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快捷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地方] 古代最早的丝织业中心——谈齐国"冠带衣履天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2-11 22:20: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古代最早的丝织业中心——谈齐国"冠带衣履天下": v7 q3 P; E; f/ E& N" h' ?2 [
于孔宝

( q8 i4 O9 F( S9 B; W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植桑、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而且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 是唯一的这样一个国家。据史书记载,我国最早出现的丝织中心,可以追溯到2500年前左 右,即春秋时代以临淄为中心的齐鲁地区。齐国生产的“冰纨、绮绣、纯丽”等高档精细丝 织晶,不仅做到了国内“人民多文采布帛”,能够充分自给,而且还大量输出,畅销各地, 以致于“天下之人冠带衣履皆仰齐地”,即《史记》,《汉书》所称道的齐“冠带衣履天 下”。
  k% y  Q. `2 _% H; W, S7 L到了汉代,齐国仍是全国的丝织中心之一。西汉时在临淄设有三服官,每年用精美的丝 织品制作皇室宫廷所用的春,夏、冬三季的服装,所以有“三服”之称。有人更具体地指 出: “三服官主作天子之服。”(《汉书·贡禹传》颜师古注)可见,汉代齐地丝织品的档次 规格是很高的,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名优产品。也正是由于齐地的丝织品品种多,质量高,赢 得皇室宫廷及官府的赞誉,使齐地的丝织品作为中原的骄傲走上了丝织之路,或成为对外赠 与的礼品。 & G0 p& R6 c3 N" ^
下面就有关齐国的桑蚕丝织业状况,历史地位及汉代齐地的丝织昂与丝绸之路诸问题, 谈一点初步看法,以期对古齐国的丝织业有一个全面公允的评价。' e6 c) G6 Y4 ?" h1 l5 {" ]

' _& [( ?4 o4 G- H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2-11 22:21:50 | 显示全部楼层

. C2 |4 J6 k9 ~1 |7 p6 d" l一、齐国具有重视桑蚕丝织的传统 + c8 j7 |7 q8 F, O' T

; K( s6 Z1 l2 [5 |9 y( A齐国是西周功臣姜太公吕尚的封国。齐地原是殷人与东夷人杂处的地方, “地渴卤,人 民寡”。于是,太公一就国,就因地制宜,随俗而行, “劝其女工,极技巧”(《史记·货 殖列传》)。 “女工”就是纺织业。因为妇女是纺织业的主要承担者,正如《考工记》所 说: “治丝麻以成之谓之妇工。”重视纺织业是太公改造齐国的重要措施之一,并收到了良 好的效果,为齐国经济的繁荣且成为诸侯国中最富强者奠定了基础。以致太公后的历代当政 者,都很重视桑蚕丝织业。
9 K6 }0 Y7 o. J0 X* {" f% t春秋时代,由于官府的重视和扶持,齐国的桑蚕丝织业有了较大发展。《管子·问》把 “处女操工事者几何人”列为国势调查项目,《山国轨》也说,一乡的妇女全年进行纺 织,其成品多少?把成品按时价折算出总值,供全家人口穿用后还剩余多少?据《山权 数》记载,管仲建议齐桓公说: “民之通于桑蚕,使蚕不疾病者,皆置之黄金一斤,直食八 石。”并且还说: “谨听其言而藏之,使师旅之事无所与。”意思是说,百姓当中有熟悉蚕 桑技术,能防治蚕病的人,政府应采纳他们的意见,并给予黄金一斤或粮食八石的物质奖 励。向-且还要给予免除兵役的优待。管仲作为相国,如此重视掌握植桑育蚕技术和蚕病防治 的专门人才,反映了桑蚕业在齐国作为很重要的生产事业而备受重视。
