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历史] 隋朝、唐朝时期的服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6-9 21:44: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隋朝时期比较短,只存在了近四十年。在文化方面与唐朝相近,故常常二者一起谈起,如隋唐演义等。在服饰文化方面也不例外。/ N. q8 L) i1 I/ Z6 u

' p9 v1 H) p3 j' C1 @中国唐代国力强盛,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异常繁荣发达。因此,它不仅对其他民族服饰广收博采,而且很多自己的服饰对外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而唐代服饰的发展盛况成为中国服装史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 n+ B# f( |+ U一、男子服饰:圆领袍衫与幞头
6 s* E$ s/ e+ A0 ~0 a3 z) t在隋唐之前,中国服饰已经趋于丰富,再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很多地区、民族的服装都在不同程度上因互相影响而有所发展,从而产生了一些新的服装和穿着方式。特别是从隋唐时起,服装制度越来越完备,加之民风奢华,因而服式、服色上都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局面。就男装来说,服式相对较为单一,但服色上却被赋予很多讲究。因此,这里只谈最具特色的圆领袍衫和幞头。
8 ], \' E" H( G4 I( K4 |  a(一)圆领袍衫5 l/ z. t  W/ _- ]# r4 `
圆领袍衫,亦称团领袍衫,是隋唐时期士庶、官宦男子普遍穿着的服式,当为常服。从大量唐代遗存画迹来观察,圆领袍衫明显受到北方民族的影响,整体各部位变化不大,一般为圆领、右衽,领、袖及襟处有缘边。文官衣略长而至足踝或及地,武官衣略短至膝下。袖有宽窄之分,多随时尚而变异。
1 K. W: P7 U1 D8 A/ z
唐太宗李世民着圆领袍衫画像.jpg
4 N/ r( w3 t, p0 ]( ?# ?) ~: m' c* _! p
唐太宗李世民圆领袍衫画像4 C, E9 C6 i! i- f1 [/ i
唐贞观四年(公元630 年)和上元元年(公元674 年),朝廷两次下诏颁布关于服色和佩饰的规定,第二次较前更为详细,即:“文武三品以上服紫,金玉带十三銙;四品服深绯,金带十一銙;五品服浅绯,金带十銙;六品服深绿,银带九銙;七品服浅绿,银带九銙,八品服深青,鍮石带九銙,九品服浅青,鍮石带九銙,庶人服黄,铜铁带七銙。”: g* r* S' h! E6 z

; P* X3 K0 [# M* E6 g此处需要注意的是,在服黄有禁初期,对庶人还不甚严格,《隋书·礼仪志》载:“大业六年诏,胥吏以青,庶人以白,屠商以皂。唐规定流外官庶人、部曲、奴婢服绸、、布,色用黄、白,庶人服白,但不禁服黄,后因洛阳尉柳延服黄衣夜行,被部人所殴,故一律不得服黄。”从此服黄之禁更为彻底了。一般士人未进仕途者,以白袍为主,曾有“袍如烂银文如锦”之句,《唐音癸签》也载:“举子麻衣通刺称乡贡。”8 _4 n( g. U6 {
袍服花纹,初多为暗花,如大科绫罗、小科绫罗、丝布交梭钏绫、龟甲双巨十花绫、丝布杂绫等。至武则天时,赐文武官员袍绣对狮、麒麟、对虎、豹、鹰、雁等真实动物或神禽瑞兽纹饰,此举导致了明清官服上补子的风行。6 r8 \' n9 u( O$ @# o! r
(二)幞头: x5 t3 S' U* O
