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快捷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地方] 近代四川、重庆纺织工业发展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8-6 22:44: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四川位于长江上游,深处内地,由于四周高山屏障,交通和文化经济交流受阻,近代纺织工业发展缓慢。但盆地物产丰富,是我国丝、麻、毛、棉原料的重要产地。促织网19世纪末沿江城市相继被迫开放,交通、文化经济逐步发展,为四川近代纺织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条件。20世纪初手工纺织业出现改良,30年代初进入动力机器生产阶段。抗日战争爆发后,大批纺织工厂内迁四川,形成以重庆为中心的四川纺织工业基地。
. O$ b; x6 C; [8 D: H" A
6 B$ i2 ^- ]0 X3 r0 N6 p一、地理环境和经济条件( s" [: M) N" R: L* h
四川全省耕地面积为1.0 5亿 亩 ( 1905年),大都分布于盆地。其中棉田约200万亩(1937年),主要分布于川中一带;Al:麻种植面积14万亩(1949年),主要分布于川北、川东、川南地区。: j2 J2 j* J" y: h+ e. h

8 y) u$ c5 }* z3 b4 Z四 川 除 阿坝藏族自治州北隅少数地方外,均属长江流域,在全部通航里程中轮船航道约占15%,通行于这些航线上的大量木船和驳轮,担负着全省货物35%~45%的运输量。
" ?  D# u4 t/ M- O) `& w. ?) m6 e8 |# F
$ K* E# `/ n0 N+ W重庆位于长江与嘉陵江的交汇处,纵贯全境的长江、嘉陵江及其支流,丰富的煤、天然气等矿藏资源,为区域开发和经济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
: T+ s5 K6 y) f8 @) y" @  [7 k. @6 o% I1 P: k2 v, b( v
1840年开始的西方资本主义入侵,加速了四川商 品 经 济 的发展。1890年重庆被辟为商埠。1898年英国在宜渝(宜昌、重庆)间川江试航汽轮成功。1901年叙(今宜宾)嘉(今乐山)间崛江汽轮航线也相继开辟。1917年重庆海关在万县设立支关,川江沿岸地区和长江中下游的水上联系比过去方便。20世纪30年代初,民生公司实现了川江全线通航,并开辟了长江上最长的直达航线— 重庆至上海。长江上游沿岸的商品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4 ~/ A/ ?' S% ~; u% B9 s8 l
5 j9 \5 l$ @! p- U2 w四川公路建设始于20世纪 20年代,先后修筑的成渝、川陕、川鄂、汉 渝 等 公 路因军阀混战,多数未全线通车。8 p$ ~  b: A9 K9 G3 i% g2 A; D: ?

4 L& M2 }: V- k, i" e0 t) K2 [# V由于西方资本主 义 势力 的 入侵及交通线的开辟,四川特别是沿江地区的商品贸易随之发展。桐油、生漆、猪鬃、生丝、药材、榨菜等土特产和工业原料大量输出,换回棉纱、棉布、百货等工业用品和日用品。据海关统计,重庆开埠时洋纱输入仅2. 5万担,至1930年增至57. 7万担(包括万县)。商业城市扩大,重庆开埠到1936年,人口由18. 3万增到47万,沿江的万县、沪州、叙府、嘉定等城镇规模也都有显著扩大。农业商品生产也有很大发展,尤其是20世纪初,桐油、生丝、甘蔗、榨菜产量迅速增长。这些都为四川近代纺织工业的变革提供了契机。% s7 I" H& l5 m9 m9 @$ ]1 m$ D

7 g5 ?$ g' I2 H, X2 D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8-6 22:54:40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发展过程+ {2 @( p1 |: G9 ^
(一)手工纺织业改良阶段(19世纪末一1929年)
' W! G7 O! @- k+ t/ Z% z
手工棉织、丝、织绸逐步实现半机械化,并开始有袜子和毛巾的生产。
+ {. i7 s! s9 ^6 N; x- U. i4 o" y/ D& b
