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山鬼》一诗中描述的花叶服饰材料说起
, z7 e0 T* n* C. ]& a ^花叶为服饰材料,现在最为常见的各种会议的贵宾会在上衣口袋里插一束鲜花,但其作为衣服只能在影视中间看到了。但是作为群体记忆,后世仍有文献追溯和制作遗痕。古代诗人屈原以“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自许,对服饰颇为关注。他在《山鬼》一诗中则描述了一位以藤罗花草为衣裙的女神:+ o h/ `( T+ [# P
3 f6 p" w. W0 O9 l1 p, z
若有人兮山之阿, 被薜荔兮带女罗。 既含睇兮又宜笑, 子慕予兮善窈窕。 / T% C+ C# O8 g, C @( I8 q- ~
诗人这一深情唱叹亦是历史的写真。人类文化学诸多资料可以铺成宽厚的平台烘托这一艺术展演。《禹贡·冀州》就记载以花为衣的边远先民:“岛夷卉服”;《滇黔记游》载滇少数民族“纫叶为衣”;清代野史笔记载苗族男子披草衣短裙;阿昌族则以竹子为帽子;台湾高山族人用芭蕉叶制作衣服;广东有少数民族以竹皮为衣等。草裙发生学的动机也许多样且神圣,但常期附着在身可能使得实用性和舒适性日渐萌生且显豁起来。服饰的技术性亦随着着装实践和心理需求而不断进步。
. V& R: K5 p, U9 v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着装现象不独限于九州,而是带有普世价值与审美趣味。在西方文化的元典《圣经》创世纪的神话故事中,人类的始祖亚当夏娃用无花果枝叶来编织衣服;在古希腊奥运会上,冠军的奖赏就是以桂枝带叶编成桂冠;格罗塞《艺术的起源》一书则记录了安达曼岛上的原住民以卷拢的露兜树叶子为头巾;而女人们则用许多根的露兜树叶的带子围在臀部上,从那下面挂着一条用叶子做成的围裙;已婚者还要系上一条不同格式的叶带等等。: h$ J* n* B+ b; N" f+ o
+ P/ B/ P$ O9 x$ ]
0 e1 z+ Y5 Q6 U/ G T5 j# y
甲骨文“衣”字
& t [3 i. r T4 f; A, 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