, v4 ~' O% y# {% i1 l据《管子》书记载,齐国统治者对桑蚕丝织业还给予优惠政策。如《国蓄》说: “春赋 以敛缯帛。”即春天给予桑农贷款,以补桑农生产资金的不足,到时,桑农只需以其“缯 帛”这种丝织品抵偿贷款就可以了。实际上,就是政府与桑农签订预购合同,预付资金,计 价收购。这种方式对桑农来说,既可以保证他们生产以前的准备,又可以保证生产后的产品 销路,避免生产荒废。而对于国家来说,也是有利可图的。提前预购并预付部分资金,虽占 去部分资金,但却保证了蚕茧和丝织品的基本来源,并能有效地防止奸商插手和演酿成“蚕 茧大战”的可能。所以最终获利的还是国家,桑农也不受损失。故管子总结说: “民无废事 而国无失利。”- R  w( g# @+ `* R8 j
齐国重视桑蚕丝织业,不仅表现于“桑麻植于野”(《管子·立政》),而且还表现在大 量的家庭桑园上。对一般百姓来说,要求住宅周围必须种植桑树。《管子·山国轨》规 定: “宫中四荣,树其余者曰: ‘害女工’。”宫即住宅,古时百姓住宅也可称作宫。 “四 荣”指四方屋翼,此处借指住宅四周空闲地方。就是说,凡百姓住宅旁侧,只准种植桑树, 供妇女采桑养蚕。如果种植其他树木,则以妨害养蚕为由加以禁止。孟子所谓“五亩之宅 树之以桑”,可能就是对齐国家庭桑蚕业的反映。5 M" W# q; e( j. J; j
至于家庭桑园,是就大贵族家庭而言的。《左传》和《国语》都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 晋国公子重耳因家庭纠纷流亡到了齐国。齐桓公对他很友好,不但盛情款待,而且还将自己 的一个宗女姜氏嫁给了他。于是,重耳流连忘返, “乐不思蜀”,不再作回家乡创业的积极 打算,只想定居于齐国。可是,一起跟随重耳流亡的人,看到他们的主人没有回晋国建立功 业的意思,就在一天清晨,在桑园里密秘谋划怎样才能使重耳早日返回晋国。恰巧,姜氏的蚕 妾在桑树上采收桑叶,重耳随从的密谋,她听得一清二楚,便把这事告诉了姜氏。谁知,姜 氏也不赞成丈夫整天在齐国混日子,碌碌无为。姜氏为了防止泄密,竟将她的蚕妾杀了,还 设法劝导,帮助重耳离开了齐国。重耳便是后来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透过这个故事,我 们可以看到,在齐国种桑养蚕是很普及的,除了野外有大片大片的桑林外,大贵族的家里也 有很大的桑园。大贵族及其弟子虽不亲自植桑养蚕,但却有专职的家奴来从事家庭桑蚕业。 齐国这类关于桑蚕的故事,古书中不乏记载。故事来源于现实生活,并有其所本。因而这些 故事从一个方面反映了春秋时代齐国的桑蚕业是相当发达的。6 E9 x  y$ `: h3 R" c( {3 z
从临淄东周殉人墓出土的大量蚕形饰器亦可反映出齐国统治者对桑蚕丝织业的重视。蚕 形器出于陪葬坑,仅用于与其他佩饰组合的就有31个。这些蚕形器有“玉髓和玛瑙制成,形 如蚕,中部有穿孔,首端有撞击痕迹,器形大小有序,最大的长11.5厘米,最小的长5厘 米”。在六组玉髓佩饰中,有五组是由环和蚕形饰组成的,似系挂于下身。在水晶佩饰中, 有两组是有蚕形器的,它以水晶环和玉髓蚕形器为挈领和饰尾。这种组合的佩饰可能就是项 链。(山东省博物馆: 《临淄郎家庄一号东周殉人基》, 《考古学报》1977年第l期)蚕形器 饰于身上和用于项链,足见蚕在齐国人心目中的地位。$ `8 |: A% f; O* \9 s2 [1 i
$ E1 y/ P! T/ H6 g8 p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2-11 22:23:12 | 显示全部楼层
9 l4 K; ~& A0 H
1.“衣必文绣”
