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快捷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其他] 染织(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4-19 11:08: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染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内在精髓的非物质性、载体的物质性、文化根源的独特性、传承的活态性与流变性。考察这些特征,是科学认识和保护染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前提。6 m, H0 [: i* W9 _
1.内在精髓的非物质性
  ?: A7 _' k+ E  D! i染织类非物质遗产的根本特点是它的内在精髓没有固定物化形态,即是它的内在精髓的非物质性。非物质性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为目的的精神生产,它是染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内核。所谓非物质性,并不是与物质绝缘,而是指偏重于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精神领域的创造活动及其结晶。例如,染织神话与社会实践、礼仪、节庆活动表达人民对染织发明者的崇敬,尽管对染织发明者的崇敬之情可能表现在文献和建筑等物质实体之上,但崇敬之情的内在精髓是非物质的,它是一种感激,物质实体只不过是激发人类情感的工具而已。元代松江妇人黄道婆从黎族同胞处学会了整道棉布染织技艺,三十余年后思乡归根,返回故里,将先进的棉布染织技艺毫无保留地向乡邻街坊无偿传授,并在家乡松江大力推广。同时又对纺织器械和技术进行革新,大大提高了效率,家乡人民因此得以致富,松江亦成为元明时期的织造中心,有“衣被天下”之美名,并渐渐泽惠江南。元、明、清三代,江南与长三角百姓感其恩德,纷纷择地建庙立祠纪念她,仅松江及上海老城就建有黄母祠、黄婆庙、先棉祠、布匹庙等数十处。而元代以来的江南织造人家多有将黄道婆雕像供奉神龛中顶礼祭拜的风习,感激之情溢于建筑和礼仪、节庆活动之中。又如蜀锦、宋锦、云锦是中国三大名锦,其传统手工技艺是织匠的一种技能,只有在织造过程中才能看见。通过分析只能窥其织物特色,并不能看到传统染织手工技艺的流程。很多时候人们将织物特色误解为传统染织手工技艺,这是忽视染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在精髓的非物质性所致的结果。
  U. ]. w8 k3 k* ]2 [; B1 G. s;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4-19 11:09:51 | 显示全部楼层
2.载体的物质性, a1 r! ~+ j3 F) d
染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载体的物质性,显然是指其依附于“物质的因素”。 而这种依附不是联带,“物质”成为染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甚至整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流传过程中的结构内核。任何染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呈现和展示,大多依赖于物化形态的“道具”,都不可能是纯粹的稍纵即逝的举止和声音。因此,在把握和认识染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候,不能对其“物质”因素视而不见。实际上,染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甚至整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在塑造或重构某一物质形态。时下各地兴起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工作,毋庸讳言,在一定程度上也属于事物化或固化的处理。. y0 }1 n# c0 f2 Z7 K' ~4 t$ W
例如,苏州宋锦织造技艺、南京云锦织造技艺、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上海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苏州缂丝织造技艺等第一批国家级染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内在精髓都是非物质性的,但是其载体都是物质性的。这些传统染织类手工技艺以木制织机、金属缫染工具和各式各样的织物作为手工技艺的物质表现形式,也只有通过这些载体才能证明这些染织类手工技艺的存在。
+ E, |* ?2 u5 t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4-19 11:14:04 | 显示全部楼层
3.文化根源的独特性
+ m4 Y) l9 x* @9 o7 ~6 ]! g3 F1 U染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作为文化的表达形式而存在的,体现了特定民族、国家或地域内的人民的独特创造力,或表现为物质的成果,或表现为具体的行为方式、礼仪、习俗,这些都具有各自的民族性、区域性、唯一性和不可再生性。 它们间接体现出的思想、情感、意识、价值观也都具有独特性,是难以被模仿和再生的。任何民族的染织类非物质文化中都有独特的传统因素、某种文化基因和民族记忆,这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动力。染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独特的民族记忆,而这种记忆又是容易被忽视和遗忘的,极易在不知不觉中消失。因而,保护染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就是保护了独特的文化基因、文化传统和民族记忆的手段之一。
- o, Y5 r0 L$ x4 Z* A; n+ M中国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www.cuzhiwang.com/thread-7721-1-1.html; X6 C. f! U, u& Z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4-19 11:16:48 | 显示全部楼层
4.传承的两个特性
! h8 e3 c# U: g1 \6 V  V. H7 X(1)传承的活态性。即个性特性是指其在传递过程中既是沉淀的又是创新的过程。染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民众对其文化的自我选择,也是民众对其文明的自主抉择,任何外力的干涉都是徒劳无功的。因此,染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在传递中增添新的因素和成分,这其中包括发明、创新、扬弃和吸收(异文化因素)。由于染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视人的价值,重视活的、动态的、精神的因素,重视技术和技能的高超、精湛和独特性,重视人的创造力以及通过其文化遗产反映出来的该民族的情感及表达方式,传统文化的根源、智慧、思维方式、世界观、价值观和审美观等这些意义和价值的因素。染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尽管有物质的因素和物质的载体,但其价值并不主要通过物质形态体现出来,而主要通过人的行为活动体现出来,有的需要借助人的表演行动才能展示出来,有的需要通过人的某种高超、精湛的技艺才能创造和传承下来。染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传承都需要语言和行为,都是动态的过程即传承的活态性。; r0 S) J) U2 ^7 S. ~  m
$ m" _5 Q9 L1 A& H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4-19 11:18:12 | 显示全部楼层
(2)传承的流变性。染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变迁强调其文化在社会变革过程中的自我调节能力和适应能力,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过程,无论人们愿意与否,其文化变迁一定会发生,只是快慢而已。促使其文化变迁的原因:一是内部的,由于社会内部的变化而引起;二是外部的,由自然环境的变化及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如迁徙、与其他民族的接触、政治制度的变革等而引起。例如,中国
# O$ L0 U% }6 _在先秦时期盛行几何形纹样装饰,由于受到当时生产条件、生产技术的限制, 同时先秦人们对几何纹样偏爱也决定了其流行。汉代织物以云气纹为主,主要由于汉代崇尚黄老之术、神仙思想的盛行使人们对死后也极度的希望与幻想,成神为仙的境地已成为汉人共同的向往。盛唐时期的染织物显示出波斯萨珊王朝的装饰风格。当时盛行的“联珠团巢纹”,即典型的萨珊波斯形式。这与盛唐时期政治稳定、国力强盛、对外贸易繁荣休戚相关。元代以后历代统治者劝民植棉,棉纺织生产日渐盛行,棉纺织文化盛行。
$ |, A+ s) h# L4 |  ^' \0 s( O' d染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随时间变迁而容易湮没的文化符号,它表征着不同民族、群体、地域优秀的人类文化传统,对于维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对于充分发挥世界各国、各民族人民的想象力,对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及人类的相互沟通、相互了解、相互团结协作等具有重要的意义。染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特殊遗产,它的特殊性既表现在其内在规定性(概念)上,又表现在其外部形态(特征)上。学术之争主要在于概念和特征之争,概念的研究会决定特征的阐述,反过来特征的概括又影响概念的重新定义。从文化的大维度上研究染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特征,可以明显发现染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与其特征之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任何割裂两者进行研究都是不可取的。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手机版|充值|促织网 ( 京ICP备14010041号 )

GMT+8, 2024-4-29 11:17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