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材料学(第3版),姚穆,PDF。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本科,28M。
4 {9 D8 `7 Q0 o( U内容提要 本书是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之一。 本书介绍了纺织纤维、纱线、织物的分类、形态、结构以及它们的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等性能和织物服用性能,并分析了各种性能的主要特征指标、测试方法及影响因素。 本书主要作为高等纺织院校纺织工程、非织造材料与工程、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教材,也可供其他相关专业师生、纺织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工程技术人员及营销人员参阅。 目录
* h. `: c( G( A' s" e绪论 19
" P: P B" `/ @% v% }& r1 P 一、纺织材料的概念与范畴 19
3 g& y& ~ U! H; P 二、纺织材料的分类 19
* ?4 x/ U9 n( S4 S 三、纺织产业的发展 21
1 c0 Q3 x5 K3 ^ 思考题 23
3 d% q/ Q9 d" ? 参考文献 24 & ^0 u5 n: y! f) k" I
第一章 纤维结构基础知识 25 ( p* f: a/ Y4 Y& v$ d8 U0 o0 a, f
第一节 纤维大分子结构 26
& e0 R) X! }3 ^' E( i# S 一、纤维大分子主链的化学组成及连接方式 26
, L5 f3 O: |5 e4 m- W 二、侧基与端基 28
2 `; F' s+ b6 U- E) Z( q7 L3 L 三、大分子链的柔性 28
y' I8 g, i& @3 a 四、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 29 5 W3 X+ a q p! s7 ^+ B; X
第二节 纤维的凝聚态结构 29
4 h9 [5 M W% ]8 z6 G- K s 一、纤维大分子间的作用力 30 - x* N- ?) Y' u2 {8 A9 N8 u6 b8 v
二、纤维的凝聚态结构 31 ! K3 m" c; s% F6 G% @7 h
第三节 纤维结构测试分析方法 36 ' j! e0 d6 z i e! q
一、显微分析技术法 37 9 G- L, }0 Z/ L% `& c2 A' j9 S4 A
二、X射线衍射法 39
2 T% x ^' K: \; a8 e8 B7 l 三、红外光谱分析法 40
6 o0 p; j/ N5 Y. R- _! ~* X 四、核磁共振法 41 0 ?0 D2 F1 k& c0 D. h
思考题 41
) \. c) Y- X6 ^ 参考文献 42
2 V; G! H* h \! g# J" M第二章 纺织纤维的形态及基本性质 43
+ ~+ u/ M. d1 C 第一节 纤维的细度 43 - I2 w& M3 R9 y# v4 w" H
一、纤维的细度指标 43
7 l. _% `9 B) T0 e4 }( `' N 二、纤维的细度不匀及其指标 46 ) ]/ c0 E- z4 i8 d5 O
三、纺织纤维细度测量方法 48 0 k3 Z5 @& }5 e g5 U6 J) J0 @
四、纤维细度对纤维、纱线及织物的影响 48 6 f1 |4 F" J% X; R2 b8 q3 C* Y
第二节 纤维的截面形状 49
6 Y1 s; R; @2 l/ m 一、纤维异形化 50
# v( E* t. H; A+ K9 c0 O 二、异形纤维的特征与指标 51
# H, U/ s% h2 m# @ 第三节 纤维的长度 52
. C3 U3 q" z# U( H$ r& l7 Z 一、纤维长度分布与指标 53 8 Y# U' T2 S3 A% u; [