2 M0 s  }9 U# ^  R《国语·齐语》记有齐桓公对管仲说:“昔吾先君襄公……唯女是从,九妃六嫔,陈妾数 百。食必梁肉,衣必文绣。” “文绣”是指刺绣彩色花纹的丝织品或服饰。《管子·五辅》 亦云: “女以巧矣,而天下寒者,其悦在文绣。”而对于丝织品的其他花色品种,《战国 策·齐策》也有记载,田需对齐王说: “下宫(后宫)糅罗纨(细绢),曳绮(有纹绢),縠(绉 纱),而士不得为边缘(衣的滚边)。”可以看出,齐国丝织品多而精美,一国所产即可供应 贵族们穿着。这些高档丝织晶在宫廷及贵族中已成为不甚爱惜之物。如,齐君将文绣作马衣 与台榭之饰。《战国策·齐策四》说: “君之马百乘,无不披绣衣而食粟者。”《晏子春 秋·外篇》也记载: “景公赏赐及后宫,文绣披台榭。” “君之玩物,衣以文绣。”并且,比这 些高档丝织晶更高级的灿烂精细的“织锦”也在齐国生产出来,并在君主及贵族中开始服用。 锦是丝绸中最为鲜艳多彩、绚丽华美的产品,人们往往用“锦上添花”赞美那些好上加好的事 是物,可见锦的臻美是尽人皆知的。但当时其产量还不大,只能是贵族的独占晶。由此它被认 为是奢侈和亡国的象征。《札记》“锦文珠玉成器不粥于市”的记载,说明锦这种丝织晶珍 贵而量少,再加上等级观念,它还不能作为商品出现于市场上。但锦的出现,毕竟反映了丝 绸纺织业中又增添了一个诱人的新品种。
5 e3 t  i5 |  E( @我们从史书记载中,可以知道齐国生产的丝绸品种纷繁、丰富。比如:罗、帛、纱、 绫、绢、绮、纨、缟、綦、縠、锦等等。到汉代,临淄三服官,专为皇室宫廷制作绮绣,冰 纨、方空觳、吹絮纶等精细丝织品,成为皇室宫廷春夏冬三季所需服装的基本丝织物。《汉 书·元帝纪》注引李裴语: “齐国旧有三服之官,春献冠帻,縰为首服,纨素为冬服,轻绡 为夏服。”这些都是汉代最精美的织物,要不然,断不会成为皇室宫廷的指定产品。这也说 明了汉代齐国(地)为丝织品生产的重地。9 A. X  e* W- T
; W+ l" b+ h0 }# N* I  H+ S6 x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2-11 22:24:16 | 显示全部楼层
2.“多文采布帛”
: m1 `1 ^+ R0 B" ?- O齐国的染织业也是很发达的。《管子.轻重丁》载: “昔莱人善染,练茈之于莱,纯 锱,锅绶之于莱,亦纯锱也。其于周,十金。”这是础春秋时为齐所灭的莱国人擅长染色 工艺,紫色的绢,紫青色的丝绦价格比周地要便宜十倍。《周礼》乃出于齐国,虽反映了西 周的一些史实,但对齐国生产的反映也是必然的。《考工记》虽为人并入《周礼》,成为 《周礼》的一部分,但其作为齐国官书的这一基本事实已成为学术界共识。《周礼》与《考工记》对丝织业的记载,大体反映了古代齐国丝织业的状况。这里仅就《考工记》所载练染 技术谈些情况。3 L- h- H9 U9 Y

8 I3 T0 I. q: n) p3 c1 \* X据记载,齐国专门设立了“慌人”负责煮练丝帛,设立了“染人”负责丝帛和其他纺织 晶的染色,设立了“画绩(就是画花纹)”负责在丝织品上画花绣花等装饰加工。把丝织品染 成五颜六色。五彩缤纷是很不容易的,要经过复杂的工序。由“*(左巾右荒)人”负责的练丝帛是染色 基本的工序。 “练丝以涚水(石灰水)”, “练帛以栏为灰,渥淳其帛,实诸泽器,淫之以 蜃”。具体过程就是,每到春天,练工在“*(左巾右荒)人”的监督下,将生丝和绸坯进行暴练,对丝 纤维进行脱胶处理,使丝纤维柔软,并得以漂白,这样就易于染色了。生丝脱胶主要是用草 木灰等泡制的碱性液汁浸泡, “昼暴诸日,夜宿诸井”,共计七天七夜,日晒夜露,直到把 纤维上的丝胶和其他杂质除去。至于绸坯,因为丝线紧密地织造在一起,所以,其中丝胶等 杂质就比生丝更难以去掉。经过反复的实践,人们就用碱性比较强的楝木灰和蜃蛤烧成的灰 (含有氧化钙)与水配成浓浆,用来浸渍绸坯,经过七天七夜的反复浸晒,既脱了丝胶,又漂 了白。这种暴练,实际上就是印染生产过程中的预处理工艺——练和漂。当然,现今的原料 同古代发生了不小的变化,用的是纯碱、肥皂等,这样就大大缩短了生产过程,也提高了 练,漂质量。
3 I% a( {4 O+ X& I! g/ Z0 P
