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快捷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历史] 隋朝、唐朝时期的服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6-9 21:44: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隋朝时期比较短,只存在了近四十年。在文化方面与唐朝相近,故常常二者一起谈起,如隋唐演义等。在服饰文化方面也不例外。
) K4 u6 Y" U4 c2 A1 r
( k3 L* c5 K3 j% e% s8 ?5 |( q+ ?1 ~' y中国唐代国力强盛,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异常繁荣发达。因此,它不仅对其他民族服饰广收博采,而且很多自己的服饰对外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而唐代服饰的发展盛况成为中国服装史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l' ^8 b, R. w! g6 C- ]6 m7 ]
一、男子服饰:圆领袍衫与幞头
0 u1 a! Y7 j6 |  A$ m$ M在隋唐之前,中国服饰已经趋于丰富,再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很多地区、民族的服装都在不同程度上因互相影响而有所发展,从而产生了一些新的服装和穿着方式。特别是从隋唐时起,服装制度越来越完备,加之民风奢华,因而服式、服色上都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局面。就男装来说,服式相对较为单一,但服色上却被赋予很多讲究。因此,这里只谈最具特色的圆领袍衫和幞头。* [: Y4 z# ~2 r5 Q
(一)圆领袍衫
- U: D1 J" @# x2 Y$ j# w' @: k4 N圆领袍衫,亦称团领袍衫,是隋唐时期士庶、官宦男子普遍穿着的服式,当为常服。从大量唐代遗存画迹来观察,圆领袍衫明显受到北方民族的影响,整体各部位变化不大,一般为圆领、右衽,领、袖及襟处有缘边。文官衣略长而至足踝或及地,武官衣略短至膝下。袖有宽窄之分,多随时尚而变异。" h3 N4 `) r  ?7 a% N* @+ F$ G& ^
唐太宗李世民着圆领袍衫画像.jpg
% a3 s2 O; W) V0 L
唐太宗李世民圆领袍衫画像, _6 a- E- m8 ?. M
唐贞观四年(公元630 年)和上元元年(公元674 年),朝廷两次下诏颁布关于服色和佩饰的规定,第二次较前更为详细,即:“文武三品以上服紫,金玉带十三銙;四品服深绯,金带十一銙;五品服浅绯,金带十銙;六品服深绿,银带九銙;七品服浅绿,银带九銙,八品服深青,鍮石带九銙,九品服浅青,鍮石带九銙,庶人服黄,铜铁带七銙。”4 s  U* i' r* Q" N

( _6 t3 b( j$ O; s$ g$ k此处需要注意的是,在服黄有禁初期,对庶人还不甚严格,《隋书·礼仪志》载:“大业六年诏,胥吏以青,庶人以白,屠商以皂。唐规定流外官庶人、部曲、奴婢服绸、、布,色用黄、白,庶人服白,但不禁服黄,后因洛阳尉柳延服黄衣夜行,被部人所殴,故一律不得服黄。”从此服黄之禁更为彻底了。一般士人未进仕途者,以白袍为主,曾有“袍如烂银文如锦”之句,《唐音癸签》也载:“举子麻衣通刺称乡贡。”
5 c/ c' ?; a  m; v( t" y袍服花纹,初多为暗花,如大科绫罗、小科绫罗、丝布交梭钏绫、龟甲双巨十花绫、丝布杂绫等。至武则天时,赐文武官员袍绣对狮、麒麟、对虎、豹、鹰、雁等真实动物或神禽瑞兽纹饰,此举导致了明清官服上补子的风行。1 j% v1 C' ~, C2 H0 A
(二)幞头
: s9 T& `' M" T& t3 q3 M- L
