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挑花是一种具有极强装饰性的刺绣工艺。流传于湖南省隆回县、泸溪县、溆浦县,湖北省黄梅县,安徽省望江县等地的挑花技艺各具特色。 2006(第一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Y3 c2 C& x( b, w
" W- o+ m$ \: Y; }0 V$ X
花瑶挑花
6 |. O U1 x2 L }' p 花瑶挑花是湖南省隆回县瑶族女子中流传的一种独特的手工艺,隆回瑶族因女子筒裙上装饰有艳丽的挑花而被人称为“花瑶”。花瑶分布在隆回北部海拔1300米以上的虎形山瑶族乡、小沙江镇、大水田乡和麻塘山乡,共有七千余人。
; m4 k- m: w9 @: x( I/ n* d
, {# ^0 _- l8 m: h
6 T% t. V+ e2 |- W6 f2 R " X% S# \4 R/ _) I+ O
花瑶挑花相传源于汉代,成熟于明清时期。挑花的材料为藏青色或白色的土布和各色丝纱线,挑花女不用描图和模具,只是遵循土布的经纬徒手挑制,多采用图案中套图案的填充式挑花工艺。挑花图案取材广泛,多达千余种,大致有动物、植物、历史、生活习俗等四大类,以动物类图案最为常见,构思奇巧,造型大胆夸张,布局均衡对称,色彩黑白分明,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我国著名文博专家沈从文先生称之为“世界第一流的挑花”。花瑶挑花服饰被中国美术馆、民族博物馆列为珍品收藏。1994年花瑶挑花在文化部举办的“中国民间艺术一绝大展”中获得铜奖,2003年又获“中国首届文物仿制品暨民间工艺品大展”金奖,隆回县虎形山瑶族乡因此被湖南省文化厅命名为“文化艺术之乡”。 ( I" e9 S2 t+ }6 L% g2 ~# W# H3 D6 j4 G
* u) t3 o; S& A C( A 随着社会变革的深入和生活环境的改变,民族服饰不断被外界所同化,这一时期,许多老的挑花艺人去世,技艺传承出现断裂,同时挑花材料匮乏,制作面临困境。花瑶挑花工艺日渐式微,已到了濒危状态,亟待保护和挽救。
8 Z# H) V" k7 j) v6 E% w- D7 H; L
! ~1 }9 v0 r% v1 a$ `5 L1 A( ?8 V黄梅挑花
( A% Y0 h# {) e: F9 g9 O0 w 黄梅挑花又名架子花、十字挑花,广泛流传于湖北省黄梅县。相传起源于唐宋时期,成熟于明末清初。长期以来,经过一代又一代农家妇女的精研细作,这门工艺日臻完善,以明快的色彩组合、精巧的图案构想凸显出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 n; \ O s d3 i* r% v
6 w$ g8 x2 J& g" p- ~- ~" t! W' S7 c 黄梅挑花被国内许多民间工艺研究专家称为彩挑。黄梅乡下百里棉区的彩色挑花更为精美,花样丰富多彩,地方特色浓郁。当地有俗谚说:“黄梅有女皆挑花。”蔡山、新开、孔垅等地的挑花工艺最为兴盛,女孩刚懂事就跟着妈妈或婶婶做针线活,一直做到出嫁。当地人把不会挑花的女孩叫做“整巴掌”,这对女孩是一种羞辱。
* J3 d* m$ Z6 h# \$ b+ V6 K+ I. p9 E3 p7 `8 H
黄梅挑花不同于一般刺绣,刺绣重刺,挑花重挑。黄梅挑花以元青布作底,用针将五彩丝线挑绣在底布经线和纬线交织的网格上,形成色泽绚丽、立体感强的图案。其中针脚为“×”字形的称“十字绣”,针脚为“一”字形的称平线绣。作品最初主要有头巾、衣边、门帘、帐沿、床围等,民间妇女用它们来打扮自己和装饰居室。
% \8 D+ _0 Z6 e% c& a: o8 {4 k) t# C( L* M; e1 ?
黄梅挑花的主要原料是当地的家机布,又叫大布,这种布被染成青色作底,艺人依靠一根针、一根线(七种颜色)在上面交替挑绣各种图案。主要有被面、床单、门沿、方巾、围腰、衣裤、鞋垫、枕头等,其中以方巾最为出色,曾多次获国际博览会金奖,产生过广泛影响。; K8 _" t `- y9 v2 O/ }6 Z
9 G, e" t/ s! U. c$ F
挑花是纯粹的手工活,挑一幅图案少则三五天,多则一个月,却往往得不到相应的报酬。因此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黄梅会挑花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这门特色技艺濒临失传,亟待抢救。
. M: {% C, t+ s: b! C/ ~. N P3 ]9 @2 N, d* j( g9 B' O/ B/ 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