二、纺织纤维长度测量方法 56 & r3 S6 U' ^% v; ?6 D1 M
三、纺织纤维长度与工艺的关系 57 % U" A1 ]% `2 z5 A$ |3 \
第四节 纤维的卷曲与转曲 57
- H* B4 H* F1 d. \# g5 @ 一、纤维的卷曲及表征 58 2 G# B4 X+ e7 c8 x
二、纤维的转曲及表征 60 ) z n" G4 R0 F7 q1 b
第五节 纤维的吸湿性 61
4 s* b+ v) \1 H+ F5 U6 n5 p4 L# ` 一、纤维的吸湿平衡 61 6 I* u! s8 t0 p0 x9 F; u7 {
二、纤维的吸湿指标 62
9 L, @8 Q( j( F" L3 s 三、纤维的吸湿等温线 65
; R4 `6 R% Z$ X8 z 四、吸湿滞后现象 65
; g, }8 X- F @9 O. i \7 @, y 五、温度对吸湿的影响 67 # g0 d' {& ?8 k' G! O$ B
六、纤维结构与吸湿的关系 67 4 H, J+ L% o+ K3 Q7 S
第六节 纤维的拉伸强度 69
7 g' J" g0 j' W, F5 P. ~ 一、纤维拉伸断裂性能的基本指标 69 % a+ Z; U2 y1 s, ~: }0 h" {
二、断裂伸长率 70
4 i: L* q# O/ F+ n$ L 三、纤维拉伸的初始模量 70
) D2 L6 w6 @7 A& }) V 思考题 71 * g; b* U1 U* l R
参考文献 71 ; \" S J9 d8 G, I/ x
第三章 植物纤维 72 2 M3 s- `! p$ }* S6 P
第一节 种子纤维 72
# d+ |3 j7 y+ K9 O. f1 f; i+ t3 Y 一、棉纤维 72
- [! @* N+ Y) k% _, i 二、木棉 79
" ]2 E8 E# K n% {" Z2 M 第二节 韧皮纤维 81
* u- j' E% e! y4 A! P4 I 一、韧皮纤维种类 81 {9 o# c( X, W% _% P, A6 H
二、韧皮纤维的初加工 91 5 D4 j, B( s' X x) L
三、韧皮纤维的化学组成 91
/ k# J/ Q# T3 i# ? 第三节 叶纤维 93
" i' R3 s: p( A% @* A+ P0 D; F 一、剑麻 93
]" T' g! V, N; `8 p 二、蕉麻 95
: ~! V6 u$ [" Z: d 三、菠萝叶纤维 95 i! T# {+ g6 A" H9 S
第四节 维管束纤维 96
& N) x2 y6 |* f. z/ ~% B* i 思考题 99
7 q+ g6 O5 q# m 参考文献 99
! _6 D- E+ M/ j) C第四章 动物纤维 101 , r6 n3 [6 f) f
第一节 毛纤维 101 . _% T6 _) o+ X9 i- F
一、毛纤维的分类 101 . c$ z" F7 J+ {8 h+ N
二、毛纤维的分子结构 102 ' `2 o$ Y# P& n% s
三、毛纤维的形态结构 103
: j% T& O/ I3 j8 ~) H) D, a+ S3 v 四、毛纤维的品质特征 109 ( L3 F2 E3 F& u2 ^( g& t
五、毛纤维的初加工 113
! ? Z- f$ u- v4 ?, z& F8 | y 六、用于毛纺工业的其他动物毛 113 2 ^8 V) W1 Q: c6 i* A# W
七、改性羊毛 117
A5 z* E' j$ m. F" H# C& S9 @, \ 第二节 蚕丝 118
# ?, l9 x X0 g) v% Z6 a 一、桑蚕丝 118
" ]5 _: c, k: `# y1 R. u% x( D 二、柞蚕丝 124 7 I E- F6 y+ t7 D9 Y. M
三、其他蚕丝 125 2 }1 I$ y) F: O/ n/ c8 `
四、天然彩色蚕茧 126
" u8 Q* |& q, c+ V3 E 五、绢纺原料 126