幞头是这一时期男子最为普遍的首服。幞头,又名折上巾、软裹,是一种包裹头部的纱罗软巾。因幞头所用纱罗通常为青黑色,也称“乌纱”,俗称为“乌纱帽”。幞头是中国隋唐时期男子的普遍服饰。幞头系在脑后的两根带子,称为幞头脚,开始称为“垂脚”或“软脚”。后来两根垂在脑后的带子加长,打结后可作装饰,称为“长脚罗幞头”。初期以一幅罗帕裹在头上,较为低矮。后在幞头之下另加巾子,由桐木、丝葛、藤草、皮革等材质制成,犹如一个假发髻,以保证裹出固定的幞头外形。中唐以后,逐渐形成定型帽子。名称依其演变式样而定,贞观时顶上低平称“平头小样”;高宗和武则天时加高顶部并分成两瓣,称“武家诸王样”;玄宗时顶部圆大,俯向前额称“开元内样”,皆为柔软纱罗临时缠裹。幞头两脚,初似带子,自然垂下,至颈或过肩。后渐渐变短,弯曲朝上插入脑后结内,谓之软脚幞头。中唐以后的幞头之脚,或圆或阔,犹如硬翅而且微微上翘,中间似有丝弦,以令其有弹性,谓之硬脚。
幞头.jpg 7 f  N  _7 Y: V7 H
幞头(《张果老见明皇图》)

3 Z# {* [5 f+ g8 _7 |
幞头、圆领袍衫,下配乌皮六合靴,既洒脱飘逸,又不失英武之气,是汉族与北方民族相融合而产生的一套服饰。
' u  W) ~7 q3 g& D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6-9 21:54:03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女子服饰4 v0 d* o% x" f/ {8 K- r
大唐三百余年中的女子服饰形象,可主要分为三种配套服饰。第一种为襦裙服,是典型的中原形制;第二种为女着男装,虽穿着款式以传统服饰风格为主,但与异邦影响有关;第三种就是胡服,是直接选用外来服饰。- G: N* Y4 x. Z  R+ T
(一)襦裙服
9 m$ T5 P" U. O襦裙服主要为上着短襦或衫,下着长裙,佩披帛,加半臂,足登凤头丝履或精编草履。头上花髻,出门可戴幂䍠。& x1 F" A, b: M; z. `
先说襦,唐代女子仍然喜欢上穿短襦,下着长裙,裙腰提得极高至腋下,以绸带系扎。上襦很短,成为唐代女服特点。襦的领口常有变化,如圆领、方领、斜领、直领和鸡心领等。盛唐时有袒领,初时多为宫廷嫔妃、歌舞伎者所服,但是,一经出现连仕宦贵妇也予以垂青。
- n  ]3 E; N$ K3 ]5 _裙是当时女子非常重视的下裳。制裙面料一般多为丝织品,但用料却有多少之别,通常以多幅为佳。裙腰上提高度,有些可以掩胸,上身仅着抹胸,外直披纱罗衫,致使上身肌肤隐隐显露。如周昉以及周濆诗“惯束罗裙半露胸”等作品中便有这种装束的描绘,这是中国古代女装中最为大胆的一种样式。裙色可以尽人所好,多为深红、杏黄、绛紫、月青、草绿等,其中尤以石榴红裙流行时间最长。
9 g* h' K1 D, c: E& e; s同时有半臂与披帛,这是襦裙装中重要组成部分。半臂似今日的短袖衫,因其袖子长度在裲裆与衣衫之间,故称其为半臂。披帛,是由狭而长的帔子演变而来。后来逐渐成为披之于双臂、舞之于前后的一种飘带了。
. N3 g" Q. ~# z* ?2 @; a! q
簪花.jpg
襦裙(《簪花仕女图》局部)
6 q8 X. i- n! X4 ~! ^1 `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6-9 22:29:31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发式与面靥) {# B& G" A% g/ z2 w
唐女发式与面靥很讲究,常见的发式有半翻、盘桓、惊鹄、抛家、椎、螺等近三十种,上面遍插金钗玉饰、鲜花和酷似真花的绢花,这些除在唐仕女画中得以见到以外,实物则有出土的金银首饰和绢花。唐代妇女喜欢面妆,妆容奇特华贵,变幻无穷,唐以前和唐以后均未出现过如此盛况。如面部施粉,唇涂胭脂,见元稹诗“敷粉贵重重,施朱怜冉冉。”根据古画或陶俑面妆样式,再读唐代文人有关诗句,基本可得知当年面妆概况。如敷粉施朱之后,要在额头涂黄色月牙状饰面,卢照邻诗中有“纤纤初月上鸦黄”,虞世南诗中有“学画鸦黄半未成”等句。各种眉式流行周期很短,据说唐玄宗曾命画工画十眉图,有鸳鸯、小山、三峰、垂珠、月棱、分梢、洆烟、拂云、倒晕、五岳十种。从画中所见,十种眉型也确实大不相同,想必是拔去真眉,而完全以黛青画眉,以赶时兴。眉宇之间,以金、银、翠羽制成的“花钿”是面妆中必不可少的,温庭筠诗“眉间翠钿深”及“翠钿金压脸”等句道出其位置与颜色。