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快捷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综合] 纺织行业“十四五”绿色发展指导意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7-11 11:08: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纺织行业“十四五”绿色发展指导意见

, w/ j& S( F4 h5 ~% p  N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
2021年6月11日
1 `- e, T$ b7 e" f) A0 _  R
纺织工业是责任导向的绿色产业,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的产业体系,是实现整个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和基础底线。“十三五”以来,全行业在节能减排、污染防治、资源综合利用、绿色制造体系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基本建成纺织强国做出了积极贡献。“十四五”时期,在世界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我国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背景下,在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导向下,纺织行业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促进行业全面绿色转型将成为大势所趋和重要之策。根据国家和行业“十四五”发展的有关工作部署,在总结“十三五”纺织工业绿色发展状况基础上,现编制本指导意见。
6 [3 M5 R, \. n+ N: D
一、 现状和形势
; r# o2 g2 Q, m$ I9 w8 p- x
(一)  “十三五”绿色发展成效
! I! c2 K8 v3 l6 f- H
“十三五”时期是建设纺织强国的冲刺阶段。纺织行业贯彻落实《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年)》《建设纺织强国纲要(2011-2020年)》《纺织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等任务要求,基本实现纺织强国可持续发展和“十三五”纺织行业绿色发展目标。
. i% [& f9 A" H+ {, }2 a
1.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持续提升。“十三五”期间,纺织行业在产能增加基础上,能源消耗量保持微增长,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下降25.5%。能源结构持续优化,二次能源占比达到72.5%。屋顶光伏发电技术得到应用,使用天然气大量替代传统燃煤锅炉。取水量逐年下降,万元产值取水量累计下降11.9%。
  d+ r( U5 R4 T) j1 V6 E
2.清洁生产水平大幅提高。“十三五”期间,纺织行业加大节能环保技术装备的研发和推广力度,莱赛尔(Lyocell)纤维、生物基聚酰胺纤维、聚乳酸纤维、壳聚糖纤维等生物基纤维材料制备技术获得突破,原液着色纤维的制备规模和水平大幅提升;无聚乙烯醇(PVA)上浆技术得到发展;连续式机织物成套印染装备的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低能耗气流染色机、气液染色机以及低浴比溢流染色机成为主流间歇式染色设备。
: G$ c0 M2 X4 z/ _! s& \2 K
3.污染减排成效显著。“十三五”期间,纺织行业废水排放量、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累计下降超10%。废气治理和污泥无害化处置水平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化学品管控意识不断提升,产品生态安全性普遍增强。
, j* W% ?  T9 a) I, J- b& F& Y
4.资源综合利用取得突破。喷水织造废水回用、印染废水分质处理、膜法水处理等废水资源化技术在行业内得到推广应用,印染废水热能回收、定形机尾气热能回收等热能回收技术得到普遍应用。化学法再生聚酯纤维产业化突破技术瓶颈,物理法和物理化学法循环再利用纤维产业化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旧衣零抛弃活动深入推进,废旧纺织品分类回收、科学分拣、高效利用等效率和水平稳步提升。

" w5 U% f. W1 H' U# _. F* P5.绿色制造体系逐步形成。进一步推广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CSC9000T),社会责任的维度和内涵不断拓展,并且向国内企业在海外投资的工厂覆盖,55家纺织企业加入时尚气候创新2030行动。绿色设计理念在行业内获得广泛认可,2016年以来共有251种绿色设计产品、91家绿色工厂、10家绿色供应链企业被国家列入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名录,完成40余项绿色标准制定和发布,头部企业尤其是品牌企业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正在加速融入纺织产业链体系。& a$ J9 a' i: P
“十三五”以来,纺织工业绿色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诸多困扰发展和需要持续关注的问题。主要包括:绿色环保创新投入偏低,创新型人才缺乏;产业链绿色协同发展相对较弱,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能力有待提升;绿色制造体系建设进展较慢,绿色发展公共服务平台支撑作用不强,绿色产品有效供给能力不足,引导绿色可持续消费力度不够;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产业链体系建设缓慢等。