长期以来,四川棉花产量不足,且棉种质量较差,大多只能用作棉絮,用布须从外省大量购入,尤以湖北为多。洋布入川前,每年输入四川的湖北土布价值约800万海关两。19世纪60年代中叶汉口开埠后,洋布始入四川,但数量不多,70年代后逐渐增多。19世纪末、20世纪初,土布额降为600万海关两,洋布为250万海关两,即洋布大约排挤了入川土布的1/40洋纱入川稍迟,直至19世纪90年代才有印度棉纱入川,其价格几乎和湖北原棉价格相等,湖北等省的棉花逐渐被挤出四川市场。1900年国产机制纱入川已达13. 65万余担,占全部入川机制纱的32.3%,促使手纺业者转入手织业,为四川棉织手工工场的出现提供了劳动力市场。1913年四川棉织手工工场已达176家,工人7200余人。棉织手工工场的产生,为手工纺织技术的改良创造了条件。20世纪初,四川手织工场从使用简陋的丢梭木机进入到普遍采用拉梭木机。) K- A8 n6 z- ?; D: Z
8 V( t; t( k/ S9 A
与此同时 ,四川纺织业也开始采用铁轮机。1905年设在重庆江北簸箕石的复原织布厂首先使用铁轮织机。1909年改名为复新织布厂,有铁轮织机105台。继而重庆南岸呼归石的富川厂、弹子石的协利厂分别有铁轮机30台和12台。成都因利织布厂也用铁轮机织各色花布。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因外货来源较少,遂给铁轮机以发展机会。据统计,1933年仅重庆就有大小铁轮机厂、木机厂1300家以上,铁轮机及木机各约2000台。极盛时大小铁、木机厂达30004 N7 O6 t1 q* m4 v6 t; ^
家,铁、木机约2. 4万台,全以进口及外省机纱为原料。产量以宽窄布合计,总数在百万匹以上,销路北达陕甘,南至滇黔,西及康藏。
2 g- C- Z; G# x5 l; `# U& x2 b/ u3 G+ q8 [9 Z& e
丝业是四川历史悠久的手工业,丝产量一直名列全国前茅。据1909年四川劝业道统计,四川各地产丝共约百万市斤,尤以嘉定、南充、间中、三台等地为多。20世纪初,四川始用改良丝车(直小丝车)o 1903年陈宛溪仿效日本模式引进意大利式直木机丝车12台,于三台创办裨农丝厂。“初为脚踏,继为复摇,仿而行之者,相继不绝”。1909年渝商王静海前往淦川(今三台县)开设永靖祥丝厂,改良4法,颇著成效。该厂的成丝运往上海,每箱卖价比A川土法缫丝可多售银180 -300两,获利甚厚。此后重庆厂家纷纷来渔川设立丝厂,三台本地也竞相设立,于是三台一跃而为四川丝业中心。南充素称川北蚕丝中心,农民向以栽桑育蚕丝为副业。" J; ~  J( g0 E

/ O8 J" t- h7 n7 F2 V1911年三台人何慎之来顺庆(今南充)提倡制丝直缥法,嗣改作复摇丝。最早采用蒸汽动力机丝的是1908年创办的重庆蜀眉丝厂,采用日本进口的蒸汽机生产。其后几年,重庆又先后开办了诚成丝厂、旭东丝厂、敝川丝厂,基本上都采用日本丝车和机械动力缥丝。1912年四川有丝织绸工场18家,分布于三台、南充、重庆、广安、乐山、成都等地,除少数用机器动力丝外,其余仍用木机丝。
( F/ J3 U) V2 V+ _2 X3 }  e
8 [7 ^3 I7 p' c. T1914年陈宛溪与汪尧赓合股2万两在三台创办嘉祥丝厂,并在上海购买了大部分新机器。初时有铁机120部,工人200多名。1917年该厂迁至嘉定,更名华新丝厂,全盛时有铁机360台,工人近千名,年产丝约270公担。这一时期,在丝技术方面改进较多的是南充。1916年后,南充开办制茧试验场,推广紫花茧,后又改为白茧,成为南充缫丝业的上等原料。1917年盛克勤与王先行由日本学成归国,先后集资开办了六合丝厂和源昌丝厂,在技术、工具方面都有改进,瓷眼较前更细,脱胶方法也更进步,质量大有提高,产品畅销于国际市场,获利甚丰;以后又开始引进先进设备,进行技术改造。1922年上海丝栈火烧,次年又值日本震灾,川丝得此时机,畅销美国。丝厂出口厂丝常占全额的80%. 1929年四川有丝厂18家,丝车4432台,出口生丝1. 75万余公担。
* u5 L$ X$ k8 ~9 x+ n& ?& l; \) u8 d0 r
丝织业中的“蜀锦”夙有盛名,主要集中于成都、嘉定、南充等地。19世纪全省各类丝织品最高年产量约60万匹,其中成都占70%。1912年后,用拉梭代替投梭,工效提高。1916年四川省长戴勘在成都开办锦星公司,从日本购进50台提花机,请日本人负责龙头提花技术和图案设计,招收男工70多人织造提花锦缎,1931年因战争影响而停办。1925年经张澜提倡,南充地方政府开办嘉陵绸厂,向上海购提花机(铁龙头)、自卷机,从杭州聘请技师,单机日产由10尺
  }: o$ [) U. k提高到20余尺。随后又有张星北厂、尹裕泰厂、罗燕厂、荣禄厂、汇通绸厂、五福绸厂出现。此外,成都蜀光丝织厂,乐山张世兴绸厂、富新绸厂等均使用铁机织绸。20世纪20年代是四川丝织业的黄金时代,全省最高年产量达70万匹左右。
. d) u9 ?& M# U. t: \7 ?6 d5 A- l  ]