幞头是这一时期男子最为普遍的首服。幞头,又名折上巾、软裹,是一种包裹头部的纱罗软巾。因幞头所用纱罗通常为青黑色,也称“乌纱”,俗称为“乌纱帽”。幞头是中国隋唐时期男子的普遍服饰。幞头系在脑后的两根带子,称为幞头脚,开始称为“垂脚”或“软脚”。后来两根垂在脑后的带子加长,打结后可作装饰,称为“长脚罗幞头”。初期以一幅罗帕裹在头上,较为低矮。后在幞头之下另加巾子,由桐木、丝葛、藤草、皮革等材质制成,犹如一个假发髻,以保证裹出固定的幞头外形。中唐以后,逐渐形成定型帽子。名称依其演变式样而定,贞观时顶上低平称“平头小样”;高宗和武则天时加高顶部并分成两瓣,称“武家诸王样”;玄宗时顶部圆大,俯向前额称“开元内样”,皆为柔软纱罗临时缠裹。幞头两脚,初似带子,自然垂下,至颈或过肩。后渐渐变短,弯曲朝上插入脑后结内,谓之软脚幞头。中唐以后的幞头之脚,或圆或阔,犹如硬翅而且微微上翘,中间似有丝弦,以令其有弹性,谓之硬脚。
幞头.jpg
! N4 K3 D* V0 t3 \/ F( j+ b
幞头(《张果老见明皇图》)

: n- ?# |" ~' r
幞头、圆领袍衫,下配乌皮六合靴,既洒脱飘逸,又不失英武之气,是汉族与北方民族相融合而产生的一套服饰。
$ N* v, l$ r7 W' J- }. 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6-9 21:54:03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女子服饰, o- [' k5 w; H* A* u9 l
大唐三百余年中的女子服饰形象,可主要分为三种配套服饰。第一种为襦裙服,是典型的中原形制;第二种为女着男装,虽穿着款式以传统服饰风格为主,但与异邦影响有关;第三种就是胡服,是直接选用外来服饰。1 L/ j5 X7 |  B! q$ K8 E
(一)襦裙服
, U6 ^. H6 [4 j5 f% ^襦裙服主要为上着短襦或衫,下着长裙,佩披帛,加半臂,足登凤头丝履或精编草履。头上花髻,出门可戴幂䍠。
, \9 f0 m+ d2 v4 ?: t; \先说襦,唐代女子仍然喜欢上穿短襦,下着长裙,裙腰提得极高至腋下,以绸带系扎。上襦很短,成为唐代女服特点。襦的领口常有变化,如圆领、方领、斜领、直领和鸡心领等。盛唐时有袒领,初时多为宫廷嫔妃、歌舞伎者所服,但是,一经出现连仕宦贵妇也予以垂青。6 F6 z4 g! B2 O7 X8 r9 B
裙是当时女子非常重视的下裳。制裙面料一般多为丝织品,但用料却有多少之别,通常以多幅为佳。裙腰上提高度,有些可以掩胸,上身仅着抹胸,外直披纱罗衫,致使上身肌肤隐隐显露。如周昉以及周濆诗“惯束罗裙半露胸”等作品中便有这种装束的描绘,这是中国古代女装中最为大胆的一种样式。裙色可以尽人所好,多为深红、杏黄、绛紫、月青、草绿等,其中尤以石榴红裙流行时间最长。
2 i' n5 i8 \/ [, T& n) q同时有半臂与披帛,这是襦裙装中重要组成部分。半臂似今日的短袖衫,因其袖子长度在裲裆与衣衫之间,故称其为半臂。披帛,是由狭而长的帔子演变而来。后来逐渐成为披之于双臂、舞之于前后的一种飘带了。7 e4 g+ R0 ^( k/ }  |* c
簪花.jpg
襦裙(《簪花仕女图》局部)
/ m# u+ K0 S. N# E+ W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6-9 22:29:31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发式与面靥" `' G( M7 m& X; L/ Q3 u
唐女发式与面靥很讲究,常见的发式有半翻、盘桓、惊鹄、抛家、椎、螺等近三十种,上面遍插金钗玉饰、鲜花和酷似真花的绢花,这些除在唐仕女画中得以见到以外,实物则有出土的金银首饰和绢花。唐代妇女喜欢面妆,妆容奇特华贵,变幻无穷,唐以前和唐以后均未出现过如此盛况。如面部施粉,唇涂胭脂,见元稹诗“敷粉贵重重,施朱怜冉冉。”根据古画或陶俑面妆样式,再读唐代文人有关诗句,基本可得知当年面妆概况。如敷粉施朱之后,要在额头涂黄色月牙状饰面,卢照邻诗中有“纤纤初月上鸦黄”,虞世南诗中有“学画鸦黄半未成”等句。各种眉式流行周期很短,据说唐玄宗曾命画工画十眉图,有鸳鸯、小山、三峰、垂珠、月棱、分梢、洆烟、拂云、倒晕、五岳十种。从画中所见,十种眉型也确实大不相同,想必是拔去真眉,而完全以黛青画眉,以赶时兴。