8 ~+ I! K, f; r8 ^0 T
(二)“十四五”绿色发展形势
, h8 J* G7 y0 I' C$ ~/ W2 Q  c
1.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新挑战。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环境生态风险是人类生存面临百年变局中的严重威胁之一,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和地区的共同责任和战略措施。我国向世界作出碳达峰、碳中和承诺,需要纺织工业做出绿色变革的表率和责任践行,把行业的环境责任全面纳入产业价值体系、创新体系和管理体系,有效驱动行业绿色转型发展。
2 I4 i% l. \  D( ]% k- ?0 W
2.建设美丽中国新要求。“十四五”期间,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成为国家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战略性构想。同时,全方位全过程推行绿色规划、绿色设计、绿色投资、绿色建设、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生活等,成为国家具体实施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的重要着力点。这些必然对纺织行业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提出更高要求和迎来难得机遇。
2 e( `3 P3 J# z) a+ M
3.稳定经济发展新动力。新冠疫情引发的逆全球化促使各国出于供应链安全考虑,加速重构本国产业体系。一些发达国家实施贸易保护、设置绿色技术壁垒,将给我国供应链安全带来极大不确定性。构建信息透明、可追溯的绿色供应链体系是规避产业链供应链风险的重要手段。后疫情时代,全球将提供更多资金、技术和资源用以提振经济,绿色产业作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将为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9 r( r0 v3 q) k2 i- U% F9 ]
4.顺应消费升级新趋势。随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实现,国内居民人均纤维消费量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在国内消费升级大趋势引领下,绿色、健康、安全、舒适越来越成为消费者对纺织品服装的基本生活需求,尤其是经过新冠肺炎疫情考验之后,人们更加重视生命安全和健康,绿色化消费趋势将为纺织行业在国内大循环下提供正确的市场取向。

" Y' G; {6 l1 N3 o4 S: t% v; {
二、 总体部署
0 r9 L. K- z* U$ u4 T- G" h) p/ j
(一) 总体思路

3 w& g. w8 t+ |5 M7 U# Q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纺织强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履行环境责任导向,以绿色化改造为重点,以标准制度建设为保障,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体系,建立健全绿色发展长效机制,推动产业链高效、清洁、协同发展,为国内外消费市场提供更多优质绿色纺织产品,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引导绿色消费,推进纺织行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迈上新台阶。
" e2 m5 Q) E" E8 w: G7 j
(二)基本原则
7 K2 p# D4 k! I( X5 n) W
1.坚持市场性原则。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坚持市场导向,激发企业绿色发展市场原动力,把握绿色健康消费新趋势,让绿色资源变成绿色财源,形成绿色产品有效供给与消费观念升级良性互动,培育绿色发展市场机制新生态。

! r. i0 E( d$ Z
2.坚持创新性原则。积极推进行业绿色发展理念、技术和体制机制创新,以绿色技术创新引领全局,强化产学研用创新融合,加强跨学科跨领域合作,推动环保装备、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创新成果深度融合,推进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突破,探索绿色发展服务新模式,增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动力。

: t- J) ^* L; h3 w7 t" H% @$ `
3.坚持系统性原则。从原材料、研发、制造、产品、销售全面实施绿色转型,扩大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给链建设,逐步形成全行业绿色投资、绿色设计、绿色生产、绿色流通体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增强企业绿色竞争力。

( x# F$ e: j5 d
4.坚持协调性原则。坚持行业发展与资源能源利用、生态环境安全相适应,产业结构与区域功能定位相统一,行业当前问题与长期发展相结合,内需市场与国际化发展相协调。
/ {! R  v5 ]" x; @( b2 B
(三)主要目标

2 h  J5 q( c+ q8 v" y/ y1 C! H
到2025年,在行业生态文明建设和履行环境责任取得积极进展下,生产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产业结构明显优化,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水平明显提高。

' p6 d- _" U; k5 G6 x& s( @
1.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能源消费增速进一步减缓,主要产品能耗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较2020年降低13.5%,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比有所提高,碳排放强度明显降低。