四川毛纺织业具有悠久的历史。四川西部羊毛原料丰富,但直到19世纪末手工毛纺织业仍用纺锤、腰机等原始生产工具。清末,地处川藏交通枢纽的巴塘县最早传入斜机毛织技术,数十台木织机从事织毯生产。1912年陕西省人左某、刘某在成都开设毛织作坊,用手丢梭织机(斜机)织造窄幅毛绒布。1918年熊克武与刘成勋在成都开办陆军被服厂,使用木机织造军毯。1926年四川及西康的松、理、惫、茂、汉屯政督办公署在茂县设民生工厂,生产栽绒、毛絮、毛袜等产品。
2 \5 _5 V  \, W# z2 s$ @: R
" q$ C$ a) F" L( w1 Z# u四川手工麻纺织业有三千多年历史,原料主要为芝麻、大麻,少量黄麻。竺麻纺织品主要为夏布,其织造技术于17世纪传入,产于隆昌、荣昌、江津一带。生产方式全系家庭手工业,有机房、漂房、印花房等,分工合作。20世纪初,每年各类麻产量约20万担,麻布产量不下200万匹,盛时出口达60。万关两。产品以粗类居多,唯“荣昌可精制麻布”。产品除销本省外,省外以天津、北京、汉口、上海、广州、台湾等地最多,国外以朝鲜为大宗,南洋一带次之。夏布织造工具主要有矮机和高机两种,直至抗战爆发前也不见改良。1936年四川出口原麻万余关担,夏布约. z/ N1 w4 B" _% i, u7 h
0.14万关担。
$ ~& k4 V. X* g5 h) i$ z' B
: Z' O3 I( m- _% h1 |针织业始于20世纪初。1905年泸州福音堂英国传教士带入英国造“英山孟成”手摇织袜机,产袜自用。1909年成都、重庆有人购置手摇袜机,聘请日本技师传授技术,四川袜业开始起步。1912年后,成都、泸州、重庆、大竹等地共有官办织袜手工工场10余家。此外,内江、南充、三台也出现了一批织袜专业户,形成了近代织袜手工业。30年代初,重庆与成都共有织袜工场、作坊470余家,1. 1万人,手摇袜机2900余台。长江沿岸的万县、州、涪陵、宜宾和川西北的遂宁、三台、达县、绵阳等地织袜生产也有很大发展。此为四川织袜手工业的极盛时期。$ N3 l" A5 I0 v  Y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8-6 22:59:29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动力机器纺织的初起阶段(1930-1937年)- }9 V6 w: K2 e2 j
棉织、缫丝、印染、针织等行业开始出现动力机器 生 产 。
6 U- B9 v& T" F0 ?( G* `% C, ^% J* I! n5 m) i; b
早在1893年就有人提议在重庆创立大型纺织厂,未成 。1930年实业家卢作孚建立北错三峡染织厂,开创了四川动力机器织布业的历史。初时有资本21万元,设三星铁轮棉织机30台、电力织机6台,次年又购进日本织机15台、电力织机4台,并将厂址迁往北错文星湾,生产白布、色布、袜子、毛巾毯、中山呢、印花绒布等产品。1935年月产布最高达0. 2万匹。1936年该厂并入民生实业公司。( t- f" {- T2 O5 b% {% J

0 Y9 t" E. ]! q9 R3 ]- R2 z缫丝业最早引进电 动 设 备 的是南充同德丝厂。20世纪30年代初,重庆德和恒与南充顺和丝厂向同德丝厂投资,与日商签订合同,由日商派技师来安装锅炉、电动机等设备,同时还从日本购进双层缫丝瓷锅、煮茧机、烤丝钢管和一些缫丝工具,改建成功。次年南充德和丝厂也进行电动缫丝设备改造,生产出的复摇丝畅销国际市场。1929年以后,受世界经济危机冲击,四川缫丝业遭受重创。1933年官方联合金融界、丝业界人士组成川丝整理委员会,由11家丝厂在
& |* ]0 H* |) q+ {1 S9 U5 W/ j重庆成立大华生丝公司,联营统一缫制运销,控制全川蚕丝业。其中重庆5家,南充3家,嘉定、江津、三台各1家,共有资本165万元,丝车4036台。此为四川纺织工业第一家集团企业。1936年重组为官商合办的四川生丝贸易公司,由政府指定其独家收购桑蚕茧,并统一A制厂丝。次年改组为四川丝业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全川蚕丝业的农、工、商及蚕种、蚕茧、丝绸各行业的垄断组织。抗战前夕,四川新式机器缫丝厂发展到20家,丝车6258台。其中重庆有10家,丝车3176台、占50. 75 %。
3 A2 D, P8 l' ?) p* R
4 a3 ?1 b$ k; v& w1937年前,四川的织绸业有丝绸厂10多家,均使用铁机织造,产品有锦缎、绸缎、绸约、花素缎、葛、纱罗、绩绸、湖绉绸等,年产各类绸缎数万匹。
+ b& }1 ^4 V6 f  n& U
