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2016年纺织产业转移的特点、经验及问题 纵观纺织产业转移的发展变化,产业转移的趋势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外部条件的改变而改变。回顾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纺织产业转移的历程,经历了由东部向中西部、“走出去”境外发展、新疆的国家战略导向几个波段,最后形成以境外、新疆、东部、中西部的区域结构调整布局。 前几年的纺织产业转移关注中西部地区的企业较密集,那时候,有三个重要诱因,一是东部地区的要素制约加剧发展空间变小,二是国家及中西部地区政府对承接产业转移的政策扶植,三是中西部地区要素成本的比较优势。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国家政策导向变化,近几年上述三个诱因对产业转移推动力逐渐减弱,产业转移已由增量投资向存量调整产业升级过渡,产业转移也由开始的棉纺、服装为主的转移,向产业链延伸和配套的方向发展,向针织、家纺和产业用等领域扩张。 (一)2016纺织产业转移呈现以下特点 1.纺织产业转移由东、中西、外三级互动向东部、海外、新疆和中西部四轮驱动发展。其中,除新疆之外的西部地区和新疆向两级分化,一缓一热。2016年新疆投资增长50%,相比之下中西部14个省、市、自治区27家试点园区建设在艰难中前行,特别是招商工作成为难点,有极个别园区放弃试点。 2.转移升级成为纺织产业转移的主旋律。不论是在东部企业“走出去”投资海外,还是把部分产能转移到中西部,以及中西部在承接转移及新建企业的过程中,大多数投资伴随着淘汰落后、改造升级、引进新装备,设备平移现象已不常见,特别是在国家环境约束和可持续战略条件下,转移升级已从企业家热议到行动,成为企业的重要抉择。 3.政策导向仍然在产业转移中发挥着主要作用。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对海外投资的引导,与之相对的美国退出TPP,到国家对新疆发展的支持而实施的纺织区域发展政策,以及宁夏、云南、四川等部分地区在投资、招商方面制定的地区政策,都对纺织产业转移产生了实际影响。 (二)2016年纺织产业转移可借鉴的经验 1.产业转移坚持与地方经济发展战略相结合,与产城一体化发展相结合。云南保山、河南西平、四川屏山等地方政府,把承接产业转移发展纺织产业与当地的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打造发展纺织产业的良好环境,河南西平把发展纺织列入人大立法,宁夏利通、四川屏山结合当地扶贫脱贫工作,云南保山紧密结合城市建设都得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2.产业转移坚持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根本,以建设世界纺织强国为目标,打造先进智能制造业平台,完成纺织世界一流企业的建设。中昊集团、天虹集团、如意银川滨河园区等一批企业园区坚持瞄准世界先进水平,科技进步,装备领先,可持续发展,极大的提高了企业劳动生产率,从而提高产品档次和运行质量,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3.产业转移坚持市场导向打造特色产业。四川屏山工业园区依托丝丽雅集团打造生物质纤维纺织园区,山东大染坊集团在广西蒙山打造丝绸产业园区,江苏沭阳打造智能针织园区以及江苏射阳的印染园区等都是在找准市场定位后实施的园区发展战略。这些园区的建设营造了不同行业发展环境,为企业错位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和机遇。 (三)2016年纺织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 1.环境压力加大。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进一步加大了中西部地区的环境压力,环境承载力受到挑战。同时,地区间存在环境标准梯度差,东部地区转移企业如果重点集中在高耗能、高耗材等产业,随着产业转移的发展,会给中西部地区带来环境污染的困扰,影响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纺织产业链中的关键环节印染行业,对产业向中西部转移还不能形成有效的支持。 2.成本要素的压力。产业转移的目的之一是从产业转移中获得相应比较利益,在产业转移考虑的诸多因素中,人力、环境、能源等成本随时间不断增加,对企业投入产出产生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随着设备提升、自动化程度增加,能源(电)的因素在成本中占比越来越显明。目前我国的能源电价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 3.产业转移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由于我们还没能够转变观念,脱离依靠土地、房产增值及廉价劳动力的传统发展思维,部分中西部园区空置率较高,发展定位不明确,招商艰难,土地占用造成资源浪费,反过来又对园区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影响。 目前,世界经济正在复苏,但步伐缓慢;国内结构调整,产业转移升级趋势愈加明显,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目标,智能制造和管理创新是重要抓手;我国的经济增长从依靠出口、投资拉动转变为扩大内需拉动,扩大内需逐步成为我国拉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政策的驱动,市场的拉动和有关要素成本的制约,形成产业转移三个相互支撑互动的主要因素,而行业发展面临创新与转型升级间、产能结构与有效需求间、环境约束与经济发展间的三大矛盾。对此,中纺联提出行业需加快三个转变:由传统产业或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科技产业、绿色产业、时尚产业转变,形成中国纺织工业“新三板”的产业构架,且三大板块间形成无限可能的跨界融合与价值共生。 纵观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向中西部产业转移的趋势被东部、中西部、新疆、海外新的四轮驱动所代替。从长远看,我国中西部(新疆除外)随着地区市场的增加,还会有所拉动,但短期看,不会对区域结构布局的调整产生重大影响。在当前国际经济低迷不确定因素增多,国内宏观经济复杂程度继续加深的背景下,要坚持冷静观察,理性思考,以我为主,把握眼前,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