! D  M/ x  Z# ~5 O0 E# z
2.资源利用水平明显提升。水资源消耗量持续下降,单位工业增加值水耗较2020年降低10%,印染行业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45%以上。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体系进一步健全,循环再利用纤维年加工量占纤维加工总量的比重达15%。

4 C3 ?! N4 j; v1 _9 H
3.清洁生产水平持续提高。先进适用清洁生产技术基本普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排放强度大幅下降,废气得到有效治理。

9 z/ k- t1 F* L% g; N
4.绿色制造体系更加完善。全面推行生命周期绿色管理,全力打造一批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示范企业,推出更多绿色纺织产品。将绿色纤维标志与认证体系建设纳入产品绿色设计中,鼓励龙头企业绿色采购,打通更多绿色产品销售渠道,引导绿色消费。
" s  `' a* l, D  f: \+ d# }6 D6 b+ o
三、 重点任务

: y8 e, n& b8 K* v, c
(一)推进能源优化提升,积极促进低碳发展
- ~5 ~0 T( R. U; r# A9 ~2 F) E
1.推动能源消费优化升级。加强自备锅炉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有效推进企业或园区实施煤改气和煤改电进程,鼓励企业继续提高二次能源消费比重,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作为补充能源,加快分布式能源中心建设。推动企业和园区做好二氧化碳排放量核算,开展大气污染物排放和碳排放消减“双降”试点示范。

# v4 {2 i) z' W; H
2.促进能源效率稳步提升。强化节能减碳标准约束,引导支持企业低耗能、低耗水项目建设。运用能耗限额、取水定额、行业规范条件等标准法规,推动行业绿色升级改造,着力提高绿色产品设计开发能力,积极开发高附加值、低能耗纺织产品。开展能效领跑者引领行动,树立能源高效利用企业示范样板。

5 f1 _. A# z- d; E% h* O
3.强化能源管理持续完善。推动重点用能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定期开展能源计量自查、能效评估和对标、设备管理人员节能培训,发掘节能潜力。开展重点用能企业能效提升专项行动,鼓励使用高效低耗电机、风机、水泵、压缩机等节能设备。加强重点用能设备保温保养,提高机台能效及余热利用水平,鼓励采用智能化纺纱、织造、染整、服装加工等技术装备,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制定行业节能低碳标准,鼓励厂房绿色设计。

% P0 i! N; p8 y* G! \
专栏4-1  节能减碳重点工程
1.纺织装备能效提升工程
加快突破闪蒸法、熔喷、静电纺、纤维素纤维溶液纺丝直接成网、熔融共混相分离等纤维材料的产业化制造技术及装备,开发大容量生物基纤维成套装备、废旧聚酯纤维及纺织品再生装备,研发编织一体化技术和装备,推广高效节能喷水织机,发展针织物和涤纶织物连续式印染成套设备、非水介质印染成套设备,突破高精度针织物圆网印花机、高速全幅宽数码印花机、针织物拉幅定形机等单机装备。
2.公用设施能效提升工程
实施照明设备、电机、空调机组、空压机等用能单元系统化节能改造。
3.节能低碳改造提升工程
推广低温前处理、冷轧堆前处理和染色、分散染料低温染色和印花、分散染料碱性染色、蒸汽热能分级利用等节能技术,推广太阳能光伏发电、工业窑炉化石燃料替代和余热利用技术,加快绿色纤维制备、废旧纤维循环利用等低碳技术的研发、示范与推广,加快纺织园区能源管理中心建设,提高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加强园区集中供热制冷,余热余压梯级利用。
   