眉宇之间,以金、银、翠羽制成的“花钿”是面妆中必不可少的,温庭筠诗“眉间翠钿深”及“翠钿金压脸”等句道出其位置与颜色。另有流行一时的梅花妆,传南朝宋武帝女寿阳公主行于含章殿下,额上误落梅花而拂之不能去,引起宫女喜爱与效仿,因而,亦被称为“寿阳妆”。太阳穴处以胭脂抹出两道,分在双眉外侧,谓之“斜红”,传说源起于魏文帝曹丕妃薛夜来误撞水晶屏风所致。面颊两旁,以丹青朱砂点出圆点、月形、钱样、小鸟等,两个唇角外酒窝处也可用红色点上圆点,这些谓之妆靥。以上仅是唐代妇女一般的面妆,另有别出心裁者,如《新唐书·五行志》记:“妇人为圆鬟椎髻,不设鬓饰,不施朱粉,唯以乌膏注唇,状似悲啼者。”诗人白居易也写道:“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时世流行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本态,妆成尽似含悲啼”* e# y* [" B5 S3 j" a
唐代发式.png
3 y: |( ?# }1 m3 i; G4 e9 E2 S( v
# i/ W# e5 _: _, K+ I' |. E; U* m$ l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6-9 22:36: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女着男装5 P9 H9 \( c: }3 h1 o
女着男装,即全身仿效男子装束,成为唐代女子服饰的一大特点。《新唐书·五行志》载:“高宗尝内宴,太平公主紫衫玉带,皂罗折上巾,具纷砺七事,歌舞于帝前,帝与后笑曰,‘女子不可为武官,何为此装束’。”形象资料可见于唐代仕女画家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与周昉的《纨扇仕女图》等古代画迹之中。女子着男装,于秀美俏丽之中,别具一种潇洒英俊的风度。同时也说明,唐代对妇女的束缚明显小于其他封建王朝。
虢国夫人.jpg
虢国夫人游春图
1 a' f% `$ B# C; K9 U# N
女子着男装者是不是虢国夫人的女保镖呢?有兴趣者可以考证一下。% c8 `1 i% I7 A8 f) U

1 J9 ?& |5 e1 s  S+ ~. d, I; E$ I& s(四)胡服
1 P9 b. _7 D' Q9 J. W初唐到盛唐间,北方游牧民族匈奴、契丹、回鹘等与中原交往甚多,加之丝绸之路上自汉至唐的骆驼商队络绎不绝,所以游牧民族服装对唐代臣民影响极大。特别是胡服,这种包含印度、波斯很多民族成分在内的一种装束,使唐代妇女耳目一新,于是,胡服热像一阵狂风般席卷中原诸城,其中尤以首都长安及洛阳等地为盛,其饰品也最具异邦色彩。
; O/ h$ W1 E9 Q9 ~: ]9 o' {元稹诗:“自从胡骑起烟尘,毛毳腥膻满城洛,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唐玄宗时酷爱胡舞胡乐,杨贵妃、安禄山均为胡舞能手,白居易《长恨歌》中的“霓裳羽衣曲”与霓裳羽衣舞即是胡舞的一种。另有浑脱舞、柘枝舞、胡旋舞等,对汉族音乐、舞蹈、服饰等艺术门类都有很大触动。所记当时“臣妾人人学团转”的激动人心的场面是可以想象到的。
/ a+ {5 @8 U# k& E, X3 P浑脱帽是胡服中首服的主要形式。最初是游牧之家杀小牛,自脊上开一孔,去其骨肉,以皮充气,谓曰皮馄饨。至唐人服时,已用较厚的锦缎或乌羊毛制成,帽顶呈尖形,如“织成蕃帽虚顶尖”“红汗交流珠帽偏”等诗句,即写此帽。纵观唐代女子首服,在浑脱帽流行之前,曾经有一段改革的过程,初行幂,复行帷帽,再行胡帽。
# ~$ q' t0 x! i* E( K( g9 ~
' `% y# b3 G7 ]9 B8 Q! w9 N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手机版|充值|促织网 ( 京ICP备14010041号 )

GMT+8, 2024-4-26 23:36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