0 {3 r  g6 t' }2 a印染业全部集中于重庆。20世纪30年代初,重庆两家动力机器染厂— 东兴染厂和渝德机器染厂首先采用德国进口的漂白粉及不褪色染料染灰、蓝阴丹士林布及各种花布,年产量约500万码。1934年北错三峡染织厂添置煮练釜、染卷机、发电机和蒸汽锅炉等设备,首家使用电动漂染设备和蒸汽漂染布。至1937年,重庆机器染织厂发展到8家,大都仿照德国染法,技术大有进步。
6 E& X5 P/ _7 R
- q# j2 M; A: Q! U; g( s, X针织业主要集中在重庆。1929年重庆大同袜厂引进美国B字电动袜机 18台,建成四川最早的一条动力机器织袜生产线。该机由传动、成圈、程序控制、执行机构等组成,除罗口要用手工将其套在袜机上外,其余编织均按程序在机上自动完成。继后,在重庆江北、南岸和市中区又先后开办了几十家棉袜厂。1936年上海景纶织造厂迁入重庆,改名景纶渝织厂,有资本15万元(法币),工人11名,电动袜机24台,并从上海购进针织坯布,生产汗衫、棉毛衫、卫生衫,成为四川最早生产针织内衣的工厂。这一时期,四川针织工业已由织袜扩展到内衣织造。
' L" {8 ^$ A; n8 F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8-6 23:12: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动力机器纺织工业迅速发展阶段(1938-1945年)3 r8 @7 L' C2 O1 S4 _$ \
棉纺织业、毛纺织业、麻纺织业及纺织机械业都是从无到有,其中棉纺织业发展最为迅速。缫丝业、织绸业、印染业、针织业也有发展。
; B1 {+ `7 I) j; ?! E从1938年1月起,外省棉纺织厂陆续迁往重庆 。汉口申新四厂迁出1万枚纱锭至重庆南岸猫背沱,1939年1月12日开出0. 35万枚,初定名为庆新纺织厂,开工后因后方棉纱紧俏,遂获大利。1942年扩建第二工场,1万枚纱锭、60台布机全部开出,并恢复申新第四纺织公司重庆分厂厂名。同年曾两度遭轰炸,纱机、厂房严重受损,不久复工。
' y- p! \4 @' G6 \; G( H1 ?# m与此同时,河南郑州豫丰和记纱厂迁渝,1939年 1月30日在土湾临时工棚内开工生产,年底开出1万枚纱锭。后曾多次遭轰炸,损失0. 5万枚。1941年底新厂房建成,定名为重庆豫丰纱厂,开足3. 5万枚;布机因损失太重未能安装。迁渝纱厂中以该厂规模最大。豫丰纱厂遭轰炸后,为保存实力,又在合川建支厂,1941年投产,有1. 5万枚纱锭,年产纱1万件。汉口裕华纱厂迁至重庆南岸窍角沱,有4. 2万枚纱锭、504台布机,1939年6月开工,年底开出1. 1万9 Q* q; @$ M: j" D
枚。1942年该厂拥有4. 65万枚纱锭,实开2. 3万枚。
! [6 E) x* N; u+ `  S3 M" c: T# N% \# _/ e1 h( x
此外,先后迁渝的还有政府接办的日商泰安纱厂2万枚纱锭、280台布机,先在沙坪坝土湾建军纺一厂,后在南岸弹子石建军纺二厂,1941年5月投产。1939年春,湖北沙市纱厂西迁,1941年在重庆李家沱建厂,1942年开出万余枚纱锭。震寰纱厂1939年迁渝的0. 9万枚纱锭因无力复工,其中0.5万枚租给裕华纱厂,0. 4万枚售给大明染织厂。最后迁川的为湖南第三纺织厂,1945年开出0.12万枚纱锭,定名为湖南省第三纺织厂长寿分厂,次年更名为裕湘纱厂。
& T% _. T- w# R/ H& {5 s; W4 l) x" d; F
迁渝的棉织厂有上海大中国棉织厂、汉口亚东祥记织造厂、上海冠成织造厂等。常州大成纺织公司武昌四厂、汉口隆昌染厂迁渝的布机230台、染色设备1套与民生公司的北磅三峡染织厂合营,更名为大明染织公司。# [  |6 d5 R# C6 R6 ^2 H; y, c; X% d# W
# X: v& ?7 K3 J! x- E$ _! z6 t
此外,1939年汉口大华公司迁 入 纱 锭 2万枚、布机400台,在广元设立广元分厂。到1942年共开出纱锭1. 1万枚,年产棉纱0.5万余件。
) I: V- p0 s- Q$ u4 O; A
; e: E5 [3 v8 d- O# s" G抗战时期,重庆、成都、长寿、万县等地新建 了 一批 小 型棉纺织厂,有近2万枚纱锭、300多台布机。其中较大的中国纺织企业公司有0. 4万枚纱锭,成都申新纱厂有0. 5万枚纱锭、100台布机,裕华纱厂有0. 3万枚纱锭、200台布机。4 b& P) w2 S% O' X2 d3 E

$ C' `( z, z5 E5 e. ?0 \至1944年底,四川共有棉纺织厂26家,约2 1 万 枚 纱锭、近千台布机。重庆有棉纺织厂19家,工人1. 3万多名,约17万枚纱锭,占全省纱锭总数的80%。其中开工近12万枚,最高年份产纱约6万件;布机500余台,年产棉布19万匹。
3 j7 f' S2 G- t. Z5 b5 x) P. N2 `4 C, }0 U& _. S' I/ h6 v: S, i$ N1 |( K
