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藏族的毛织技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制品以围裙和地毯最为著名。藏族同胞常用的毛织围裙在藏语中称为“邦典”,具有装饰、耐寒等功能。邦典是藏族妇女藏装上的一种特殊标志,是一种五颜六色、细横线条的氆氇(藏袍原料),后来成为藏族妇女喜爱系在腰间的装饰品,也就渐渐成了藏式围裙的代名词。
* C% F) ?9 q4 D8 \5 U* F3 C; w7 _ c- W
藏族邦典、卡垫织造技艺反映了一千多年间藏族织造技艺发展的历史,其图案、纺线、染色、织造、剪毯等方面都非常出色,具有织造技艺独特、色泽鲜艳和谐、毯面柔软等特点,艺术价值极高。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单,其中,藏族邦典、卡垫织造技艺入选。
7 F6 ~; W, d. |* X* V0 ]1 a/ ^, @% W0 g |: ?$ s
2 Z, b) ]$ I4 q# U* G7 {, q& B! t
织造工具:老式木梭织机. G2 j7 A) n2 i( ~. M
这种织机是一种小型的木制机台,它的结构比较简单,是由两根方木和两根圆木组成框架,每根方木上有两块木头作为脚支撑框架。方木上端有放置桄综的横梁,下面有带动桄综上下运动的脚踏板。前后的圆木是用来固定经线的经轴。4 c2 F; d% u( M+ o8 y/ A
纺织物都是由经线(纵向)和纬线(横向)交织而成的。经线绕在经轴上,几百甚至几千根经线还要从“综眼”里穿过(综,是织布机上使经线上下交错的装置)。纬线缠绕在一只只木梭子上。连在蹑(蹑,即织布机的脚踏板)上的综,称为“桄综”,用脚踩动蹑,牵引桄综上下交错运动形成开口,用一只手将梭子从经线交叉形成的开口中间递过去,另一只手接梭子,完成纬线的一次运动,再用手握纬杆打紧纬线,各个动作依次完成。每织五六寸,还要停下来卷布并放松经线。这种织布机在工作时不仅需要两手同时投接木梭,而且在打纬(线)、送经、卷布等工序时,必须停止打梭,同时由于受到人的手臂长度的限制,布幅宽度多在1尺左右,最宽不过1.4尺,每人每天至多能织出30尺布。6 s5 c' V6 O) U
边巴的木梭织机有4个桄综,它们分成两组,高低不一。每个桄综上有100多根综线,经线就从综眼里穿过。她双脚每踩一次脚踏板(即“蹑”),两组桄综就上下运动一次,带动经线运动,相互交织。然后她用一只手递梭,另一只手接梭,这样缠绕在木梭上的线就穿过了经线而形成纬线,最后用木质纬杆打纬(线),使纬线与经线紧密相织在一起。这样的动作一直重复下去,就织成了美丽的邦典。纬杆上下是圆木,中间是细木条,经线穿过细木条间的缝隙托住纬杆。此外,为了防止织成的布宽窄不一,边巴还用一根竹片将布左右绷紧。
+ F! Q! e, N2 F0 M 织卡垫的过程稍微麻烦一些,与织邦典的不同主要在于穿纬线的过程。织卡垫时纬线不是直接穿过经线交叉口的,而是要用一根光滑的细木棍作为辅助,将纬线绕过一组组经线并且一圈圈缠绕在木棍上,最后抽掉木棍,纬线就形成了一个个小圆圈,再用剪刀将纬线形成的圆圈剪开,用纬杆打纬(线)。6 k/ ?2 G, [0 c# l+ X
羊毛线也是自己捻的。捻线是一项费时费力又单调乏味的工作:要先备好精选过的羊毛、羊绒。在藏族同胞家中,常见一些老人和妇女在闲暇时捻线。羊毛装在一个口袋里放在身边,用手指揪出一些,扯成条状,然后一只手拨动纺锤,牵着毛线一头的纺锤不停地旋转,同时另一只手扯着羊毛不断地往上续——羊毛就这样捻成线了。0 K' M0 j6 R8 E4 O; a
邦典、卡垫是色织,需要先用染料染羊毛线。! F/ p& J' \0 ^/ S"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