+ Q% |: i+ ?! y
(二)加强污染消减力度,保障产业生态安全

8 _4 R& p/ t7 g2 Q" o% Q& K
1.强化清洁生产。以绿色技术驱动产业链各环节降低污染物产排量为核心,深化生产全过程和纺织园区系统化污染防治。制定有毒有害物质替代目录,加强无毒无害物质开发和应用,重视新兴污染物治理,加强可降解纤维材料研发应用,引导行业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大清洁能源使用,推进能源梯级利用。加大清洁生产改造力度,持续削减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等重点污染物产排量。
) d& P3 ~, k9 |6 z+ a5 {" r
专栏4-2  清洁生产水平提升工程
1.有毒有害物质替代重点工程
加强高效环保型浆料、染料和印染助剂、高效环保化纤催化剂、油剂和助剂的研发及应用,开发推广绿色环保型阻燃、防水等功能性后整理助剂,推广生物酶技术在羊毛无氯丝光和防缩处理中的应用,在棉纺织行业推行无聚乙烯醇(PVA)上浆或少浆料上浆,在化纤行业推行无锑环保聚酯产品,在印染行业严格控制染化料助剂使用。
2.生物可降解纤维材料核心技术攻关重点工程
攻克PBAT(己二酸丁二醇酯和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共聚物)、PBS(聚丁二酸丁二酯)、PHBV(聚羟基丁酸戊酸酯)、FDCA基聚酯(呋喃二甲酸基聚酯)等关键原料制备和高效聚合反应等核心技术,攻关莱赛尔纤维专用浆粕和NMMO溶剂、1,3-丙二醇、丙交酯等生物基单体和原料的关键制备技术。
3.生物基化学纤维的制备和应用重点工程
突破莱赛尔纤维国产化装备大型化技术、低成本原纤化控制技术、溶剂高效回收技术,建立单线纺丝能力6-10万吨/年莱赛尔纤维生产线。开发10万吨级L-乳酸-丙交酯-聚合-聚乳酸(含熔体直纺)纤维规模化高效制备技术。提升国产虾(蟹)壳、海藻原料高效提纯、制备关键技术,攻克万吨级海藻纤维产业化成套技术及装备、高浓度海藻纺丝液制备及清洁纺丝技术。攻克高效低成本壳聚糖提取关键技术及高效清洁化纺丝技术。
4.清洁生产技术研发和应用重点工程
研发和推广锦纶6熔体直纺、氨纶多头纺丝技术,研发和推广高效短流程前处理、无碱或低碱前处理、低盐或无盐活性染料染色、生物质色素染色、活性染料低尿素或无尿素印花、电化学还原染色、等离子体印染、液氨整理、多功能机械整理等少化学品印染技术,重点攻关数码印花设备的打印喷头国产化关键技术,开发高速数码印花机及高精度打印控制与缺陷检测系统,研究OnePass设备、数码+网印联合机、双面数码印花机等新型数码喷墨印花设备。

) z% t9 s& j4 @) b
6 M% P: [0 H" H/ S6 F  a3 V1 H
2.提高用水效率。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节水工艺、技术和装备,推进水资源高效利用和废水资源化,鼓励纺织企业加大循环水、再生水等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力度,建设非常规水资源利用产业化示范工程。加快完善行业节水标准,推动企业用水效率对标达标。开展水效领跑者引领行动,加强用水管理和水系统集成优化,创建一批典型节水示范项目和标杆企业。

4 K: J% A$ @& w; K
专栏4-3  水效提升重点工程
1.节水技术研发和应用重点工程
研发推广超临界二氧化碳染色、活性染料非水介质染色、针织物平幅连续染色、涤纶织物少水连续染色和分散染料免蒸洗印花等节水印染加工技术。进一步推广化纤机织物连续平幅前处理、针织物连续平幅前处理、小浴比间歇式染色、分散染料碱性染色、高牢度涂料印花、低尿素活性染料印花、低盐低碱活性染料染色、高速数码喷墨印花、泡沫整理等技术。
2.非常规水资源利用重点工程
推进企业内部用水循环利用,提高重复利用率。推进园区内企业间用水系统集成优化,实现串联用水、分质用水、一水多用和梯级利用。开展废水再生利用水质监测评价和用水管理,推动重点用水企业搭建废水循环利用智慧管理平台。严控新水取用量,有条件的企业或园区,将市政再生水作为生产用水的补充来源。