, X1 i7 j. M8 D8 P7 t; B' B, z 第三节 蜘蛛丝 128
! O: ^ J3 a4 i0 ]5 d- R# o) s 一、蜘蛛丝的分类和形态 128
8 M3 Y. F( w v( `) p; H 二、蜘蛛丝的组成和结构 128 # v/ w$ H' I6 P x+ s, c V& E
三、蜘蛛丝的力学性能 129 & g! x* B/ ]" o6 W( p0 u# _
四、蜘蛛丝的化学性能 129
/ y8 E4 d( b' X; a; z 五、蜘蛛丝的其他性能 130 5 R4 u* o/ ^5 F8 v2 B
六、蜘蛛丝的人工生产 130
: D+ d6 Q8 Q4 D; C! o' a- E 思考题 131
4 r' S8 F% r0 i& Q7 M8 p; t 参考文献 131 6 `4 T# A: [; ?0 R+ \
第五章 化学纤维 133 / d2 i; ?8 P. ^7 U. D- N" u( U
第一节 再生纤维 133
) \6 Q2 M5 `5 H' k 一、再生纤维素纤维 133 " @5 u8 e: B5 G/ @0 e7 }
二、再生蛋白质纤维 136 : ]$ D: S9 e9 V# H
三、其他再生纤维 140 * u9 J9 I5 N6 G( A
第二节 半合成纤维 142
1 d+ t: q+ A+ n9 L 一、醋酯纤维 143 ( c! y8 i3 @ @+ r7 y
二、聚乳酸纤维 144 , a H. Z9 D5 y# T' k B
第三节 合成纤维 146
! C6 ^3 t- C5 |! i, P6 @* _- Z! N 一、合成纤维的种类 146
6 F( g( R& I t0 g+ z 二、聚酰胺纤维 151 2 r8 @3 v9 K+ A: W& n2 G
三、聚酯纤维 153 4 ^8 u5 U4 Y l$ h$ [) E
四、聚烯烃类纤维 159 ; I& [& Q' g b! l! i
五、高性能纤维 167
2 v9 c. C* A, S$ I* g 六、聚杂环纤维 170
, Y* X; \1 m p* Q, |4 V% e 思考题 171
' g. c# F: m( p 参考文献 171 3 ^& o0 s" o) O+ x: ]; ]4 Y( x
第六章 无机纤维 173 2 a+ x' }3 z% R6 F3 V
第一节 石棉 173 2 l2 Y2 z3 t; p1 ^3 R( s% Z
一、石棉纤维的种类 173 " u: x( Z: p6 [/ J
二、石棉纤维的结构 174 / I. L/ j& w. X2 ?
三、石棉纤维的性能 174
# \. N; p0 @" u5 A, w 四、石棉纤维的主要用途 175 t6 v4 j8 _/ M! D% y, l
第二节 玻璃纤维 175 % O6 [: i0 _) k4 Y# S- ]7 a
一、玻璃纤维的种类 175
! U/ N2 ]2 N" n; S: s 二、玻璃纤维的组成 176 ( {; l6 m2 f4 `7 r% s. \
三、玻璃纤维的主要性能 176
; G( M) R5 Q0 f5 W' m! G* P 四、玻璃纤维的主要用途 177 : N$ W6 I: }+ l. S l3 Z
第三节 碳纤维 178
: |% n; u, T! ]$ R F9 F: b 一、碳纤维的种类 178 ) W" s" z" p6 Z5 p3 Y
二、碳纤维的结构 179
: J) q9 M6 x& C; ?- u& ~ 三、碳纤维的性能 179
) W* v( m/ Y( b5 r% f4 v 四、碳纤维的主要用途 180
" p* D6 i" s; l' N" l9 ?' w) k 第四节 金属纤维 180
3 Q* }$ x2 n' s3 m. z 一、金属纤维的种类 180
; C5 s% v# m! u/ ^6 ^ 二、金属纤维的性能 181
8 r, y- A# N# p" M5 Z1 W; w( ~8 F 三、金属纤维的主要用途 181 3 ~8 p, T" E6 ~( s0 Q t