' `) U! G1 A4 q; U9 D+ Y暴练过的生丝和绸坯,要等到各种植物染草收获的季节即夏秋时节才正始染色。染草中 采用最多的是蓝草,即苟卿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蓝。有了染草,还要讲究染的方 法。为了将生丝或绸坯染成各种颜色,有一染,再染,甚至六染、七染。 “三入为缁……七 入为缁。”三次入染可染成浅降色(*),五次入染可染成赤黑色(緅),七次入染可染成黑色 (缝)。生丝染成不同的颜色,可以用来织各种色彩的锦,绸坯染好后,就可以直接用来制作 衣物用品等。
8 M* E2 a3 f, v- p9 d/ q2 _- w( T8 C! C1 N; y' J/ ^
从染练丝织品的精细分工和生产工艺,可以印证司马迁所说的“人民文采布帛”(《史 记·货殖列传》)的真实性。
+ ?$ S# _7 A. L( z9 D又据载,齐桓公喜欢穿紫服,尽管紫服的价格比素色的要贵数倍,但左右大臣及举国百 姓却仿而效之。一时间,紫服成为时装,紫色成为齐国的流行色。《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是这样记述的: “齐桓公好服紫,国尽服紫。当是时也,五素不得一紫。桓公患之,谓管仲 曰; ‘寡人好服紫,紫甚贵,国百姓好服紫不已,寡人为之奈何?’管仲日: ‘君欲止之, 何不试勿衣紫也?谓左右曰:吾甚恶紫臭!于是,左右适有衣紫而进者,公必日;少却,吾 恶紫臭。’公日: ‘诺。’于是日,郎中莫衣紫,其明日,国中莫衣紫,三日,境内莫衣 紫。”《晏子春秋·内篇谏下》还记载,齐景公穿五种颜色的丝绸衣服。 “公衣黼黻,素绣 之裳,一衣而五采具焉。”《考工记》说:“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黻,五采备谓之 绣。”这些记载,虽不免带有夸张的成分,却反映了齐国人喜欢穿多彩的服装,并能随时尚 而变更他们所喜好的服装,这也反映了齐国的印染业比较发达的状况。
+ L1 U9 K. Y2 d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2-11 22:25:22 | 显示全部楼层
3 L7 W  N: u7 J% b, i3 p+ W* @
3.“山东绸”
0 {+ g+ d. U/ T" n4 E在国外,人们称一种中国丝绸叫“山东绸”。这种丝绸,色泽珠宝光,刚柔相济,冬暖 夏凉,,四季皆宜,历来为人们所喜爱,特别是在国际上享有盛誉。为什么单单称这种丝绸为 “山东绸”呢?这是有其原因的。山东绸就是柞丝绸,就是由柞蚕丝织成的丝绸,因主要产 于山东而得其名。
, A( v. x/ O/ ^$ Z! z. \柞蚕丝又被称作*丝。《尚书·禹贡》说: “青州厥篚*丝。”苏注云: “*丝惟出东 莱,以织缯,坚韧异常,莱人谓之山茧。”可见,*丝的特点是坚韧,以*丝织成的丝绸在 3000年煎就已成为贵品了。《诗经·大雅·皇矣》记载说: “攘之剔之,其柘其*”宋传 曰: “*,山桑也。与柘皆美材,可为弓干,又可蚕也。”颜师古注说: “山桑之有点文者 也。”《花木考》有这样的记载: “茧生山桑,不浴不饲,居民取之制紬,久而不敝。” 《毒焦》记“*弧箕服”,其注也直接了当地明确指出; “山桑曰*。”至此,我们可以 说,*桑就是山桑,主要生长于山陵地区。屎丝比一般的家蚕丝强韧坚牢,而且还可以作弦 线。这是它区别于家蚕丝的最主要的特点。而从其产地来看,据史料记载,*丝的产地很明 确,也很集中, 《尚书.禹贡》作青州,苏注曰东莱, 《古今注》和《晋书》皆言东莱。不 论是青州,还是东莱,都是指山东半岛地区。这一地区多山陵,更主要的是,这一地区很 早以来就是我国柞蚕的起源地,至今,胶东地区还流传着很多关于柞蚕的故事与传说。据 此,可以推测,所谓的山桑式威桑就是柞树,*丝就是柞蚕丝。可见,山东半岛地区利用柞 茧缫丝织绸如同这一地区的家蚕丝绸一样,也有着悠久的历史。
( j( _9 G6 |/ i但是,由于山东古代桑蚕业相当发达,桑蚕丝又易于缫织等方面的原因,在唐代以前放 养柞蚕一直未受到足够重视。后来,经过这里的劳动人民不断实验改进,用柞蚕茧缫织绸的 先进技术的诞生,放养柞蚕才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至清初,山东已成为我国柞蚕丝织业的 中心,放养柞蚕的方法及育种,由山东陆续传往全国各地。