8 x! U5 E! ?6 p4 w, D0 E
3.加强协同治理。深刻认识新阶段污染防治工作的新形势、新特征,以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围绕产业链供应链开展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推进化学纤维制造、化纤长丝织造、印染等重点行业产业集聚,推进纺织园区集中供热、供汽,统一进行废水处理、污泥处置,完善环境基础设施升级及配套管网建设,推进无组织废气收集和处理技术应用,控制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控制珠三角、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等纺织产业聚集区污染物排放总量和强度,防控产业链生态安全和环境风险。

1 S7 d1 \$ d. |* n$ ?
专栏4-4  污染防治重点工程
1.水污染物治理重点工程
研发推广含盐染色废水循环利用、高级氧化、膜处理技术等印染废水深度处理及回用技术;研发低成本高回用率印染废水深度处理与回用技术、废水近零排放和定形机废气高效收集处理及余热回用技术。
2.大气污染物治理重点工程
推进含量产品源头替代,督促企业建立原辅料台账,使用数码印花用油墨、涂料等符合标准的低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含量产品;推广粘胶纤维低浓度含硫废气治理技术;采用高效适用的定形机、涂层废气处理装置,在原辅料称料间安装气体收集和处理系统;强化企业无组织排放管理,提高VOCs治理设施废气收集率、同步运行率和去除率水平,对重点企业依法开展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

1 h6 m& d4 t7 u! k4 n
0 t, d* M$ I; f6 E
(三) 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持续推动循环发展

8 k  a2 k" B' E* u  x  H) e; _
1.推动园区循环化改造。加快对现有纺织园区的循环化改造升级,延伸产业链,提高产业关联度,实现集中供水、集中供热、集中治污,构建“废布再生短纤、中水循环利用、污泥焚烧发电、余热余压利用”的循环产业链。促进废旧纤维再利用企业集聚化、园区化、区域协同化布局,提升行业清洁化水平。
% l! P! ^7 H% _3 P; Q  H' |
2.推进废旧纺织品再利用。引入市场化机制推动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产业发展,推进旧衣“二手市场”的开放和建立,建设再生产品认证体系。促进以中心城市为载体的废旧纺织品回收分拣示范基地建设,与市场化回收和工业化再利用对接,注重引导和加强关键技术及成套设备研发、成果转化和应用推广。支持再生资源企业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优化物流网点布局,建立线上线下融合的回收网络,加快互联网与资源循环利用融合发展。

/ l) ^# T' q  u2 \, t% F, {  j
3.加强行业规范化管理。研究制定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领域标准规范,建立行业鼓励和约束机制,促进产业规范化发展。加快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探索再生产品全生命周期可追溯路径。深入研究废旧纺织品资源价值核算方法和评价指标,逐步构建支撑再生纺织品生态价值的市场机制。
   
专栏4-5   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工程
1.循环再利用化学纤维重点工程
实施化学法循环再利用涤纶(DMT法)产能提升项目,实现单线产能达到5万吨/年;实施化学法(BHET法)循环再利用涤纶产业应用试点项目,建成3万吨/年生产线;实施瓶片直纺循环再利用涤纶长丝试点示范项目,建设年产3万吨高品质长丝产业化生产线。推进循环再利用锦纶、丙纶、氨纶、腈纶及高性能纤维等品种的关键技术开发。
2.废旧纺织品再利用重点工程
重点突破废旧纺织品资源化学法聚酯醇解、胺解机理等再生利用关键工艺技术,推进含棉/粘胶纤维的废旧纺织品分拣、回收和绿色制浆技术,加大对废旧军服、警服、校服、各类工装等的定向回收、梯级利用和规范化处理,研发分拣、开松、成网一体化设备,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长江中部城市群等为中心,建设覆盖重点省市的废旧纺织品资源化回收、分拣、拆解、规范化处理基地。