第五节 新型无机纤维 182
; V8 e( l' L/ a% G 一、碳化硅纤维 182 ( x- ~" k: J2 X5 m; |+ O' z
二、玄武岩纤维 182
2 o Q8 m/ H* n 三、硼纤维 183 ' r, l- a& Z, w7 w6 q [4 N* t
四、氧化铝纤维 183
; {) r$ f/ W) d t) M7 B 思考题 184 / c) p. d: \+ Y O
参考文献 184 ) [7 w. ]8 f% ~6 Q
第七章 纱线的分类与结构 185
* q8 j* |# K" Z 第一节 纱线的分类 185
5 i3 {4 ]1 |- `) X4 o7 X 一、按纤维原料组成分类 185 / j, H+ v) R& Y
二、按纱线结构分类 185
4 Z6 l5 s8 e# E8 m* i( v. b9 i: P8 o 三、按纺纱系统分类 187
9 K$ Z: S/ w/ O7 q 四、按纺纱方法分类 187 1 {9 p# O! N- p& ?! J
五、按纱的用途分类 188
$ {& H4 k8 F4 h1 K# \ 第二节 纱线的结构 188
1 t' e+ t, [7 n1 y2 v 一、纱线的基本结构特征 188 : {1 P h2 M/ B+ k s" ]! f
二、理想纱线的加捻 189
1 Y6 p4 }6 t' ~5 p 三、常用纱线与长丝纱的结构特征 190
; L f% v3 {2 O& X2 \( V 思考题 192 % w4 x6 U6 E* J8 H* `+ f0 e1 T
参考文献 192
: z1 b0 m+ \0 N3 H# h, S- C第八章 纱线的结构参数与性能指标 193 0 a3 W$ Y. Q8 o3 a' o
第一节 纱线的细度指标 193
6 t4 J# x0 K! I0 g9 G 一、纱线的公定回潮率与公定重量 193
+ R" f* L' f" h- N4 g3 G 二、纱线的细度指标 195
3 n' z8 _9 E5 a% P2 F7 i 三、纱线的线密度偏差 196 ) H, U; J4 U: o% z; O/ P
四、纱线的体积质量与直径 196
$ M8 l0 [ S- n+ C; d9 O 第二节 常用纱线的规格与品质特征 197 2 F* p1 K3 j4 C3 e5 s; F. e
一、纱线原料及混纺品种、比例的标志 197 1 K$ @9 F' }5 s0 A$ s* N
二、棉型纱线的主要品种、规格和用途 197
+ T- M. V7 e# ]/ _- {8 b3 I8 ^ 三、毛型纱线的主要品种、规格和用途 199 1 q9 M' P, t9 X% W
四、化纤长丝主要品种、规格和用途 199
/ M# N, Z- i& ]4 P 第三节 纱线的细度均匀度 200
6 p( ~8 f& ?: F' o7 N+ p4 P 一、不匀率指标 200
3 A- I# }8 o/ d5 t$ ^/ I4 L' M% f 二、纱线不匀的检测方法 201 ; x( k( R5 R2 \. S
三、波谱图 202 * j9 y- h8 s5 ?
四、长片段不匀和短片段不匀 204 $ D& H: r4 \6 k0 z
第四节 纱线的加捻指标与纤维的径向转移 204
5 A8 g" p. \( b 一、纱线的加捻指标 204
. O: w! O4 x2 v' _ 二、纱中纤维的径向转移 206 : L. T+ u- @% v& q
第五节 纱线的疵点和毛羽 208
- i- g# y9 I) w7 n7 {. A0 ` 一、纱线的疵点 208
0 O- Y! {. r# ~ 二、纱线的毛羽 210 0 W3 y Z X4 c- b+ W: G* W
思考题 211 2 y( v9 D& J# j- w& U# g r3 U
参考文献 211
6 [& f( m! F6 M) X% C0 x第九章 织物的组成、分类与结构 213 8 o5 r: ]; U& z3 n" t2 H2 Y
第一节 织物的组成、形成方法及其分类 213 3 X$ }" |; k) }% y) ?
