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绣,又称为宫廷绣、宫绣或手绣,是燕京八绝之一。兴盛于明清时期的京绣多用于宫廷装饰、服饰等,由于其严格而标准的宫廷艺术审美规范,其技术精湛、用料讲究,和民间绣品有着本质的区别。7 p. F' A# j. K8 B v* ?5 T
0 T$ Z) i) H" j6 \& C' t. a京绣在清代最为兴盛! S5 D! L O7 X; M$ W a) @
京绣与雕漆、景泰蓝等工艺并列为燕京八绝,曾与苏绣、湘绣、顾绣并称为“四大绣”,足见其当时的辉煌。; @( K+ T9 O8 I& z. _
京绣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到了辽代则步入高峰。据史料记载,辽在当时的燕京专门设立了绣院,所制的“宫廷绣”主要用来供奉宫廷给帝王、侯爵服饰之用。在南宋人所著的《契丹国志》中,对京绣曾有这样的描述:“城北有市,陆海百货,聚于其中,僧居佛寺,冠于北方。锦绣组绮、精绝天下”。
: F! H! S" { u4 @0 V Z6 r* ` 到了元代,金银线用于京绣,成为京绣中最好的针工,也称为“平金打籽”绣。这种绣用真金锤箔、捻线,盘成图案或是结籽于其上,工艺复杂、材质贵重,所绣之物十分精致、贵重珍奇,足显皇家的金碧辉煌。这种绣法在其他地区的绣品中极少见到,成为京绣的特色绣法。
3 E- E# _# c( s* c/ o; a4 _# @ 明代之后,京绣的特色越来越鲜明,技艺精湛、针法严密、用工用料讲究、纹样图式也更具规范性。到了清代,尤其是光绪年间,京绣被誉为“宫绣”,发展更为兴盛,甚至名扬海外。当时的京城,由于京绣艺术的影响扩大,民间也纷纷效仿。在清末期,北京有几十家“绣坊”,这些绣坊在传承宫绣的基础上,加入了更多民间的东西,使之更民俗化,后人皆称为“京绣”。当时,京绣制品的荟萃地集中在前门外荷包巷的西湖营绣花街。
2 k d0 j& \+ ]9 i+ 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