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党的中心任务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关系在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纺织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解决民生与美化生活的基础产业、国际合作与融合发展的优势产业,新时代新征程,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再建功勋,是纺织行业的使命任务。为推动纺织行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特编制本行动纲要。
+ e% @) p/ Y2 \" S! }
一、纲要背景
(一)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内涵
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融入时代大势、立足中国实际、美化人民生活、满足重大需求、服务全球发展的产业体系,是创新驱动的科技产业、文化引领的时尚产业、责任导向的绿色产业。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具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先进制造能力,构建技术引领、人才完备、资本融合的发展动力系统,拥有提高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产品创新实力,形成大中小融通、产业链安全、现代化集群布局的产业组织形态,确立环境友好、社会和谐、治理完善的产业发展路径,营造充分协同、战略支撑、市场引领的产业应用生态。
6 U) I/ J( m3 l2 ~
(二)重要意义
中国纺织工业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和人民属性,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十二五”、“十三五”时期纺织行业围绕《建设纺织强国纲要(2011-2020 年)》提出的“科技、品牌、绿色、人才”四大核心任务,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到“十三五”末期,行业绝大部分指标达到甚至领先于世界先进水平,跻身我国制造业进入强国阵列的第一梯队。在向强国目标迈进的过程中,我国纺织行业完成了从承接转移、模仿跟进,到主动布局、并跑领跑的重要转变,改变了全球纺织产业版图。继续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迈进,主动探寻发展路径、引领发展方向,加快建设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对于推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价值。以稳定、优质、多元供给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在繁荣区域经济、促进就业创业过程中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更好融合物质创新成果与精神文化财富,积极履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责任,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对于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意义重大。
3 m/ t! S2 X$ k
(三)发展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纺织行业以满足全国人民基本物质生活需要为起点,历经市场化改革与国际化竞争淬炼,逐步发展形成了全世界最为完备的产业体系,纤维加工总量及出口总额长期稳居全球首位,在国际纺织产业链分工和供应链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综合竞争力跻身世界纺织强国之列,是我国制造业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力量。
2 a% r9 Q# A- l6 C% t/ o- k
产业体系优势基础牢固。我国纺织行业全产业链主要技术装备及产品实现自主生产配套,稳定运转优势突出。2022 年,全行业纤维加工总量超过 6000 万吨,占全世界比重保持在 50%以上;化学纤维产量占全世界比重超过 70%;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 3409.5 亿美元,占全世界比重稳定在三分之一以上。
$ B! P( a- W- }/ E7 F
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纺织行业科技创新能力从“跟跑”全面进入“并跑、领跑”。高性能纤维突破发达国家技术垄断,总产能占全世界比重超过三分之一,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等品种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印染行业从“卡脖子”环节发展成为具有竞争力的优势环节。纺织装备自主化率超过 75%,纺纱、化纤长丝、非织造等重点领域智能化生产线实现产业化应用。服装“三衣两裤”单机与流程自动化基本实现,示范企业生产流程中自动机使用率达到 80%,全品类服装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模式加速普及。产业用纺织品科技优势逐步培育和积累,在高温过滤、土工建筑、安全防护、医疗卫生和结构增强等领域取得一批创新成果,国际竞争力明显提升。关键业务环节全面数字化的企业比例达到 56.8%,数字化支撑下的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
+ v( s E9 ?$ e2 ^& T! j, r8 B
时尚与品牌引领力增强。纺织服装品牌建设与时尚设计全面进入以自主原创为主体的发展阶段,东方美学、民族文化的传承创新逐渐成为时尚主流。文化创意与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入,带动原创品牌产品品质、创新设计、运营模式日趋成熟,“十三五”期间,国内主要大型商业实体的服装家纺自主品牌增长近三成,达到约 4500 个,成为满足内需市场多元化、个性化、功能化消费升级的绝对主力。
0 m4 p- a0 k% ]- K$ a
绿色制造体系初步建立。短流程印染、少水印染、废水分质分流深度处理及回用、绿色纺织化学品等清洁生产技术研发应用增强,各种节能设备及余热、余压回收等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应用面扩大,天然气、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利用比重上升。废旧纤维制品物理法、化学法、物理化学法回收再利用关键技术全面突破,循环再利用纤维应用规模不断扩大。截至 2022 年,全行业共有 362 种绿色设计产品、107家绿色工厂、16 家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29 家绿色设计示范企业列入工信部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名单。