一、织物按组成分类 213
4 a1 s1 V$ O: f+ b& H2 g 二、织物按形成方法分类 214 0 Z+ S( U' z! d
第二节 机织物的结构 215
" k' q! g" }" V 一、基础织物组织 215 2 w2 O5 ]% F+ X8 |7 T
二、结构相的表述 218
+ o% t2 Q* E/ [+ L 三、多向及多维机织物 220
[: G' A: y4 }, S K 第三节 针织物的结构 221
5 d! l6 f1 t* ]7 d' n0 u/ F2 t 一、纬编针织物的结构与织纹组织 222
; L+ a8 M4 [1 r8 w% @( T& q 二、经编针织物的结构与织纹组织 226
/ h/ S p( ?: U( ~. t" _ 第四节 编结物 228 : x8 k h5 k/ w0 {% h# C( n) m
一、编结物的基本概念 228
& |4 O5 t" M M# ^ 二、四步法立体编结 230 " C& a8 R3 t" E) g
三、两步法立体编结 231 # |& J3 x6 d' j7 |1 W! B
四、编结物的结构参数 232
3 S+ J, f# u. u 第五节 非织造织物 233
6 t- m! o, G% `: s# C; X 一、非织造织物的定义和分类 233
9 k; v; {. J. v 二、非织造织物的结构 236
$ C" ?2 T6 ^% N# A; U/ ?# v" ^$ ~ 第六节 织物的基本参数 239 : P, W( _$ w) m' t# V, r: G3 p
一、织物匹长、幅宽、厚度 239
- R1 J. u* u4 z* |* C+ P 二、织物的密度 240
* y! C# \: B% M o3 j 三、织物的覆盖系数、未充满系数、孔隙率和透孔度 242 6 p6 Y+ `' B& ]# |
四、织物表面的平整度 245 9 h! t# z5 R" b
思考题 246
" h; J# \+ K: U1 H n 参考文献 246
7 V2 ?. f5 [7 L7 K/ }# ?) D5 y. }第十章 纺织材料的基本力学性质 247
# T+ A; `) J9 E$ N# r 第一节 拉伸性质 247
% u5 a- h6 H0 ~$ p6 } 一、拉伸断裂性能的基本指标 247 6 E5 l9 m" D9 w3 \
二、纺织材料拉伸断裂机理及主要影响因素 250 : z& m; V/ g! B: J6 H
三、纺织材料的蠕变和松弛 264
7 T6 }* J5 E) A9 s4 Q" @* s$ f 四、纺织材料动态力学性能简介 270
6 C: p R9 Y$ O, z! Y5 m' s" ~ 第二节 压缩性质 272
6 l6 M# o$ |. ]: t7 J. C" P7 B 一、纺织材料压缩的基本规律 272 3 L! z8 M8 q8 H/ h4 P9 a0 ]
二、纺织材料在压缩中的破坏 275
- S9 G. [/ W9 D6 t 第三节 弯曲性质 275
: g8 H# a: j% A- r6 ` 一、纤维和纱线的抗弯刚度 276 5 y5 m$ @, y, o- i8 w; w
二、纤维和纱线在弯曲时的破坏 277
" q+ M7 z2 b$ t& S% d- z& u 第四节 剪切性质 280 * ]( c9 l4 j L( D
一、纤维和纱线的抗扭刚度 280
/ F& x7 {8 I" f0 N 二、纤维和纱线扭转时的破坏 283
, ?6 r i, g# I% V+ [: e5 q 第五节 纺织材料的振动性质和声学性质 285
. p6 G2 |3 `3 t0 g 一、纺织材料的机械振动 285 / u: ^, x- D. J3 h
二、纺织材料的吸音性能 285 & M1 e: u# }5 t" r
三、声波在纺织纤维中的传递 285
* O+ _" k3 U3 o1 d! {# V" F# z& a 第六节 表面摩擦性质 286 ! r: K4 O0 V5 a6 ]! v' u0 W; W9 _$ r
一、纤维摩擦的实验结果 287
$ _, s4 E- I, K7 A 二、静摩擦和动摩擦 289
" i, I! K6 {2 J' w 三、表面状态对摩擦的影响 289 8 Z- |1 d0 P! m
四、纤维摩擦因数μ=F/N的典型值 290
0 H) r4 V8 L: t' o" a 五、羊毛纤维间的摩擦与缩绒 291 & X Y; n) d* o
