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内在精髓的非物质性、载体的物质性、文化根源的独特性、传承的活态性与流变性。考察这些特征,是科学认识和保护染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前提。8 X$ k) g) H0 ~+ W4 X
1.内在精髓的非物质性5 P# ^; k2 k2 P* q' `2 y
染织类非物质遗产的根本特点是它的内在精髓没有固定物化形态,即是它的内在精髓的非物质性。非物质性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为目的的精神生产,它是染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内核。所谓非物质性,并不是与物质绝缘,而是指偏重于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精神领域的创造活动及其结晶。例如,染织神话与社会实践、礼仪、节庆活动表达人民对染织发明者的崇敬,尽管对染织发明者的崇敬之情可能表现在文献和建筑等物质实体之上,但崇敬之情的内在精髓是非物质的,它是一种感激,物质实体只不过是激发人类情感的工具而已。元代松江妇人黄道婆从黎族同胞处学会了整道棉布染织技艺,三十余年后思乡归根,返回故里,将先进的棉布染织技艺毫无保留地向乡邻街坊无偿传授,并在家乡松江大力推广。同时又对纺织器械和技术进行革新,大大提高了效率,家乡人民因此得以致富,松江亦成为元明时期的织造中心,有“衣被天下”之美名,并渐渐泽惠江南。元、明、清三代,江南与长三角百姓感其恩德,纷纷择地建庙立祠纪念她,仅松江及上海老城就建有黄母祠、黄婆庙、先棉祠、布匹庙等数十处。而元代以来的江南织造人家多有将黄道婆雕像供奉神龛中顶礼祭拜的风习,感激之情溢于建筑和礼仪、节庆活动之中。又如蜀锦、宋锦、云锦是中国三大名锦,其传统手工技艺是织匠的一种技能,只有在织造过程中才能看见。通过分析只能窥其织物特色,并不能看到传统染织手工技艺的流程。很多时候人们将织物特色误解为传统染织手工技艺,这是忽视染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在精髓的非物质性所致的结果。
. n' b9 }/ Y. F( ^ F7 @3 f, C7 x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