产业组织形态持续优化。纺织行业集聚化高效布局优势持续强化,全国 200 多个产业集群及公共服务体系支持了数十万中小企业健康发展,8 个千亿规模产业集群全面向世界级现代化集群目标进军。产业链龙头企业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大量涌现,6 家纺织企业进入 2022年世界 500 强榜单,制造业单项冠军纺织企业近 70 家,167 家企业被工信部认定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 t7 b! H3 ]# ]' o1 ^
对国民经济贡献作用稳定发挥。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净创汇超3000 亿美元,占全国贸易顺差的比重超过三分之一;我国人均纤维消费量达到约 25 千克,纺织行业凭借产业链效率优势,带动人均纤维消费率先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行业积极落实国家重大区域战略,推进产业布局持续优化,跨区域资源配置更加高效,行业成为地方经济繁荣和就业稳定的重要基础,有力推动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纺织行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但立足现代化产业体系要求,行业发展仍存在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纺织原料供给安全风险尚未完全化解,全产业链存在少量高端技术短板,创新资源协调与创新成果转化效率有待提高,自主原创及设计能力仍显不足,产业布局调整与防范空心化风险亟待有机平衡。纺织行业务必深入推动高质量发展,积极化解各种矛盾问题,确保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挥好应有贡献。
6 Y3 n3 d4 y! g0 F
(四)机遇和挑战
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际格局深刻调整,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各种不确定和难以预期的因素对国际产业合作与分工布局产生重要影响。区域自贸、贸易摩擦等因素对国际纺织产业链、供应链布局的影响加深,改变了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传统产业布局规则,我国纺织行业参与国际贸易投资合作、提升国际供应链主动权的难度显著增加。在复杂外部形势下,纺织行业短板技术及应用突破、大宗原料稳定安全供给、产业布局稳妥有序优化等关键问题更需持续关注。从国内看,随着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建设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任务艰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巩固产业制造能力成为行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发展机遇在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如期完成,已经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发展新阶段,经济发展长期向好,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稳步推进,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转化为现实市场消费力,文化自信增强带动自主品牌内涵丰富和市场认可度提升,均将推动超大规模内需市场全面进入升级阶段,为纺织行业实现持续发展和建立市场主导地位提供核心支撑。
2 X6 }% `) ~& k
此外,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推动纺织产业变革走向深化,新材料、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创新及多技术领域跨界融合,为纺织行业价值提升提供重要路径,纤维新材料在更广泛领域实现应用,智能化转型将产业供给质量与效率带入新高度,多学科交叉、多领域融合创新激发新产品、新业态乃至新产业不断涌现,引领现代化纺织产业的未来,涵养孕育未来的纺织产业。4 Q2 N8 O" |9 g# M/ t
3 F: M6 @% p& i1 V5 P8 Z
二、总体要求
(五)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推进纺织行业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打造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进一步推进纺织强国建设,实现纺织高质量发展的新跨越,在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
6 F2 J, A; M" R& W
(六)工作原则
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以实体经济为重,防止脱实向虚;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不能贪大求洋;坚持三次产业融合发展,避免割裂对立;坚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能当成“低端产业”简单退出;坚持开放合作,不能闭门造车。
# x4 Q# p* f" t$ q* B$ n
建设具有完整性的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保持并增强产业体系完备和配套能力强的优势,同时针对短板、弱项精准持续用力,推进产业链上中下游同频升级。建立有效机制,推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以质量效率为核心,打造不同规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世界一流企业,坚持产业链协同发展,提升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整体水平。
2 {' `3 x6 a3 Y" o
建设具有先进性的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将创新摆在产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进行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系统部署,强化科技创新和工业设计,以基础性、根本性、关键性创新为重点打造纺织产业未来和未来纺织产业。融入对社会、环境和经济可持续性影响因素的识别与管控,协调推进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落实联合国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推动企业、行业和全社会共同可持续发展。