第七节 力学疲劳性质 292
2 ]1 A1 X- N$ }; l2 Y. a 一、拉伸疲劳性质 292
" a( g5 O! r, T6 ]/ [ 二、弯曲疲劳性质 294
/ H6 U2 h' G& P2 N: J9 z. E 三、扭转疲劳性质 296
/ d8 w) e$ X; A* U 第八节 侵彻性质 296
) k- m' ?) z# k O6 p; Y 思考题 300 7 n5 w( O, Q& v5 m0 {7 _4 _
参考文献 301
1 k' c5 g) u# l! x J第十一章 纺织材料的热学性质 303
+ a0 x2 X* {$ {2 f3 S6 @. S$ ~ 第一节 比热容与热焓 303
9 c- x# [+ d' W2 u% j' n e4 {, R! r 一、比热容 303 $ Q" s! T7 V4 K0 Z0 p5 t& @) }
二、热焓 305
. s4 u4 `6 ]" e 第二节 导热性质 305 " @& h6 P6 J, _* e( V, a" Y
一、纤维的导热系数 305
" E. t3 F3 `2 ^/ s& Z, v 二、纤维集合体的导热系数 306
: w0 `3 u2 s/ l7 G/ e 第三节 热转变温度 310
7 f2 W; C1 C0 x7 C3 c- |1 Y 一、纤维材料的热力学三态 311
- ?) H6 |. |: L* J' |0 K 二、热转变温度 312 2 A2 p4 S& a: G4 ^' r; h
第四节 阻燃性 317 u. Q" r0 U/ Q3 ~9 V) J
一、阻燃性的定性表述 318
! ^# [) ~* j/ G' J4 {& w) G! s 二、阻燃性的定量表述 318
# O; X! K& _: Z; R# W8 W6 G; e 三、阻燃织物的阻燃性能要求 320 0 z) h7 D6 P/ _ Y9 z
四、提高纺织材料阻燃性的途径 320
9 E6 | |" N& R5 E5 U 五、常见纤维的燃烧特征 321
5 x: X% j- l3 i' O( w2 l2 u 第五节 热变形性 322
; X, `; ^* L8 c/ W# d; Y 一、热收缩 322 ; u+ `5 `/ t8 h
二、熔孔性 323
& _$ m2 ?& t% s9 F- j/ U' v2 b# y4 M 思考题 324 o- C$ C6 n. p/ U1 [
参考文献 324 3 H6 ]/ {2 p" w3 n
第十二章 电学及磁学性能 325
' v+ }( x4 g( O9 i$ ]3 Z D" l 第一节 纺织材料的介电性能 325
7 A- R+ D/ ?" B. c6 O 一、电介质与极化现象 325 . v+ A/ {5 u# {% ? ^( q: x1 W( O6 F
二、电介质的介电常数 326
' H# }' l0 K c( k 三、电介质的介电损耗因素 328 & W) G+ t# O: _- C" [
四、电介质的介电强度 329
6 \' T# d7 g- K5 t+ e 五、影响介电性能的主要因素 330
4 a5 `/ y) `( \, W 第二节 纺织材料的导电性能 333 3 i# T$ u4 D3 | A
第三节 纺织材料的静电 336
0 Y, n: ?3 V: A" y; V2 P 一、纺织材料的静电现象 336 2 l+ M% u$ e7 u& h- ^+ v& N$ t
二、静电产生的机理 337 + K; u5 e8 R$ T
三、表征织物抗静电性能的相关指标 340
2 h' ?- R: Y1 u' ^$ Y 四、纺织品抗静电的原理及方法 341
3 c4 u. d% Y3 a4 D( B, X1 r" ~ 第四节 纺织材料的磁学性质 343
* W7 P4 r, p% e4 `3 V: ~ 第五节 纺织材料防电磁辐射性能评价 344
: w8 l/ W3 v5 g" J- J 一、电磁波的特性及电磁辐射的危害 344
. b4 h, |3 I o& S, n9 k7 g 二、纺织品防电磁辐射的评价指标及方法 346 9 K" Q. d G0 [3 G- ^, x
三、纺织品防电磁辐射的方法 348
1 N, _1 K. Q9 t1 ?. O 思考题 349 9 c, S, q& Q Q) c% _8 X6 q
参考文献 349 ' D6 `% F& b- E7 a4 |
第十三章 纺织材料的光学性质 351
