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恢复阶段 (1945^-1949年). X+ {6 I- N) v* a( [# b
杭战胜利后,上海纺织工业各行业均得到恢复和发展 , 但 不 久因内战、通货膨胀等,又停滞下来。4 q4 X5 O/ b( F( a2 Y4 L3 Y2 k
9 B$ m5 B0 e. k4 P, F, r& \
1946年 初 , 官 办的中国纺织建设公司开始接收上海日商纱厂,并改组为18个中纺厂(共有纱锭88. 73万余枚、布机1. 73万余台)。此外,还接收了6家印染厂,5家毛纺厂,制麻厂、机械厂各2家,绢纺厂、针织厂、制带厂各1家,成为亚洲最大的纺织集团。
$ q) S ]$ v6 Z; D8 t7 z5 G: x5 e# Y x D1 q3 f) b: j
1946年初,政府实行低外汇政策 (法币2020元兑美金1元),鼓励棉纺业 大 量 购 用剩余美棉,纱厂因此获得大利,被称为“黄金时代”。促织网。上海民族棉纺织业又一次掀起添机扩充和开设新厂的热潮。至1947年,上海民营纱厂共有纱锭14。万余枚、布机1.12万余台,与战前1936年相比,分别增加14%和2900。不久,当局加强对民营纱厂的管制,直至实施花纱布的全面管制。上海解放前夕,各纺织厂工人相继开展护厂斗争,因此上海的纺织厂都完整地保留了下来。1949年底,上海有棉纺锭274. 98万枚,其中国营厂19家、131. 78万枚,民营厂54家、143. 2万枚,英商2家、5.85万枚;另有布机2. 95万余台(不包括单织厂)。上海解放不久,各纺织厂全部恢复正常生产。0 w- ]6 q7 `: F, ?: ~3 R4 o8 X3 b
& z! Q; B( }6 O3 V( W7 z# S4 W
1946年内衣织造业同业公会成立。 至 1 94 9年底,共有内衣厂300余家,织袜厂、羊毛衫厂、手套厂840余家,大部分为家庭手工作坊,大厂、全能厂为数很少,从业人员2万多人,年产内衣衫裤1604万件(条)、袜子9610万双。
?) c W- L8 G# ?/ x
# ?/ v6 f9 d9 O+ K, G Q& f$ X色织业很快恢复发展。1947年上海机器染织 同 业 公 会登记在册的色织布厂有475家,染纱厂59家,共有各类色织机2. 67万余台。但时隔不久,由于美货倾销,原料紧缺,通货膨胀等原因,不少色织厂处于半停工状态。
0 |/ i J( `: |( \; S5 `) x, ?) A3 V- z4 N/ y. B" s
巾被业恢复发展。1946年上海毛巾被 毯 同 业 公会成立,在册会员厂225家,铁机179台、铁木机444台、手拉木机5882台,月产毛巾63. 95万余打、被单16. 63万余条、绒线毯3. 75万余条、毛巾被1.49万条、浴巾7700条、台布1万余条、罗纱7500码、白布100。匹、尿布8100码,月用纱4814件。1947年以后,由于政府控制棉纱和外汇,严重限制了民族工业品的生产和出口,加上美国剩余物资大量倾销,市场混乱,大部分厂或停或关,全业又陷入困境。到上海解放前夕,毛巾被单厂减至171家(其中开工61家、停工92家、减工18家),月产毛巾42. 70万余打、被单15万余条、浴巾545打、绒线毯2. 72万余条、围巾6000打。产品销往港澳、南洋各地的仅占30%。, E3 v3 a9 o3 ]$ T
( }" i5 v' O1 u
线带业恢复发展。1946年织带、手 帕 织 造 工业同业公会均告成立。1947年中国飞纶制线厂新建厂房,增添设备,扩大生产,全厂有职工900余人,成为远东规模最大、设备最新的线厂,月产木纱团超过2万罗,其中出口占2/3,产品驰誉中外。利生宽紧带厂生产的金狮牌提花袜带,质量优良,列入上海“四大公司”包销产品。促织网。天福织带厂生产的大佛牌金丝斜纹袜带,行销南洋各埠,供不应求。国产水龙带采用麻纱为原料、改进打梭装置后,耐水压可至100磅,销路已趋巩固,生产开始有发展。1949年上海制线业已有厂40家、职工2400余人,年产木纱团4000万打、绣花线9万罗左右,以及少量蜡线、线球和塔筒线等;织带业共有235家、职工4700余人,年产宽紧带18. 6万打、鞋带66. 3万罗、花边商标255万米、水龙带6. 6万米、军用带192. 7万米及帆布裤带35万打。# x6 ~' d' P6 M# P N
# n, J' g: m1 i: @
1948年底,印染业已有中纺公司所属 7家工厂和“ 家 民 营 印染厂,还有70余家手工印染的弄堂小厂。
! k7 m b) ?, b B' i3 d
! z. L6 h, `" A5 o% L# K' [毛纺织业很 快 恢 复 发展。1946年初,外商厂获得原料首先恢复生产;下半年民营厂也陆续进口原料开工生产。其时,美国呢绒大量倾销,使国产呢绒年销不及全部生产能力的10%。可是,1946-1948年出现了盲目的设厂热,新设的毛纺织厂达40家,新增纺锭2. 6万余枚,且都是国外用过三五十年的二手机器,更加深了上海毛纺织工业生产的落后性。1948年8月29日,国民政府公布《财政经济紧急处分令》,强行执行限价政策,使上海毛纺织行业损失约2000万元,许多工厂被迫停工,全业生产陷入瘫痪。7 W/ E- i- C, L. y- K- ]8 E/ ?