6 S: L. r% y4 P& \& {7 e) n

  ]9 r) ?* l9 Y: W# e
(四)构建绿色制造体系,稳步提升绿色发展

/ j: S1 K# m3 t" h2 F" g! o
1.强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开展绿色产品评价,发布绿色产品目录,促进绿色生产与绿色消费良性互动。鼓励企业和园区实施绿色发展战略,加快绿色化改造提升,严格执行环境保护相关法规,促进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建设绿色工厂和绿色园区。构建从采购、生产、物流、销售、回收等环节的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培育绿色供应链示范企业。加快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建立重点产品全生命周期追溯机制。

* q1 M1 v3 D+ X( e( B
2.建立绿色化规范化标准体系。着力强化标准引领约束,推动绿色标准贯彻实施,引导企业运用绿色技术进行升级改造,推进标准实施效果评价和成果应用。适时制修订重点产品能耗限额、取水定额及污染物排放相关标准,进一步完善纺织行业清洁生产评价体系,推动印染、化纤等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审核。制定“十四五”行业节能减排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和推广路线图,建设行业绿色数据库,加强印染、化纤等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和行业规范管理,提高绿色发展基础能力。
7 t( I# f# W" \9 ?# L9 X2 }
3.开发推广绿色制造技术。推广无水/少水印染加工技术和装备,加快熔体直纺、印染短流程等节能技术推广应用,开发废水资源化、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新技术,实施定型机废气治理和污泥无害化处置,加强有毒有害化学品替代技术开发,逐步限制壬基酚、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等的使用,开发生物基纤维,扩大废旧纺织品在土工建筑、建材、汽车等领域的再利用水平。

& U$ C; u7 R- l1 a- N0 f
专栏4-6   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工程
1.绿色化、智能化印染生产线重点工程
推进印染单机台自动化、数字化改造升级,提高染化料自动称量、配制、输送系统、印花自动调浆系统等自动化装备在行业中的覆盖面,拓宽高性能传感器和印染生产线在线监控系统的应用范围,构建智能化颜色及工艺管理、生产流程管理体系,推广应用半制品快速检测系统,实现对机械参数、工艺参数、能源消耗和过程质量进行全方位监控,提升印染全流程信息化整体水平。
2.绿色制造示范项目重点工程
加快开发具有无害化、节能、环保、低耗等特征的绿色纺织品,培育一批绿色设计示范企业;引导企业按照“厂房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标准建设绿色工厂;优化纺织园区用地布局和产业链结构,提高土地集约化水平,加强能源资源循环利用,加快资源环境统计监测基础能力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打造一批绿色纺织园区;通过建立采购、生产、营销、回收等全过程信息可追溯信息系统,推动龙头企业责任延伸,带动上下游供应链企业践行环境责任,形成一批绿色供应链企业。

4 P- @, A! p/ ~' k) z" j3 c( M
   
(五)引导产品绿色消费,实现成果共享发展
8 C; ^: c4 U: J, r$ K  V# c% q, ]
1.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在“一带一路”等国际合作中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着眼于全球资源配置,加强境外绿色纺织生产基地建设,推动绿色技术和绿色服务走出去。加强工业绿色转型、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国际科技合作研究,吸引全球尖端研发资源和先进技术向国内转移。推动多边政府部门、研究机构、行业协会、相关企业间的交流互动,支持开展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绿色交流活动。

7 @- q7 q! V# g: a* B
2.提升绿色服务平台支撑作用。依托现有的各类纺织行业绿色发展联盟、协会组织,重点围绕绿色产业补短板、强弱项、段强链。联合高校、科研院所、领军企业等共同开展重大科技项目攻关,加速绿色技术和产品的创新开发和推广应用。开发和构建纺织行业绿色数据库和信息服务平台。研究重点纺织产业集群生态环境状况和相关环保要求,识别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开展综合生态环境影响评估,加强环境应急预警领域的合作交流,提升生态环境风险防范能力。研究重点出口国或出口地区的绿色政策,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指导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履行环境社会责任,降低贸易风险。
$ k) M9 o& l9 d
3.营造绿色发展良好氛围。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政策解读和科普宣传,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深入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活动,引导公众践行绿色生活理念,引导绿色消费,推动构建全民参与的生态环境保护新格局。依法加大信息公开力度,主动接受社会监督。总结纺织行业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践成果,完善宣传渠道和长效宣传工作机制,树立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工作优秀典型。