抗战时期,四川虽有21万枚纱锭、近千台动 力织 机 , 但后方仍感衣被不足。1938~1943年,农产促进委员会和农本局大力支持发展推广改良手工纺机,以补不足,于是有七七棉纺机等应运而生。七七棉纺机为铁木结构的多锭手工纺机,从清花到打包配套成“一条龙”生产线。
' B* }3 a5 c8 J; I& ?! N' \) ]3 h3 P' |) R+ d1 c/ p2 g: o
据1940年统计,四川省80余个县共有七七棉纺机3. 6万余台(每台每天10小时可产纱20两,每纺1斤纱可获利1. 5元),总生产能力相当于6万枚纱锭。此外,在四川省推广的改良手工纺机还有戴文伯及徐治之的文治式纺纱机、西安的李式纺纱机,以及勤业、三一全珍纺纱机等。/ Q/ V0 ^0 U$ r* o4 y
' R$ W+ B9 D! d+ C
19 42 年 经济部农本局还在重庆张家花园创办了示范纱厂,采用葛鸣松改进的建勋式七七动力纺纱机,全班生产,曾受重庆各方重视。该机由清花机、弹棉机各1台,双面双节动力纺纱机20台(共272。个纺筒)、加捻机5台及搓装棉卷工具1台组成,原理与七七棉纺机相同,但纺筒直径较大。其后在李家沱续建重庆纱厂,另有5套运往陕甘及贵州等地。1943年示范纱厂因主持人穆藕初病故而停顿。! k/ U9 h( k$ _

8 b2 H6 l9 Y$ {0 F7 r% }抗战后期,由于后方布匹需用量激增,到 1943年仅重庆小型棉织厂就发展到 720家,铁织机5899台,全年产布480万匹,产量比1942年有大幅度提高。1944年因原料缺乏,年产量降为240万匹。% P: ~) |4 {3 H6 `& h4 T* e

) h; j' `* ^9 o, z# N$ X1937年上 海 美 亚 织绸公司内迁部分绸机在重庆相国寺建厂,安装绸机60台。次年在乐山五通桥再设织绸厂,先后安装迁川织绸机80台,并将重庆相国寺厂改为美亚绸厂分厂。1942年相国寺分厂迁至五通桥绸厂,当时共有织绸机120台,练绸部分迁乐山牛耳桥。
4 [- r( S* |  [1 `8 }; z. H+ k7 Y8 u* L: r5 [( ~, C/ X1 q& @
194。年四川丝业公司重庆磁器口丝厂撤去原华康丝厂直车340台,改装日本式立缫车150台(3000绪),成为四川最早使用立缥车的工厂。1942年又有华源织绸公司在重庆磁器口成立,为四川丝业股份有限公司子公司,设华源织绸厂,当时有织机12台。
1 d$ J# `% _3 }9 ]6 E8 Y8 G' x/ C# g& B
除机器丝外,四川尚有大量改良小车丝厂,采用新法制生丝,以三 五 台 或 十余台或二十余台丝车为一连,以手摇代动力,其丝方法与铁机丝厂同。1944年全省有此种改良木机丝车约1. 7万余台。此外,尚有大量土造大车丝厂,亦称土丝坊,以脚踏为动力,适应战时需要。估计最盛时全川共有土造大丝车3万多台。  f; H2 t( S7 K+ a) C

, i$ Z* M& t% k  a抗战时期,四川生丝平均年产量为2 万公担 ,占全国总产量4. 5万余公担的46%。抗战后期,由于政府实行统制,川丝未获得应有发展,厂丝年产量下降为0. 25万公担左右,只及全省生丝总产量的15%。由于战区绸布骤减,后方市场急需,因此丝织业得以发展。最盛时,仅乐山、成都、南充三地就有织户2500家,织机近800。台,多数为木机,铁龙头机仅数百台。1943年产各类绸、给、绩、缎等约40万匹,消耗生丝约1万担。产品除销本省外,还销往汉口、九江、南昌、沙市,以及上海和北平等地。乐山有家保险伞厂(系丝织厂),该厂生产的伞绸质极好,超过美国,当时用于制作降落伞供军用。9 O; p1 H( A5 W3 ]' C5 ~
8 k" }1 Y9 |1 }) N8 q
1938年汉口隆昌染厂迁渝后与北 暗 三 峡 染织厂合并,定名大明染织厂。这是四川印染工业中第一家具有比较完整技术装备的动力机器染厂,有卷染机16台,年产硫化蓝、海昌蓝、阴丹士林、元青布3万余匹。1945年更名为大明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染织厂。+ M) a- l) `: ~* ^

& z3 j2 b; [2 f2 ~1 E8 o7 t! }' Z抗战时期,染厂除原有的渝德、东兴两厂外,新设的有重庆染织厂、民康 染 织 公 司。1940年重庆染织厂在沙坪坝建成投产,有卷染机16台及整理配套设备若干,日产色布2万匹,隶属经济部工矿调整处及军政部军需署。其后一度改为染料厂。1943年民康染织公司在重庆成立,厂房建在成都新南门外,有卷染机6台及其它附属设备若干,主要染棉、丝、麻、毛等织品。此外,重庆、遂宁等地还建立了一些小型染厂。战时,新式的染灶非常普遍,多数染极深的蓝色,俗称毛蓝。
+ @- [! B( T& d* h% v  K* H8 o