1 r; C; H2 \% p! U+ R+ Q
建设具有安全性的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针对产业链薄弱环节和短板技术持续攻关,保障纺织产业链自主可控、安全高效、循环畅通。促进纺织供应链国际布局和国内发展关系平衡,以超大规模国内市场为主体统筹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满足国内居民消费和应急供应保障的能力安全可控。引导各类资源向纺织工业转型升级聚焦发力,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自主发展、开放合作。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进行业从规模增长转变为质量和效率增长并形成核心竞争力,全面提升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水平。
8 _+ g+ K1 k8 w2 `1 c8 b
(七)发展目标
到 2035 年,纺织行业创新能力与发展优势持续强化,在全球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优势明显提升,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与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同步,纺织行业要成为世界纺织科技的主要驱动者、全球时尚的重要引领者、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推进者。纺织产业链完整稳定并且规模优势明显,充分满足我国居民幸福美好生活的纤维产品消费需求。纺织品服装国际竞争优势稳固,保持30%以上的国际市场份额。
& u% D- W S! S9 p
科技创新水平总体迈入世界前列。到 2035 年,创新型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超过 3.5%。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纺织领域 PCT 专利公开数占世界纺织专利总数超过 1/3。关键核心技术实现自主可控,国产纺织装备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 80%,高性能纤维自给率超过 70%。全流程智能化纺纱生产能力达到 3000 万锭。服装家纺制造企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人均生产效率提高 2~3 倍。先进产业用纺织品基础研究和应用能力显著提升,在关键共性技术和重点产品方面形成核心优势。前沿技术与行业发展深度融合,规模以上企业全面普及数字化、网络化,建成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智能车间/工厂,关键业务环节全面数字化的企业比例超过 70%。
1 W8 }8 f2 ]1 }. ~3 x$ k/ ]3 e
时尚引领能力进入全球强国阵营。到 2035 年,纺织服装行业发展与传统优秀文化、多元当代文化进一步融合,建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品设计体系和全球影响力的时尚话语体系。体现新时代精神和中华优秀文化的纺织大工匠、工艺美术大师、行业设计人才数量多、质量优,支撑纺织时尚产业发展。形成 8~10 个跻身国际知名品牌阵营的时尚品牌集团,国内市场拥有一大批具备文化创造力、消费引领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优势品牌企业,纺织行业 15 个以上千亿级产业集群成为具有全球时尚影响力的区域品牌。
: E: K3 d4 x6 p
责任导向的绿色低碳循环体系基本建成。到 2035 年,企业及园区清洁生产水平达到国际领先。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清洁能源占行业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持续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升,印染行业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 55%以上,喷水织造行业中水回用率达到 80%以上。纤维加工总量中绿色纤维占比提高到 35 %以上。建成比较完善的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体系,生产者和消费者循环利用意识明显提高,高值化利用途径不断扩展。绿色低碳标准体系和绿色发展服务平台不断完善。碳排放 2030 年前实现达峰,到 2035 年,行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
' f4 w/ n) d' J
(八)重点任务
建设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要聚焦制造,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以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为目标,坚持问题导向、系统推进、突出重点,持续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夯实物质技术基础。
' u; B0 e1 `! g/ D; W4 b6 M# V
保持产业地位强大稳定。积极开拓创新,推进行业高质量发展,供给侧改革和扩大内需紧密结合,保持稳定的国际市场份额,产业发展与我国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发展水平相适应,保障我国居民人均纤维消费位于中等发达国家以上水平,设计“发展纺织现代化体系行动指数”,动态评价全国和重点区域纺织产业地位强大稳定的程度。
/ \/ E# m7 F+ g0 H) n( n
保障产业链安全健康。聚焦纺织原料、关键技术、重点消费市场等产业链各环节的风险因素,坚持问题导向,全力解决短板领域和堵点难点,保障纺织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安全高效。适应多元化消费需求。聚焦超大规模国内市场,适应多元化、差异化和升级型消费需求,创新开发产品,提升制造业设计能力,建设高效畅通的流通体系。与共同富裕相同步,充分解决我国居民纤维消费存在的结构性不平衡问题。
. {+ b2 n! M8 T7 D3 l) ?
畅通国际国内双循环。全面提升纺织行业国际化水平,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高效率利用国际资源,形成一批有明显国际竞争优势的国际化企业集团,加快外贸转型升级,开拓出口新市场,创新外贸业态模式,稳定纺织品服装出口第一大国的地位,提高国际国内双循环效率和水平。提升可持续发展水平。聚焦资本市场和行业上市及拟上市企业,推进环境、社会、治理(ESG)信息披露、绩效评估和 ESG 投资,持续提高 ESG 投资在行业投资中的比重,并培育一批具有全供应链ESG 管理体系和可持续发展影响力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