/ C& u, v, c4 ~3 S) q6 p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2-11 22:25:55 | 显示全部楼层
4.帛书在齐国的使用
9 R) O' E4 h" |我国利用蚕丝织绸最早,古人就利用丝织品作书写材料,与竹木相辅而行。帛书就是写 在丝织品上的书。帛也有缣、素等名称,所以古人也称帛书为缣书,素书。在帛上面写字, 很早就已开始。古代文献中凡是捉到图书的地方,常常是竹书与帛书并称。如《韩非子》 说: “先王寄理于竹帛。”《墨子》说: “书之竹帛,传遗后世子孙。”而明确记载使用帛 书最早的,乃是春秋第一霸主齐桓公当政时期。《晏子春秋》记载着齐景公与晏子的一段对 话: “昔吾先君桓公,予管仲狐与谷,其县十七,著之于帛,申之以策,通之诸侯。”这是 说齐桓公封给管仲狐与谷等地,将此事写在帛书上作为信证。当时使用简书,这是通行的惯 例,而帛书则是鲜见的。这段记载说明春秋齐桓公时,帛书已在齐国开始使用。因为齐国丝 织业一向发达,且用帛书写比用竹木书写有很多优点。用帛书写可以根据篇幅的长短,剪裁下 来,能随意折叠舒卷。在书写、使用、携带,保藏等方面,比起体积庞大、笨重的简书要方 便得多。帛书比简策有更多的优越性,但是帛比较昂贵,一般诸侯国特别是丝织业不发达的 诸侯国还是用不起的,读书人更是可望而不可及。4 Q9 o( G3 P/ T
% t) L$ ]! Q- B2 p% b3 G
春秋时代,帛书比较少见,不及简书普及,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丝帛昂贵。而在鲜用帛 书的时代,齐国已用之,恰恰证明了齐国经济与文化的繁荣和丝织业较其他诸侯国发 达。
9 K2 h$ n" ~, P/ k# j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2-11 22:26:53 | 显示全部楼层

! ^( N( ~( b+ m7 U5.“文锦使诸侯”) L) U) M& D3 k) `% @
颜师古注《汉书·地理志》“齐冠带衣履天下”说: “言天下之人冠带衣履皆仰齐 地。”这说明了齐国的丝织品源源不断地输入到各地。8 ^( B. y, l5 v7 @
《管子·小匡》记载,齐桓公为了称霸诸侯,除以武力震慑外,还给予小恩小惠,收买 人心。齐桓公对归附他的诸侯,少收进见之礼,多给回敬之物。在回敬之物中,就有丝织 品。如, “诸侯以缦帛鹿皮四张以为币,齐以文锦虎豹皮报。”就是说,诸侯用素绸和鹿皮 为礼币敬献齐国,齐国则用花锦(“文锦”——用彩色丝线织成有各种图案花纹的高级丝织 品)和虎豹皮作为回敬礼品。素绸当然不能和花锦相捉并论。齐国的花锦作为齐与诸侯交往 的礼品而走向他乡。据说,齐景公四年<公元前544),晏子出使郑国,临别时,亲手赠与郑 相子产数十匹白经赤纬的的彩绸。可见,春秋时,齐国的丝绸品种、质量要比其他诸侯国多 和好,以致作为笼络人心和上层统治者进行国际间交往的高级礼品。" j8 m, ~2 G& a) k' y
战国时,齐国的丝织业成就辉煌,其出产的薄质罗(纯齐缟和精美刺绣都著名全国,畅销各 地。秦国宰相李斯《谏逐客书》提到各地输入秦国的名贵特产,就有阿缟(齐国东阿所产) 之衣,锦绣之饰。”53年长沙仰天湖战国墓葬中出土了一部分丝织物,虽然年久腐朽,与泥 土相混,看不出原物的形状,但经纬纤细,文理清楚,颜色未褪,是一批制作精美的丝织 物。同墓出土的竹简上大部分写的是衣衾锦绣之物。这批竹简叫“遣册”,是生人赠送死者 的物品清单, “遣册”明确记载有齐国酌阿缟。可见,齐国的阿缟也行销到了楚国。 到汉代,齐国的丝绸更是誉满天下,通行各国。临淄设有专门为皇室宫廷制作绮绣、冰 纨,方空縠、吹絮纶等高级丝织晶的三服官。《玉海·急就篇》末,东汉人增附两章,其中 在第一章中写到: “齐国给献素缯帛,飞龙凤凰相追逐。”反映了齐国丝织品的图案生动形 象。 4 G6 X4 N6 z% j( F1 h: f