& V4 O3 C# L" Q6 { 第一节 折射率和双折射率 351
1 T* a; T. x( p7 g( |: |2 r 一、折射率 351 ) b4 R" R3 \9 w* V7 g5 d5 E% u- H
二、双折射率 353 . p9 q$ N Z# X! _; R% b6 V
第二节 反射率、透射率和吸收率 355 ( F `" R$ o" N3 F+ P
一、反射、透射和吸收的基本规律 355 ; n% E6 }' h( z4 Y) B) [/ L
二、纤维反射光及其应用 357 7 M* L9 q0 w, A9 K H; ^
第三节 衍射性质 358 , x: X5 \# S7 g( O4 }7 k
第四节 纺织材料的吸收光谱 359 : B& d I( z5 `+ g: g/ A
思考题 361 ( b+ | i$ a8 D" d* e
参考文献 362 9 k5 ~6 Y$ X0 {- x1 q' p+ [
第十四章 纺织品的服用性能 363
. Z1 \& Y( `; n( Y; K* X( U 第一节 纺织品的外观性能 363
+ v' ^: C+ @) } 一、光泽 363 - O) O6 F0 R2 Y; a [* Q4 b
二、白度、色度与色牢度 365
* I0 @9 N. b) h6 E% i9 M2 U0 a 三、折皱回复性和褶裥保持性 366 & Y8 Z1 P. O3 X, y
四、抗起球性与抗钩丝性 368
9 R" \) j! x, z6 ^0 N4 V 五、悬垂性 369
9 I1 L) `( }+ C 六、织物抗起拱性 373 % I E1 e/ b9 d& m% ?
第二节 织物的手感 373
* B* S1 i; F6 t' Y; D4 ]9 l 第三节 纺织品服用的耐用性 376 ' j9 E' x1 H7 f) l8 Z5 v
一、织物的顶破强度或胀破强度 376 # W8 t' _/ E* S5 V) a
二、抗纰裂强度 377 & t. `6 f+ x( F
三、抗撕裂强度 377 $ j6 S( A2 S, D7 S2 M
四、织物耐磨性 378 0 P' ~1 U) y9 Z9 c2 s3 E; a
五、织物的其他特种耐用性 379
, u0 [) A0 w2 {+ X# C/ ? 第四节 织物的卫生安全性能 379 f9 e8 D9 g7 E8 ~% F
一、织物的服用舒适性 379 ( T" j3 V3 L. H, _# a/ z. q( H
二、抑菌性、抗菌性、防臭性 381 , H+ f5 q3 a9 T/ Q
三、紫外线屏蔽率 381
) j3 Q% O0 ~5 x; s 四、红外辐射性 383
6 d4 I9 F% P& g! J 五、辐射屏蔽性 386
; a9 i1 @7 q; t2 A( g! K* |, U 思考题 387
' B) f5 u V1 s 参考文献 387 2 K& q9 t, s$ @+ ~8 C# h
第十五章 纺织材料的标准与管理 389
, f$ f) `; I2 D' v 第一节 纺织材料标准的概况 389
# _$ G. t' C& [6 d1 x1 Q3 R 一、按领域范围制定的标准 389
2 j6 x6 n! F9 ^) S$ p 二、按性质制定的标准 390 9 A- Q, P s& d+ C
三、按形式区别的标准 391 # J8 \" C2 {; `+ ~% H
四、按功能区别的标准 392
, \: l7 p2 D$ ~, w" j/ q# W 第二节 标准制定与管理的组织系统 392
/ ?3 a0 X( Z f* L& r" I9 y 一、国际和国外的管理组织 392
1 _3 [, j/ h8 J3 i& ?( L6 E 二、中国标准的管理组织 396 5 X) _9 w" l P! A* o, B3 _
思考题 397 / a( _4 j: P8 M, O f
参考文献 397
+ e- Q+ b2 b* O. s& _- V. g( J附录 398 2 c. y& o# i2 h& ^# A$ e+ ^" L
指标符号及单位 398 7 _! g3 g K3 } L& j
国际单位制词头(倍率代号) 400
+ G G. p! p/ B. L2 H# }! \6 Y2 i 参考文献 400 2 t( T5 O% o) 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