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晋男子服装以长衫为尚。衫与袍的区别在于袍有袪,有里,而衫为宽大敞袖。分单、夹二式,质料有纱、绢、布等。) u- G& r& X7 f. {
由于不受衣袪限制,魏晋服装日趋宽博。《晋书·五行志》云:“晋末皆冠小而衣裳博大,风流相仿,舆台成俗。”《宋书·周郎传》记:“凡一袖之大,足断为两,一裾之长,可分为二。”一时,上至王公名士,下及黎民百姓,均以宽衣大袖为尚,只是耕于田间或从事重体力劳动者仍为短衣长裤,下缠裹腿。
8 Y& ~( p5 \2 z) @% p褒衣博带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服饰风格,其中尤以文人雅士最为喜好。当时的文人不仅喜着此装,还以蔑视朝廷、不入仕途为潇洒超脱之举。表现在装束上,则是袒胸露臂,披发跣足,以示不拘礼法。《抱朴子·刺骄篇》称:“世人闻戴叔鸾、阮嗣宗傲俗自放……或乱项科头,或裸袒蹲夷,或濯脚于稠众。”《搜神记》写:“晋元康中,贵游子弟,相与为散发裸身之饮。”《世说新语·任诞》载:“刘伶尝着袒服而乘鹿车,纵酒放荡。”褒衣博带之势,飘忽欲仙之感,出自于政治混乱之时。文人意欲进贤,又怯于宦海沉浮,只得自我超脱,除沉迷于饮酒、奏乐、吞丹、谈玄之外,便在服式上寻求宣泄,以傲世为荣,故而宽衣大袖,袒胸露臂。中国正统的儒家传统,在这一波狂潮中不得不退避三舍。老庄的清静无为、玄远妙绝,成了文人士大夫人生观的主导。: H" Q0 w0 R3 Q7 ]9 p
在南京西善桥出土的砖印壁画《竹林七贤与荣启期》中,可看到几位文人桀骜不逊、蔑视世俗的神情与装束。唐末画家孙位《高士图》中,也描绘出魏晋文人清静高雅、超凡脱俗的气概。从古籍记载中不难看出,当年除以“飘如游云,矫若惊龙”“濯濯如春月柳”等具体形象作比喻外,还出现许多道德、审美概念等方面的形容词,如生气、骨气、风骨、风韵、韵、秀、高等,这些属于文化范畴的理论无疑对服饰风格产生了重大影响。
( ]- T: X3 @9 E8 U$ h6 [8 z8 n除大袖衫以外,男子也着袍、襦、裤、裙等。《周书·长孙俭传》记:“日晚,俭乃著裙襦纱帽,引客宴于别斋。”当时的裙子也较为宽广,下长曳地,可穿内,也可穿于衫襦之外,腰以丝绸宽带系扎。男子首服有各种巾、冠、帽等。如幅巾、纶巾、小冠、高冠,其中漆纱笼冠是集巾、冠之长而形成的一种首服,在魏晋时期最为流行。它的制作方法是在冠上用经纬稀疏而轻薄的黑色丝纱,上面涂漆水,使之高高立起,里面的冠顶隐约可见。东晋画家顾恺之《洛神赋图》中便有戴漆纱笼冠的人物形象。' W7 z$ S4 q5 u; J! L7 d5 u
帽子在南朝以后大为兴起,主要有白纱高屋帽、黑帽、大帽等样式。6 \# z6 y$ c- l" O
南北朝履式,除采用前代丝履之外,盛行木屐。《宋书·武帝纪》写其性尤简易,常着连齿木屐,好出神武门。《宋书·谢灵运传》记:“登蹑常着木屐,上山则去前齿,下山去其后齿。”唐代诗人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有“脚着谢公屐”句,即源于此意。在服饰习俗中,访友赴宴只能穿履,不得穿屐,否则会被认为仪容轻慢,没有教养。但在江
: V8 G5 G) H$ V/ ]南一些地区,由于多雨,木屐穿用范围可相应广泛。
1 a6 A( @2 K8 r( m9 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