齐国的名牌丝绸,除进献外,自会刺激各地商人竞相贩运,以致畅销各地。如大商人陶 朱公范蠡就沿济水经商往来于临淄,陶邑之间, “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史记.货 殖列传》),其经营的货物当有饮誉各国的齐国丝织品。更何况,齐国历来重视商品贸易, 齐国的商人“负任担荷,服牛轺马,以周四方”(《国语·齐语》,),足迹遍及各国。而且, 齐国还弛关市之征,建立招待商人的客舍,免费食宿,设“女闾”,来吸引外商。一时间, 天下商贾归之若流水,齐国都城临淄成为天下一大都会。商人获得巨利,齐国则成为“冠带 衣履天下的丝织品生产大国。
% K' L% e6 B9 K, A4 D" ^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2-11 22:27:45 | 显示全部楼层
5 H- O0 K+ `6 J* e1 t- d
6.临淄东周墓出土丰富的丝织物+ B( m) F% g5 @# T' `1 ~$ h
如果看一看齐国临淄郎家庄一号东周殉人墓所残存的丝织品,也可窥见齐国丝织业的发 达。该墓在古代和近代多次被盗掘,棺椁已焚毁,在堆中夹杂着不少被烧过的丝织品、丝编 等遗物残片。因和棺椁一道被焚而炭化,才得以保存下来。现据1977年第土期《考古学报》 发表的《临淄郎家庄一号东周殉人墓》,介绍该墓出土的丝织品和丝编如下:
9 Z. O  W' w/ c1 h) V+ N/ X8 K绢:平纹组织,每平方厘米经丝76根,纬丝36根。除绢片外,在铜镜等器物上和填土中 也发现有已腐朽的绢纹。
* h2 a+ c4 a# ?% l9 @锦:标本为经二重组织,每平方厘米约经丝56X 2根,纬丝32根。每根经丝又是双头合 股的(是同色合股的还是花色合股的无从判断),拈度是很不均匀的。测其径向投影宽,经丝 为0。2—0.25毫米,纬丝为0.13—0.2毫米。锦残片完全炭化,外观瞪黑,但组织结构却还十 分清晰,顺着一根经丝查看,在一个(三上一下)长浮线位置里,可以找到表经浮过夹纬转入 背面,里经又浮过同一夹纬转到正面的情况。在这里,表经、里经都只浮过两根纬丝,并且 此种现象在相邻的地方是多见的。这正是“经线起花的平纹组织”织物、不同颜色的两组经 丝互换位置起花的特征,因而可以确定,锦标本是一件典型的两色织锦残片。它在织造工艺 方面已臻于成熟。这是迄今为止我们看到的我国最早的织锦遗物。5 Y/ J  p: ?& V0 K" ]" D' ~' |* _8 {
刺绣残片;该墓出土的刺绣残片,是在绢地上以丝缕用锁绣针刺绣,以二至三道并成块 面花纹。绣工风格比较粗放疏朗,针脚长短不甚整齐。用丝也略分粗细,目的在于增强纹饰 的表现力。绣花的绢地密度为每平方厘米经丝48根,纬丝43根。并经碾砑加工,织物不仅表 面平滑,而且看不出明显的空隙。无怪乎有人说: “齐都世刺绣,恒女无不能。”(《论 衡·程材篇》)“齐国给献素缯帛,飞龙凤凰相追逐。”(《玉海·急就篇》): l% F/ k2 s' T1 s4 I/ t
丝编织物:丝编织物主要有两种,可能是丝履上不同部位的残片。它不是一般的机织 品,而是手工缝制成的编织物。据考证,其中一种织物表面显出强烈的畦纹效果,可能是丝 履鞋帮一部分。另一种残片可能是丝履上鞋面的一部分,表面饰有乳钉状花饰。据分析,这 种残片编好的成品,还要在相邻的两麻绳之间,以针引双根丝线自背面刺出表面,挽成散点 布置的乳钉纥*。针法同于绣花的“打籽”。其作用主要在于保护鞋面的丝线,使之比较地 耐磨耐穿,收到实用与装饰兼得的效果。5 n7 s& \4 I  _7 z  Q6 }
综上述六个方面,无论是文献史料记载,还是考古发掘验证,都可以看出先秦以前齐国 丝织业的发达,这也为尔后这一地区丝织业的继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7 ^( D% P$ L+ e, Y+ z4 G+ H
0 M& j  `$ h8 E  {: O, D5 P) [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2-11 22:28:34 | 显示全部楼层