/ s4 ?4 @! x! h9 f1 93 8年 军 政部经理署第三被服厂武昌制呢分厂内迁重庆,并入重庆军政部制呢厂。自此四川始有机器毛纺织工业,运转粗纺锭960枚,精纺锭1080枚,绒线锭180枚,织机40台,主要生产毛呢、军毯,供军队使用。1939年12月,宋子良、翁文颧、刘鸿生等集资,官商合办重庆中国毛纺织厂,由刘抽调上海章华毛纺织厂粗纺走锭1960枚,精纺环锭2000枚,织呢机120台及全套染整设备在巴县李家沱建厂,1942年部分开工。次年更名为中国毛纺织厂特种股份/ G. r. }& T$ o
有限公司,资本增至1200万元。1944年产哗叽及各种毛呢30万余米,这是当时四川规模最大、装备最先进、产量最高的机器毛纺织厂。抗战时期,因后方军需民用,造成毛织品严重短缺,民族资本家相继投资,创办了川康毛纺织厂、民治毛纺厂、福民毛纺织厂、西北毛纺厂。1945年四川共有机器毛纺织厂6家,毛纺锭近0. 8万枚、开出约0. 5万枚,织呢机近200台,每月生产各种毛呢4万米。9 |/ y7 u, ~4 i0 `
( r( _7 X( @' j6 s) H% R  x6 Y& F
麻纺织工业始 于 抗 战 中期。1939年熊子麟、鄂云鹤夫妇以迁川工厂委员会名义向中国银行贷款,在重庆南岸猫背沱创立西南化工制造厂。次年投产,除生产肥皂、甘油、硬脂酸外,还利用“先酸后碱,二煮一漂或二漂”的芝麻脱胶工艺生产精干麻,并用梳毛机、绢纺机、棉织机等设备制成丝绵胎、云丝衣、云丝毯、雪里春、云丝巾、云丝哗叽、云丝帆布以及毛巾、衣料等苎麻产品。
# \9 k' K* a/ Y# M" P" @' w0 Y) e( y7 r9 D! C/ v5 v9 G
与此同时,为缓和战时棉布供应不足,纷纷以苎麻脱胶掺合原棉用印度纺机纺制棉麻混纺纱。1939年官商合办西南麻纺织厂股份有限公司,其中第一厂设在大明染织厂内,有改良夏布织机20台,次年投产,陆续生产麻与棉、绢丝等交织品。当时从事此业者达9家之多,而专以麻机纺麻者仅万县麻纺厂1家。该厂系抗战初由湖北武昌官麻局迁入部分设备而设置,有粗纺锭210枚、精纺锭388枚、织机31台,日产麻袋400条。
- S- ?7 ^% e2 Z" w% ~  c2 |2 }: T2 C2 n" j1 Z0 o: A4 x
抗战后期,纺织界都以原料不继为虑。为利用川 、湘 、 赣 等省极为丰富的苎麻原料,在重庆麻试验室试验解决了脱胶、纺织等问题后,申新重庆总经理荣尔仁得到申新重庆四厂协助,在重庆南岸创设麻纺织实验工厂,从事生产性的试验,并有少量试验品供应市场。次年,为战时生产局特制了一批麻织品。1941年荣尔仁又拟组织申新麻纺织染有限公司,未成。
% X5 F5 Y  B$ O8 h* b/ N" ^4 A
针织工业主要集中于重庆。1937年上海永润袜厂业主携带电动袜机6台至重庆建厂生产。抗战中期,针织工业发展迅速。1942年6月重庆针织业公会成立,有会员厂36家,后来发展到144家,共有电动袜机约50台、手摇袜机800余台、汗衫机20台,员工800余人,月产棉袜4. 5万打,汗衫、背心0. 3万打,以及丝织男女袜和长统丝舞袜若干。其中拥有50台以上袜机的10家。此外,三台有15户80余人,成都有152户304人,主要为手工针织户。此时为四川针织工业的兴盛时期。抗战时期,重庆袜业有了K字电动袜机,因有扎口装置,能在机上全自动编出中统或长统袜坯,与B字同属第一代电动袜机。当时,每个工人操作B字机2台或K字机6台,每台日产袜约14。双,生产效率高出手工织袜近20倍。抗战后期,因纱源困难,政府发布“应尽先织制军用白布,民用针织品只能利用土纱”的命令,重庆转产织布60余家,余下100余家开工率不到20%. 1945年产袜 75. 78万双,仅为1942年产量的11.7%。% q' u) g: Q5 W, A
: H" o0 \: W5 j: e/ c! f4 q
纺织机械及器材工业是抗战时期新兴的行业,主要集中于重庆一带。全能厂仅为巴县余家背的豫丰机器厂1家,1941年创办,次年投产。初时有工作母机10余台,10余人。1944年底发展到工作母机200余台,760余人,生产毛纺走锭机、丝织机等单台设备和棉纺成套设备,每月产纺纱机400^600锭。另有中国汽车公司机械厂仿制司马来细纱机,顺昌机器厂仿制立达式细纱机。还有10家修理和生产配件的厂,仿制立式开棉机、威罗机、摇纱机和印度格昔司纺纱
' c) x$ L/ E5 `0 X0 D# ^) T机。. ^, b, t5 z4 U: j, d3 G
' ]& B/ ~* X/ x8 ~& B
纺织器材的生产始于 1942年周贵洪开设的车木店,以脚踏木车生产木锭、棕刷等。1944年增添设备,生产粗、细纱管,改名同鑫纱管厂。1946年更名为三鑫纱管厂。到1949年末已初具规模,年产纱管29万余只,销省内各地。
. b4 Z# q+ x2 T# v& n- _  m7 }1 V. b/ |  Z9 ?
