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嵌绵高度和翻绵高度 7 E0 e6 w. ^9 H$ h从棒绵结构分析可知,棒绵中纤维大都带弯钩,弯钩多集中在大头端,尾端稀薄,较平行顺直。棒绵中纤维排列如图所示,绵高度为嵌绵时的夹持线至弯钩的最小距离H,翻绵高度为翻绵时的夹持线至嵌绵夹持线间距离h。 # X* G7 \" n; g/ S+ a
嵌绵、翻绵高度
由上图可知,嵌绵高度适当降低,受夹绵板积极握持的纤维数增多,则梳理时落绵减少,制成率提高,但精绵平均长度会有所减短。一般嵌绵高度应随纤维长度降低而有所降低。翻绵高度低,夹绵板握持纤维数量多,制成率高,但纤维平均纤维长度短,集束短纤多,绵结增多。翻绵高度也随纤维长度减短而降低。一般翻绵高度、嵌绵高度范围见表。 2 n. b) |% G. G4 ^; L) Y7 s& Y
- ]4 h1 f& C3 }, @$ y P
嵌绵高度和翻绵高度( d: \$ z7 n$ Q+ Y4 v- X- t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