9 X% ?8 u' _+ b7 D+ E三、汉代齐国(地)的丝织业与丝绸之路: @% R4 N% K9 _& j8 F
1.“三服官”与汉代齐国(地)丝织业的发展1 l/ |; n! T& H) g0 A3 q
汉代齐国,有先秦“冠带衣履天下”的基础,再加上汉政府的扶持,丝织业继续发展, 仍是丝织业中心之一。其标志就是专为皇室宫廷织造高级丝织晶用于春夏冬服装的三服官规 模与产品的盛极一时。" C' F# B0 W3 s" ~7 n6 B/ D' {
首先来考察一下三服官的生产规模。《汉书.元帝纪》李斐注曰: “齐国旧有三服之 官。”这里“旧有”的意思,是说汉代以前先秦时期的齐国就已经设立了服官,只不过那时 的规模不勿汉代大。对此,山东郎邪人贡禹在汉元帝即位时的奏言中说: “故时齐三服官输 物不过十笥,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巨万,三工官费五千,东西织室亦然。” (《汉书·贡禹传》)三服官分设三处,各处有织工数千人,每年花费数亿钱。其织工人数和 花费资金远远超过设在京都长安的东西织室和设在陈留郡襄邑的服官,可见其规模之 大。
6 B" r' Y9 o" A+ q0 C: W其次,再来考察一下三服官的生产产品。三服官生产规模大,皇室每年要专拨数亿钱的经 费,看来其产品也必定是一流的。颜师古注《汉书.贡禹传》说: “三服官主作天子之 服。”《汉书·元帝纪》如淳注云: “地理志曰,齐冠带天下。胡公日,服官主作文绣以给 衰龙之服。”是三服官主要是为皇室宫廷生产丝织晶的。一年当中,春夏冬所用的高档丝织 晶主要来源于三服L李斐注《汉书·元帝纪》说: “春献冠帻縰首服,纨素为冬服,轻 绡为夏服。” “冠帻驴即头纱,这种纱叫方目纱或方孔纱,是平纹组织,经纬密比较稀 疏,可能就像现今的“纱巾”。 “纨素”即平纹组织的丝织品,即今日的绢。 “轻绡”是轻 薄似纱的平纹组织的薄绢。另外, “绮绣”这种起花的五彩绸,在齐国的丝织品中占有突出 地位。绮是“织素为文”,就是素地织纹起花的丝织物。绣是“刺彩为纹”,就是用彩色丝线 在丝织物上刺绣出各种图案或文字。在临淄生产的高级丝织品中,并有冰纨、方空觳,吹絮 纶等名色。 “冰纨”是指细致,鲜洁、纯白的丝织品; “方空毂”是指花纹方空,纱薄如空 的丝织品, “吹絮纶”是指轻薄似絮、细致轻柔的丝织品。这些都是汉代最精美的高级华丽 织物,反映了汉代丝织品的水平,因而备受皇室的青睐。$ G7 w5 W: e& s& C! a8 D0 t

( ?  Q* ^+ m" g$ [) Z& s" G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2-11 22:29:32 | 显示全部楼层

4 p6 w, B  P' n- h2.汉代齐国(地)是丝绸之路的主要供货地之一
; B  n& B  ?' n3 e2 ~在汉代,最重要的丝织品产地有三处:(1)东织室和西织室,(2)三服官,(3)襄邑服 官。东西织室设在长安,由“织室令丞”主管,是“主织作缯帛之处”(《汉书·惠帝纪》 注),而与专为皇室制作绮绣、冰纨、方空縠、吹絮纶等名牌丝织的三服官相比,就显得有 点寒酸了。三服官每年花费数亿钱,而东西织室每年费钱只有五千万,远不及三服官。陈留郡 襄邑服官,其产品主要是供九卿以下的官员作服饰之用,即便其最高档的产品织锦,早在春 秋时期齐襄公的九妃六嫔陈妾已作穿着之衣,并为临淄出土的东周时期的锦残片所证实。据 文献推测,襄邑服官的规模,花色品种也不如临淄三服官。至于蜀锦,它比临淄,襄邑知名 稍晚,只是在东汉末年才脱颖而出,开始与齐锦,襄邑锦并驾齐驱,成为丝织品天地里的一 枝新秀。可见,在丝织行业里,以临淄为中心的齐地占有很关优势,处于全国的领先地位, 是任何一个地方不能取代的。