因抗战时期对技术人才的需要,1939年 在 乐 山创办国立中央技艺专科学校。初为2年制,1940年改为3年制。主要学科有化工(皮革)、农产制造、造纸、纺织染、蚕丝五科。到1952年,纺织染、蚕丝两科各毕业10班,分别为224人和201人。194。年在成都将迁川的铭贤学校改建为铭贤农工专科学校纺织工程科(3年制),1943年扩大专科为学院并改名为私立铭贤学院(4年制),纺织工程科改为纺织工程系,主要科目有棉、毛纺织等。至1948年共毕业专科生3班、本科生2班。1950年迁回山西太原旧址。此外,在成都东门外狮子山尚有一所四川省染织学校创办,属中专。抗战期间,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校和江苏制丝专科学校也内迁乐山,抗战胜利后迁回。0 G- ?; G  P5 n3 K
/ H7 j4 B$ ]# V/ f  K6 ]# [( r
, I7 z/ o+ |6 ]: \% O5 R) T- o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8-6 23:15:58 | 显示全部楼层
(四)抗日战争胜利后的继续发展阶段(1945-1949年)
% a. t; x+ k) k
1 S" t0 N3 Y. v3 U, N3 c! ~抗战胜利后,内迁纺织工厂大都仍留四川,并得到持续发展 。
- h3 m3 `9 L6 S, q: z3 j9 ^' a5 i0 z" O9 i: q6 o
此阶段,因花纱布管制解除,各厂自由经营,棉纺织工业得到一定发展。重庆裕华厂于1946年添置英制纺纱机,次年与大华(西安)、大兴(石家庄)纺织公司组成联合总管理处,形成集团,生产大为提高。1949年拥有6. 5万多枚纱锭,500多台布机,产量比1939年建厂时增加6. 6倍。重庆豫丰纱厂于1947年成立豫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将重庆分厂改为重庆纱厂,合川支厂改为合川纱厂,两厂共有6万多枚纱锭。申新四厂分厂于1948年中标得到军政部纺织厂,成立渝新纺织公司,设备与战时相仿,有1万余枚纱锭,40台布机。此外,尚有几家新厂成立;抗战后期停业的小厂也纷纷开工。到1949年,四川共有较大规模的棉纺织厂(1000锭以上)21家(其中重庆13家,长寿、成都各3家,合川、广元各1家),21. 8万枚纱锭,978台布机。其中重庆即占17万余枚纱锭,约为全省总数的8000;年产纱7. 7万余件,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布机也主要集中于重庆,年产机制棉布20多万匹。8 |" ~" E2 L( s& Y
% D" P5 w) Y! A) m& |
抗战时期,四川丝业公司有 7家丝厂(一 厂 、 三 厂在重庆,二厂、四厂在南充,五厂在三台,六厂在乐山,七厂在间中),1943年丝车安装数共为2922台,至1949年发展到304。台,其中立缫车390台、座车2650台,另有日式复摇机1826台。抗战胜利后,因江南丝业复兴,加之原料缺乏,丝车时开时停,厂丝平均年产量仅0.15万公担,比抗战时减少40%0。土丝年产量则为厂丝的4. 5倍。
. l) p6 c6 Z. w. Z: a! v2 X6 i此阶段的织绸工业仍主要分布于南充、乐山、重庆、成都等地。因国外丝织品涌入,加之江南丝织工业复苏,四川丝织工业衰落。重庆华源织造厂曾向英国订购18台织机,当陆续运到重庆时,美国丝织品大量充斥市场,华源无力与之竞争,最终只运转12台织机。此外,成都机户大都停产,幸存下来的大部分改产国华缎。乐山绸缎则大量积压,年产量降至5万多匹,仅及最盛时的1/3。南充丝织品产量也下降,机户大部分停产。1949年四川尚有织绸机约。.3万台,年产丝织品27. 7万匹。
1 t0 {4 X/ j& c! _) \) J$ _1949年四川第一 家 机 器 绢纺厂— 四川绢纺厂在重庆磁器口部分建成。该厂创立于1948年,由中国、交通、农民、四川等银行以及四川丝业公司合资组成,主要设备有粗纺机和精纺机及梳棉机各5台,均系向英国购买。1950年部分开工,有职工61人,每月生产丝绵500公斤,丝被胎330床。
! G4 m2 ~3 n# q1 w1 e5 q8 V6 H& s: q! m$ Q( U+ M1 F7 `
抗战胜利后 ,大部分印染厂仍能维持生产。大明纺织染厂染部设备较抗战前有所增加,卷染机增至30台,另有其它染整设备9台。军政部重庆染整厂,1947年由军需署交联勤总部接办,更名为重庆被服总厂杨公桥工场,保留染整部,有卷染机16台,染线机5台,轧光机及拉幅机各1台,每月染布2万余匹。另外,重庆除协丰染厂扩建外,尚有永昌防雨染布厂、大隆染厂、五星染厂等几家小染厂创办,但设备都较简陋。与此同时,成都的染整技术较抗战前有一定进
0 g0 a; D7 M  j+ X& H步。0 x2 ^4 l& |9 b$ {" q' J" y$ p
+ E; K+ u* Q8 X
抗战胜利后,毛纺织工业因美国呢绒进口倾销,市场一度呆滞。促织网稍后物价回升,呢绒又成为市面上争购对象,各厂生产渐有起色。1946年重庆中国毛纺织公司销售各种呢绒近28万米,1947年增至43万米;随后添置绒线机600锭及各种毛织设备18台,制毛条机1套。1948年销量增至呢绒52万米,绒线1. 3万磅,创历史最高水平。次年因政局不稳,产量有所下降。1949年四川尚存中国毛纺织厂、军政部制呢厂、民治纺织染厂和川康毛纺织厂等4家毛纺织厂,职工总计。.2万人,主要设备有粗纺走锭4480枚、粗纺环锭1920枚、精纺环锭1600枚、精纺帽锭1080枚、绒线锭600枚和织机162台。因考虑产品质量和销路,各厂采用25%进口毛、75%西北毛生产,但原料进口时遇困难,所有设备时开时停。
