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发展过程
" Y, Y6 u- B, ?6 _4 s台湾纺织工业原无基础。1937-1941年,台湾工业设备资金总计为4415亿日元,其中纺织工业设备资金36亿日元,仅占0.83%。在工业产值中,纺织工业1937年占1.4%,1942年占1.700。日本占领时期,台湾着重于工业原料的生产,以供日本本土加工。例如台湾的亚麻纤维业,系从日本北海道输入亚麻种子,在台湾种值,制成纤维后,输往日本制成麻织品。又如,日本在台湾致力于养蚕事业数十年,1914年设立制丝公司,但本省的生丝消费极少,绝大部分输往日本加工。
. n% W+ _2 p# a$ U" _1 K0 t1 V6 G% x4 J1 w5 J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日本为供应军需,开始扶植台湾纺织工业。如日本本土的吴羽纺织公司把纱锭2万枚、织机535台拆迁至台湾,1945年4月部分开工。此外则是小纺织厂、小针织厂进行零星生产,产品包括棉、毛、麻三项。
; _8 s; u9 @9 D; d5 G6 J' ]9 Q+ Q5 x& `# `* H, Z+ ]% @
1945年台湾回归祖国,日本人经营的纺织厂为台湾省政府接收,在台湾工矿公司之下设立纺织分公司,主管接收及恢复生产事宜。: T( B7 q+ c5 O) e
6 O# Q' P, X- T/ a. I* _7 z
当时台湾纺织工业不仅规模小,而且遭受了战事毁损,开工不过 2-6成,有的工厂则无法生产,基础非常薄弱。. N! R- r0 R+ I5 K
9 t$ J9 p: S3 a$ X. a除由政府接管的公营纺织厂外,1947年后,民营纺织工业发展迅速,行业范围也较广,包括棉纺、毛纺、机织、制线、毛巾、内衣、渔网及绳索等。当时,从大陆拆迁设备到台湾建纺织厂的为数不少,有华南、大秦、雍兴、申新一厂、中纺等,并陆续开工生产。1950年后更有台北、台元、六合、彰化、台中、远东、新台湾等企业建立。光复初期,印染业只有小厂4家,后有所发展,坯布部分来自进口。# @* C8 t r! }) T4 X3 v
3 r9 B3 {& C2 K0 Y9 _& s0 K
台湾原不产棉花,后经试种,每公顷收成曾经达 720公斤,但因受台风及虫害的影响甚大,产质量均不稳定。台湾所需棉花主要依靠进口。光复初期,台湾得到美国经济合作总署的扶植,每月进口棉花约4000包。! @2 f, e4 d8 P' I) r
* l! v) X. U* O& U' b! ?台湾的毛纺织业,由于自然环境限制,毛纺原料均赖进口。促织网。除公营毛纺厂有新竹厂外,民营有美丰厂,主要生产造纸毛毯。另有中本毛纺厂、台湾毛纺厂,系50年代建立,生产针织绒线,兼织呢绒。
" [# F0 ^! t4 T1 {6 x5 D2 S# V7 k. Y9 U% R6 o/ D! v
台湾的丝绸工业 ,由于气候适于栽桑养蚕,日本侵占时期即有一定的4丝基础,全省植桑约8万亩,年产茧约100吨,但波动甚大。台湾光复时,机制丝仅苗栗蚕丝工场一家,后经整顿、恢复及开拓,制丝业有所发展。
% h2 J5 d$ Y& M" c! v: v# a4 j
0 F. c/ I) F% F# E- i至于织绸业,系从1938年开始建 立 。 光复后因生丝不再输往日本,还从大陆购入,故迭有开发。到1955年已有丝织厂90余家,织绸机共1800余台,产品有印花绸、织锦被面、织锦缎、花贡缎、巴黎绸等,年产约900万码。
6 a! E( u" o$ o8 J# F% [' q; ~2 D0 r% X2 V% a3 O0 |
台湾的针织工业,原来只有几家小针织 厂 ,设备简陋,至1949年也只有26家,多为从大陆迁来。以后陆续增设,发展为内衣织造、外衣织造、手套织造、织袜四类,其中以内衣织造为大宗。
+ |: Z, ^( S: y3 n
" L) a. z" n1 {/ o! b台湾的麻纺织工业,其原料包括黄麻、亚麻、芝麻等,均能种植,是台湾最早的纺织工业。黄麻主要是织造麻袋,日本侵占时期最高年产为2200万只。亚麻可织制帆布、滤布、蚊帐布。竺麻可纺细支麻纱及布,制成香港衫、渔网等。' p9 m6 F: R5 R1 _* `" w( I
6 F7 A9 K: y. c; \
另外,台湾的化学纤维工业及服装工业,均为50年代后期开始建立,但发展迅速,逐步趋于现代化。6 b1 h+ k0 G% D( B
+ Z, B# J/ N& G4 j" T, s/ n
据台湾中华征信所及《中国棉业史》等资料,1953年台湾有棉纺锭16. 7万枚,棉织机1.12万余台,棉布产量 1.34亿米,基本能满足台湾省内的需要。+ o5 o' Z- y8 m
: w* ]4 j5 W4 L6 D5 o* 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