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锦纬 于 2015-9-27 10:45 编辑
: ]9 F; v+ G0 j m5 {/ O" o" ~2 d3 p+ q" L+ z |1 i0 r
全部是中国刺绣图案,将近200种。' L" Y2 e9 b: {' d& Q
前言
0 h* C+ q! O& l6 @+ O! D9 j蜀绣足以四川成都为中心的刺绣产品的总称。作为我国四大名绣之一的蜀绣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特点。
2 \' I# R4 ?9 g7 B( f0 C8 @) b0 I. r 远在汉代,成都的织锦业就很发达,朝廷专门设置锦官来管理,所以成都又称“锦城”。到了五代时期,四川前后建立了前蜀与后蜀两个王朝。那时中原一带战事频频,唯有四川相对安和太平,为刺绣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而当时对绣品的需求量,亦刺激了民间刺绣的发展。到了宋代,蜀绣的技艺水平已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在宋《全蜀艺文志》中也有“织文锦绣’穷工极巧”的描述,与此亦记载:“蜀土富饶,丝制所产,民制作冰绣等物,号为冠天下。”由此可见蜀地当时的刺绣之盛。在清道光十年,四川出现了刺绣手工作坊。经官府同意,由店主、领工和工人共同组成行业性质的“三皇神会”,分为“穿货”、“行头”和“灯彩”等货业,根据市场经营需要主要生产黼黻、霞帔、挽袖等实用品; 行头业主要生产剧装、袖袍;而灯彩业则专门生产红白喜膈用的围屏、彩帐等,同时还开设租赁业务。蜀绣在清朝得到空前发展,除日常用品的绣品外,还生产多种规格的欣赏品,如中堂、文斗、横批、条幅等。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包括山水人物,花草虫鱼,翎毛走兽等等,其画稿来源于名人佳作,为蜀绣的发展提供艺术基础,并造就了一批各具专长的绣工。# k4 i% ^; }9 y! J/ w
蜀绣的软绘以彩丝为主要原料,运用独特的绣技,绣制被面、枕套、衣、鞋和闽屏等。蜀绣的绣工和针法特点可以概括为:“针脚整齐,线片光亮紧密柔和,车拧到家。”所谓“车”是指刺绣的关键部位,如动物的眼睛,一朵花的花辦等,由中心起针逐渐向四周扩展。所谓“拧”则是指运用长短不同的针脚,从刺绣形象的外围逐渐向内添针或减针。这种独特的绣工使绣制作品有张有弛,浓淡适度,密疏得体,极具一定的艺术效果。
" E* G, Y- ]0 y H) j 蜀绣的绣绣品种繁多,色彩丰富。其图案主要以民间流行的题材为内容,一般是取寓意或谐音来表达某个含义,常取吉祥喜庆等百姓心曰中的美好的愿望为题材。如表示爱情的鸳鸯戏水,表示富贵的凤凰牡丹,表示家庭和睦、人畜两旺的五子登科。表示长寿的松柏仙鹤等等,在人物题材的蜀绣中,有福禄寿三星、百子图一类的寓意性题材,在彩帐上多取材于戏曲、民间流行的传奇故事。. S: ?0 J* y; ?8 \$ _/ f* j
蜀绣起源于素有天府之因美誉的川西民间,它不仅受到当地的自然环境、风俗和文化的影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销售地区的反馈影响。因此,蜀绣的风格特点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我国西南和北部地区人民的性格和喜好。其技艺特点足绒片平滑,绣品严谨细腻,浑厚圆润,光亮平整,鲜艳明快,富虚灵于朴拙,掺色柔和,车拧自如,劲气生动,虚实得体。
8 e2 S; ~: y% u7 _; a6 c* L 蜀绣常见的针法有晕针,木石木针(嵌入缝隙的意思)、铺针、滚针、截针、掺针、沙针、盖针等。其中晕针具有自己的独剑之处。由于多种针法的使用与配合有各自的习惯,从而逐渐形成特色和蜀绣的流派。
$ Y' |9 n8 F+ ~& n; o# h 中国文明源远流长,足民族的精华,亦是世界的瑰宝。随着时间的迁移,进入现代丈明的人们依然眷恋着沉甸甸的文化遗产,为继承发展古老的蜀绣文化,作为当代肩负着美化生括艺术使命的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工作。这本小册子,带着浓浓的传统情愫,结合现代理念表达百姓心日中的美好愿望,真诚地为蜀绣这块天地再浇一点水,施一些肥。! X$ \/ V* W$ S L) q/ W
蜀绣(中国刺绣图案集锦),胡家康,PDF.pdf
(2.87 MB, 下载次数: 0)
1 `* C. m) e9 R, b目录- ^3 @" Y$ b: p/ D
青龙白虎玄武朱雀1 B t& w" h1 T7 ~3 z: Q
青龙白虎玄武朱雀
6 _, f' I$ r, n+ V( Q) X8 t+ Q玄鸟司春) F8 |- G9 ^4 N0 U9 ~
听乐凤凰来
/ K7 H5 e- ^* k% L样禽巢阁7 j" H K' @# x$ O) S( L
四宇和平$ G( Q$ j# t. ?9 H( o$ d
朱鸟开辰" \- L. m3 R, n) {" @6 Z5 n
凤凰驾彩. q$ H8 h$ G- D2 o
丰衣足食. N, O9 u2 B) m, P- T
富贵凤凰
1 E' M- K m% F1 c苍龙贺岁( J1 z* O f) J
双龙戏珠. _- S8 w. h$ M. g
龙飞晋阳
6 g2 N q6 A6 P; S0 w驾龙言旋
& P Q+ a6 y* b# i/ u6 \龙飞风舞
: e7 v* \6 ~; P; l3 v麒麟吐绚 Y! R" @- I; X; B/ v
玉堂初吉
`- u! j) z) l6 a& [# d庆洽百灵
; P8 T# [% p4 D. D8 o! v0 s样灵驾端$ x K# T8 }7 R6 K
样灵驾端
* O3 Q* K# V( ~: v样灵驾端
! o3 w! R. Y$ B# o0 n- z祥灵驾端
' g) [2 ^/ {$ r1 L样灵驾端: c: D+ S7 p9 C2 b+ z3 g0 _! N
仙鹤欢娱$ ]9 i+ d/ @$ \$ V
仙鹤闹春" d9 p: @' n! }$ }# c& l- P, j8 C; M
彩云南现
/ ^ Y! l4 U$ A9 i5 ` ]( d9 k福禄同春
" q! W4 R& N# x1 M8 Z t$ P# i富贵昌乐0 A% z1 r/ M2 k" [: f& @5 g
天官赐福
6 W$ ^& Y2 ^2 E& B" v天下太平
6 W3 s7 Q+ Y, `. B1 s) u春燕同喜( S/ g4 u; v' D7 P) \6 A: d/ K
功名富贵
; L C( y$ N% O% C# P3 M/ X! p正午牡丹4 L; p7 W* `' I; \9 f. T
鸳鸯戏水
; \$ l( f8 I/ ]: K春夏秋冬' ` W1 I6 M$ ~7 V% g. s
连年有余
+ ~2 s0 d" F- F* Q4 n……
* r$ u ]7 b) Q' ?5 [$ V7 w
$ C/ e& E+ e$ d) _$ H4 S5 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