市动力机器织布厂计有:绵远新、华新、益新、绵远丰、力行、环通泰、展丰泰、佑泰、吴义兴、利民、红棉、华民新、裕南、华一、广益燊、天工、锦荣、民兴、建新、泰盛、张锦新、三新、广兴、联德成、兴民荣、昆裕泰、裕生源、裕华源、华南、万安、西成、永德、嘉和、新生、维新、永艳色、永新、魏和昌、魏宜丰、张富昌、张宏发、丘泰安、江仁兴、永安、广祥兴、张石心、太平、东发、新民兴、廖荣盛、邹鸿和、裕民、天龙、力生、永成、罗民生等共六十八家,共计动力织布机一千七百多台。其中天工、天龙的设备是全铁机,永艳色部份是全铁机,其他各厂是铁木织布机。机台数最多的为绵远新、华新厂,各拥有百台,最少的为张锦新厂仅有四台,一般是三、四十台左右。4 }$ ^$ V1 Q( I: B. l
5 Q6 L/ O6 o+ ^4 d各厂的产品,多供应本省各地,有小部份运销到邻省广西及湖南、江西的南部地区。比效有名的如泰盛的椰树牌府绸竹纱布、华新的云鹤牌呢布、永新夹布、张宏发的冷仁(用染色夹纱织成的布料)等,所用棉纱多是上海申新纱厂、永安纱厂生产的各种纱支(有二十支、三十二支、四十支、四十二支双股及六十支)。每天用纱量平均为二千七百扎(每扎十磅)。各厂都是出产各类呢布(并纱)、夹布、府绸和被布。其中天工、天龙厂采用全铁机,只适宜织重庄帆布,销路不错,甚至还加班生产,供不应求。
! a$ m/ c) @! x! w- C# n. \( h" f- H" P& O V2 ]) I
在棉纱生产方面:除国民党政府广东实业公司开设的广东纺织厂,生产五羊牌棉纱外,上海的申新纱厂也到广州设第二纱厂,纺纱锭和广东纺织厂数量差不多,均有一万八千锭。两家厂生产的棉纱,多是粗纱支,产量也远不能供应各布厂生产的需求。
0 z+ K, `6 X4 ?9 J3 D
- S1 C' P5 z2 _机器织布厂之间,彼此在改革生产方面也相互竞争,如抗战前,在染纱方面,多用直接、硫化染料;抗战后,则普遍使用瑞士的汽巴实色染料(通称阴丹士林),织成布后进行加工丝光,并讲究装潢,各出自己的商标牌子投入市场。销售方面,除有些外地客商直接到厂订货外,(也有由上九路的土布批发商订货)其余多在上九路、光复南路的布店批发户寄售,由这些店收回九七扣(即收3%),在寄售过程中,难免有时“食价”(厂方定价寄售,但实际售价高于定价时,仍按定价结算)。所以个别厂在上九路设有门市部如绵远新、华新、永新及华一厂,直接产销,以减少了中间环节。
) e) a, F% E6 k: b4 x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