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从纺织厂走出来的诗人:舒婷          20世纪80年代的一次诗歌节,演讲结束后,舒婷发现自己无法走出会场。热情的人们高呼着舒婷的名字,伸出无数只藤蔓般的手臂缠住她。后来谈到这件事时,舒婷感叹道:“那是诗歌的时代。” 
5 p6 x! @. H8 ]+ n' l" E       1978年,还是厦门一家纺织厂普通工人的舒婷,在一本名叫《兰花圃》的诗刊上发表了一首诗。那是福州马尾区文化馆一本油印的刊物。在福建师范大学工作的文学评论家孙绍振看到这首诗之后激动不已,“我确信,一个新诗的时代终于来了”。 
% h7 p& t+ l$ q4 D% Q  s" a       舒婷的诗带有一种倾诉性,体现出对自我情感的深层内省,以一种女性特有的敏感捕捉那些复杂的情感体验,并将之表达得细腻入微。就这样,在“感情的引领”下,从《双桅船》到《会唱歌的鸢尾花》,再到《始祖鸟》,舒婷的创作显得如此自然,似乎是从心灵的深处流淌而出。 
4 W8 \( d# Q/ l8 {% q3 Z       朦胧诗,是文革后中国新文学崛起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当代诗歌发展历程中最引人瞩目的成就。作为朦胧诗群体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无论是最初的备受攻击,还是后来的大受欢迎,舒婷都是最突出的一员。对于朦胧诗来说,舒婷有着审美典范的意义,其诗作体现了人本主义哲理、女性主义意识和理想主义精神的艺术融合,从而进入了中国诗歌的经典行列。& A" z$ O2 l' R) ~0 M2 n% U" q' z: p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热情而坦诚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可以说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 w$ |7 [8 F+ l$ _2 C 
       舒婷的诗集《双桅船》,曾获得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优秀诗集奖。舒婷在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地位是突出的。著名评论家谢冕这样评价舒婷:“她是新诗潮最早的一位诗人,也是传统诗潮最后的一位诗人。她是沟,她更是桥,她体现诗的时代分野。把诗从外部世界的随意泛滥凝聚到人的情感风暴的核心,舒婷可能是一个开始。”4 \; J' z+ G8 ^: L0 K% }( A- j5 F  {! w 
      毫无疑问,朦胧诗是一个时代所放射出来的最为夺目的文学光芒。今天,在大学的现代汉语诗歌课堂上,舒婷和她的朦胧诗已经成为经典的代名词。+ r: M+ ?% o6 L0 m" e# u7 e1 M, u 
       除了为大家所熟知的《致橡树》之外,她还写出了激发爱国之心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据说当年,当时舒婷在纺织车间工作做女,车间里机器轰鸣,外面下着雨,灵感来了,冲入雨中,写下此诗。' Y" e0 f3 ^) T: Q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