另有流行一时的梅花妆,传南朝宋武帝女寿阳公主行于含章殿下,额上误落梅花而拂之不能去,引起宫女喜爱与效仿,因而,亦被称为“寿阳妆”。太阳穴处以胭脂抹出两道,分在双眉外侧,谓之“斜红”,传说源起于魏文帝曹丕妃薛夜来误撞水晶屏风所致。面颊两旁,以丹青朱砂点出圆点、月形、钱样、小鸟等,两个唇角外酒窝处也可用红色点上圆点,这些谓之妆靥。以上仅是唐代妇女一般的面妆,另有别出心裁者,如《新唐书·五行志》记:“妇人为圆鬟椎髻,不设鬓饰,不施朱粉,唯以乌膏注唇,状似悲啼者。”诗人白居易也写道:“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时世流行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本态,妆成尽似含悲啼”) z  a8 i8 t7 |1 e4 O( G
唐代发式.png 2 o( |4 n5 H% e: X0 }. V. \' \8 x
# d: Y% c8 n2 p4 ^: ^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6-9 22:36: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女着男装: _: x6 X$ p6 o% A5 D0 `
女着男装,即全身仿效男子装束,成为唐代女子服饰的一大特点。《新唐书·五行志》载:“高宗尝内宴,太平公主紫衫玉带,皂罗折上巾,具纷砺七事,歌舞于帝前,帝与后笑曰,‘女子不可为武官,何为此装束’。”形象资料可见于唐代仕女画家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与周昉的《纨扇仕女图》等古代画迹之中。女子着男装,于秀美俏丽之中,别具一种潇洒英俊的风度。同时也说明,唐代对妇女的束缚明显小于其他封建王朝。
虢国夫人.jpg
虢国夫人游春图- o' }* g# T5 P; F, ?
女子着男装者是不是虢国夫人的女保镖呢?有兴趣者可以考证一下。
! h3 K7 C' I6 @# a, t' F/ V
% f6 S1 P) b4 U) A9 Z$ ]
(四)胡服& u6 M9 V* N0 a+ {& p3 V
初唐到盛唐间,北方游牧民族匈奴、契丹、回鹘等与中原交往甚多,加之丝绸之路上自汉至唐的骆驼商队络绎不绝,所以游牧民族服装对唐代臣民影响极大。特别是胡服,这种包含印度、波斯很多民族成分在内的一种装束,使唐代妇女耳目一新,于是,胡服热像一阵狂风般席卷中原诸城,其中尤以首都长安及洛阳等地为盛,其饰品也最具异邦色彩。6 r) L: n1 z+ C$ x  ~
元稹诗:“自从胡骑起烟尘,毛毳腥膻满城洛,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唐玄宗时酷爱胡舞胡乐,杨贵妃、安禄山均为胡舞能手,白居易《长恨歌》中的“霓裳羽衣曲”与霓裳羽衣舞即是胡舞的一种。另有浑脱舞、柘枝舞、胡旋舞等,对汉族音乐、舞蹈、服饰等艺术门类都有很大触动。所记当时“臣妾人人学团转”的激动人心的场面是可以想象到的。5 H4 r" I9 M) I: |7 t! l: |
浑脱帽是胡服中首服的主要形式。最初是游牧之家杀小牛,自脊上开一孔,去其骨肉,以皮充气,谓曰皮馄饨。至唐人服时,已用较厚的锦缎或乌羊毛制成,帽顶呈尖形,如“织成蕃帽虚顶尖”“红汗交流珠帽偏”等诗句,即写此帽。纵观唐代女子首服,在浑脱帽流行之前,曾经有一段改革的过程,初行幂,复行帷帽,再行胡帽。
* a7 @/ n( j# h1 `8 v
5 L: o6 E$ [! `. |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手机版|下载说明|促织网 ( 京ICP备14010041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6754号 )

GMT+8, 2025-9-16 15:50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