- Y* B5 O6 h8 {" C7 B抗战胜利后,中纺公司接管了日商两个麻纺织厂 , 并 将 日华麻业股份公司取自原英商怡和纱厂麻纺工场的设备仍交还英商,后来怡和厂曾开出麻纺锭1840枚、麻织机9台,生产麻布出口南部非洲。1948年民营经纬麻袋厂开办,规模为黄麻纺锭1740枚、麻袋织机64台,至年底安装并投入生产的仅有麻纺锭800枚、麻袋织机24台、麻布织机16台。: B( w* X. l- W4 ` a
9 [. N% L" u0 K, S
丝织业逐渐有所恢复。1946年上海复工的机器丝织厂约 360家,开工的织 机 约 4 600台,当年共产绸60万匹,尚不及抗战前夕上海所产的1/3。以后,开工的厂家及机台虽有所增加,但始终未达到抗日战争前的水平。1949年官办的中国蚕丝公司成立,原华中蚕丝公司等敌伪产业归其接管。上海解放后,该公司及下属第一、第二实验绸厂和嘉兴绢纺厂一并被接管。
% A9 ?' D+ |- T- C7 c4 [; E9 {" _8 K5 T# P
抗战胜利后,中纺公司还接收了两个机械厂,即第一纺机厂 (原丰田纺织厂铁工部)和第二纺机厂(原内外棉八厂、振华铁厂等)。1946年2月,中纺公司采用官商合办的形式成立了中国纺织机械制造公司,下设第一制造厂(原华中丰田自动车厂)、第一制造分厂(原日本机械制造第五厂)和远东钢丝针布厂。当时棉纺织业曾快速发展,促使纺织机械生产一度繁荣。1946^ 1947年,全套纺织机械及主要纺织机部件的制造、零件的修配和修理,都得到了显著进展与增长。如泰利机器厂在1946^1948年间陆续生产5. 3万纱锭设备,1947年信义机器厂供台湾大明纺织公司5000锭纺机一套。后来由于内战、通货膨胀与棉纺织工业停滞,纺机业陷于停顿。据1949年统计,上海纺织机械业有工厂262家,职工1. 15万余人。
, G0 w6 y1 T4 R0 c& [% m$ K& i! H+ a5 Z; k, Q# Y r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纺织器材业曾发展到数百家,产量与品种也随之增加。1946年 1 0月 ,上海纱管同业公会成立,1948年6月改名为上海市纺织用品工业同业公会,这段时期是纺织器材业的鼎盛时期。上海解放前夕,市场凋敝,全行业半数以上的企业关闭停歇。- H# u# w, c& J% _$ ~
; | p. v1 ?7 }7 F
抗战胜利后,除原有纺织院校外,又成立了上海市立工业专科学校,设纺织、机 械 两 科 ,学校附设高职班。1946年上海交通大学恢复纺织系。同年,文绮染织专科学校创办,设有染织科。同年,中纺公司举办技术人员训练班,设棉纺织、毛纺织、印染3科,共办了两届。
$ i+ d% u/ U7 M9 j' d; k1 \- q1 u0 r. W
这时,学 术 活 动也 比较活跃。1930年成立的中国纺织学会,总会设在上海。抗战胜利后,中国纺织学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中国共产党上海地下组织领导下,1946年成立外围组织— 中国纺织事业协进会,积极推进学会活动,并筹建学会会所。1939年成立的中国染化工程学会也恢复活动,创办染化补习学校,设印染工程和应用化学两科,分沪东、沪西上课。1948年在中纺公司原棉研究班基础上组织成立中国原棉研究会,推动棉纺织厂建立原棉检验室并建立管理制度。
' {8 `! O8 u( }. p, F" {5 I) \)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