! O& w* z3 m! c! {6 ]6 R9 K那么,汉皇室花费数亿钱在三服官织出的高级丝绸哪里去了?答案是大批大批地运输到 了京城长安。汉皇室除自己消费一部分外,另一部分则走上了始于长安的丝绸之路。这可以从汉武帝以后对外丝绸贸易和为融合匈奴而赠与丝绸的来源得到证明。武帝时,随着汉政府 与西域关系的打通,贸易联系越来越密切。西汉政府主要以丝织品换取西域诸国的货物。据 《汉书·张骞传》记载,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时带去的“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可见,在 同西域的贸易中需要大量的丝织品。而西双与匈奴的往来中,西汉赠与匈奴的丝织品也占相 当大的数量。仅从汉宣帝甘露三年到哀帝元寿二年,共赠与匈奴丝织晶五次,每次数量至少 在8000匹以上,有的多达84000匹。这些丝织品中,有普通的丝织品,但更多的是大量的锦, 绣、绮,縠等高级丝织晶。(《史记·匈奴传》及《汉书.匈奴传》)西汉政府用来进行贸易 和赠与的丝织品主要来源于哪里?我认为,作为代表汉政府进行贸易和赠与的丝织品一定 是当时全国最好的,代表国家水平的。而临淄是当时全国最大的丝织业生产中心,产品数量 最多,质量最佳,且又受到政府的大力扶持,理所当然代表着西汉丝织晶的最高水平。所 以,丝绸之路与赠与匈奴的丝织品的主要来源地应在临淄,也就是说临淄成为丝绸之路的主 要供货地。 ' o& ^+ ^/ o$ O7 z0 |1 o" t
当然,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临淄的丝织品走上丝绸之路和作为赠与礼品,要由汉政府的 主管部门“少府”统一调拨,先从临淄运到京师长安,然后从长安走上丝绸之路。西汉大改 革家,掌管西汉全国财政的御史大夫桑弘羊曾明确指出,西汉政府用来进行丝绸贸易和赠与 的丝织品均出自少府。(《盐铁论·禁耕篇》)《汉书·毋将隆传》亦有“共养劳赐壹出少 府”的记载。临淄三服官隶属少府,其产品也自然会成为丝绸贸易和赠与的主要对象。况且, 三服官从一年向国家贡献十笥丝织品的不太大的规模到汉元帝时“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 巨万”这样大的规模的出现,也不能不说与丝绸贸易和赠与有关。/ Q& O' ]. k  A/ `* ?( _$ _. o
另外,从交通运输条件看,贸易中心与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是密不可分的。齐国临淄与 外界的交通十分便利。首先看陆路交通。由临淄经定陶、济渎,洛阳、函谷关而达长安的这 条繁忙交通路线,是秦汉时期的经济大动脉及连接黄河中下游经济区与中央的纽带。齐国富 巨长安,丝织业最发达。因此,丝绸之路可以说是这条经济大动脉向西转运贸易的进一步延 伸,从而奠定了丝绸之路贸易的经济地理基础。(参见蒋致洁《试论丝绸之路贸易的衰落》,《兰州学刊》1989年第2期)其次,看一下海路贸易。齐国在春秋时期就已开辟了一条自齐 东渡渤海,经朝鲜半岛而达日本的航线。因为齐国有发达的造船业和舟师,故在2700多年前 就开始了海上贸易。这已为朝鲜及日本的考古发现所证实。到汉武帝时,日本已有30余国与 汉通使。他们把明珠,璧、琉璃等奇石异物运到中国,而中国运往这些国家的主要是黄金器 物和各种丝织晶。因此,我们可以说,至迟在汉代,齐国的丝织品已漂洋过海,成为异国他 乡贵族、官僚的高贵服饰。, Q8 z$ @8 q2 x6 [; K# H
综上述可知,汉代以前,古齐国的桑蚕丝织业一直是兴旺发达的,居于全国的领先地 位,为我国丝织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齐国丝织品走上丝绸之路,使“冠带衣履 天下”的梦寐成为现实。
; k' P+ z9 \+ ~: i# }. Q# m0 a  Y4 ?9 s$ u; H% T& B7 M! ?5 i4 m( m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手机版|充值|促织网 ( 京ICP备14010041号 )

GMT+8, 2024-3-29 12:42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