" M7 S3 D$ ^0 L- l6 }3 b
专栏4-7   生态文明宣传引领工程
1.优秀案例引领工程
引导和带动企业、院校及相关机构积极参加行业生态文明建设,总结形成一批行业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践成果,树立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工作优秀典型。围绕可持续时尚、产业绿色转型、废旧纺织品回收利用等重要议题,推动和创建各具特色的宣传活动品牌,如中国纺织生态文明万里行、地球表白日、旧衣零抛弃等。
2.绿色发展宣传平台创建工程
广泛动员各类媒体创新传播方式,拓展传播平台,以主题采访、拍摄宣传片、出版图书、报告等方式,加强优秀案例新闻宣传。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和机构搭建或利用国际性会议、论坛、展会等平台,组织策划有影响力的宣传活动,全方位向世界展示绿色发展实践成果。

! c! M; j1 j$ O; P6 n/ F8 ^

' y' Z, d/ m- G1 J: g! Y
四、 保障措施
  X% v$ c" t. p4 f) F
(一) 政策保障

: N3 v  R4 p6 f$ K
严格环境准入,执行国家关于化纤、印染等重点行业排污许可管理。加快节能、节水、清洁生产、污染排放等标准制修订,围绕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构建绿色制造标准体系。充分发挥企业在标准制定中的作用,鼓励制定严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团体标准,促进工业绿色发展提标升级。鼓励企业、科研院所、行业组织围绕产品生命周期绿色管理和评价制定国际标准。
# L; c2 }' w6 E& {/ ?8 E* |% Z
(二)资金保障

& O8 G; l: W' r# Z
充分利用财税、金融等现有资金,多渠道筹措绿色转型发展资金,深化产融合作与投融资对接,利用绿色债券、税收优惠等形式,鼓励和支持社会资金转向科技创新、技术改造、绿色制造、行业服务平台建设等领域,推动纺织产业链优化提升。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确保发展目标和重点项目按计划推进。

' [6 A$ s9 M2 }. ?# ?
(三)组织保障
+ R3 B7 S# B; b8 k* @3 E. f# }2 |
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连接政府与企业的桥梁纽带作用,围绕纺织行业可持续发展强国战略,加强政策规划、标准法规等方面的建言献策和宣传引导。深入开展绿色发展相关企业调查、行业研究、信息咨询、技术推广、检测认证、贸易摩擦、展览展示、新闻宣传等服务工作,积极推进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加强行业自律,促进产业健康发展。引导纺织企业用好国家各项政策措施,及时反映行业发展动态、企业诉求,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 [. P4 X' v$ v
(四)人才保障
9 h9 V' o  v+ |" i
大力培养高技能人才,鼓励纺织高校、科研院所及行业龙头企业创新合作模式,结合市场导向和企业转型升级需求,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掌握国际规则、熟悉环保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形成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科学研究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拓宽人才引进渠道,促进人才向产业绿色化集聚。构建绿色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建立专家智囊团,为行业绿色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 v& K  r& n3 H+ @5 m; |
(五)社会保障
% }* i; @; c1 k8 D3 ^& ~
提升行业生态文明建设宣教能力,加强信息传播能力建设,建立功能完善、互联互通的信息网络平台,做好产业政策宣传引导,加大信息公开和新闻宣传力度,维护公众的环保知情权。注重树立先进典型,讲好纺织环保故事,组织开展经验交流,营造绿色发展良好氛围。充分发动和依靠全社会力量,引导公众绿色消费,形成人民群策群力、共建共享的生动局面,为行业绿色发展提供保障。

& @7 X5 b  P/ Q7 k, [2 Z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手机版|充值|促织网 ( 京ICP备14010041号 )

GMT+8, 2024-4-29 07:17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