. s$ I1 J; p4 |" q+ N7 ]. |, \+ v3 B3 C/ F6 D7 J  S7 V
麻纺织工业因印度纺纱机产量太低,大部分麻纺厂 均 告停 产 。曾在大后方起过一定作用的西南化工厂也放弃芝麻生产,陆续将纺织设备拆卖,将购进的芒麻原料运至香港出售。至1949年四川仅剩西南麻织厂及万县麻织厂两家。1950年均易厂名,改织其它。
. W, t: S) }1 @% h* E. Q. Z4 R" T  F: d! K4 G
抗战胜利后,针织工业有一定发展。与抗战前相比,重庆由110户增 至 30 0 多户,成都由245户增至445户,三台由5户增至45户。三地的从业人员则由0. 2万余人增至0. 5万余人。
; j( U9 ?1 B, @8 x8 {# \& M: W
. z9 {% u  ~3 \! I, C/ B此外,万县、遂宁、达县、南充、宜宾等地针织业也较前有所发展。1947年后,因外货倾销,加之棉纺厂囤积棉纱进行商业投机,平价纱供应困难,造成大批织袜户倒闭、停业。到1949年,据重庆、成都、万县等10个重点产袜市县统计,10人以上的工场仅剩19家336人,个体户514家1603人。重庆产袜240万双,为设备能力的25%;成都产袜33. 6万双,为设备能力的9%。
( l# ~7 G* J# l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8-6 23:19: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发展特点
! U! f; l" M( b8 N: q. U% C+ B(一)改良的手 工 纺 织 业起重要的作用

4 [! H: r* Q  n) @# W重庆开埠后,洋纱大量涌入四川,促使 手 纺业 解 体并转向手织业。手织业的兴盛和手工工场的繁荣以及原始资本的积累,为生产工具的变革和先进设备及技术的引进创造了条件,使得手工纺织业向动力机械化逐步过渡。20世纪初,织布业由丢梭木机改进为拉梭木机,随后又采用铁轮织机。缫丝业则经历了从土造大丝车改为直缫小丝车,到脚踏再,再到蒸汽动力立I车的过程,基本与全国丝业发达地区同步。近代四川纺织工业的变革,是外国势力入侵、商品经" m! _# ?- k2 d9 H8 l3 n
济发展以及交通阻碍消除的结果,与四川近代化过程的推进和自身的经济地理条件相适应。
% n  n  u4 U* j# M7 `% j
( H& c1 |# r* P6 S( u  ?: T6 x$ G(二)动力机器纺织工业发展相对缓慢
+ H3 ^* j* D' Y9 s' h" p
以长江沿岸为例,从开埠到动力纺织工 业 的 出 现,上海不到20年,汉口用了30年,而重庆则花了约40年。直至1937年抗战前夕,棉纺业尚未出现动力纺织机器。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 r( F6 y# J' v8 i3 y
1 ]6 }+ Z6 H! `, v+ B在交通方面,川江航线直至20世纪30年代初才全线开通。陆路建设虽始于20世纪20年代,但至30年代公路也仅部分通车,铁路仅有两小段通往矿区的专线车。工业用电则始于20世纪20年代。技术协作条件也不象上海、汉口那样发达。动力棉纺业产生较晚则主要由于本省棉花质量较差,不利于与外省竞争。直到抗战时内迁工厂大量移植和后方纺织品紧缺,才促成了四川动力纺织工业的飞速发展。
& ?# _! h! P' f$ }5 k5 Y) ~
4 U+ n$ g; y- P2 h" C(三)纺织工业大部分集中于重庆& K+ a; w. o- P  B
自20世纪以来,重庆在织布、缫丝 、 织绸 、 针织、染布、棉纺、毛纺、麻纺、绢纺、机械制造、纺织器材行业等均开创四川近代纺织工业之先河,使四川逐步形成了以重庆为中心的近代纺织工业基地。抗战前,据中国经济研究所对全省18家主要棉织工厂的调查,重庆布产量占全省总产量的6700。抗战爆发后,重庆动力纺纱与织布产量均占全省总产量的80%以上,新式缫丝机台数也占到全省总数的5100。棉、印染、丝、毛、麻、绢、机械制造及器材等行业也都绝大部分或全部集中于重庆。这种局面的形成是由重庆在四川所处的地理优势和“陪都”的政治地位,以及在历史上形成的较高经济、文化水平所决定的。: {0 |& `3 A' v) d, U
; d' h: ?( S3 z4 M% P! j! M5 a
(四)抗日战争胜利后纺织工业仍稳步发展
' g" l4 u9 q. y1 j) ?% o这是四川与全国其它主要纺织工业基地发展 不 同 的 显著特点。抗战胜利后,全国纺织工业进入了一段恢复时期;1946年以后,由于内战,交通遭受破坏,原料供应困难,市场受到外资冲击以及资金外流等,致使纺织工业与其它工业一样遭到严重影响而减产。这一时期,由于迁川工厂仍留四川,加之后方市场殷需,外资影响较弱,所以四川纺织工业除麻纺织业外,其它行业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尤其是棉纺业,仅重庆年产纱即达7. 7万件,超过历史最高水平。毛纺
! Y) w% J) X' T: S% y) }$ X# v织业的毛呢产量,仅重庆中国毛纺织厂的年产量就超过战时各毛纺织厂产量的总和。抗战胜利后,尽管受电力缺乏和原料供应困难等影响,机器时开时停,产量时增时减,但棉、印染、丝、毛、针织等行业设备总数都较战前略有增加。这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四川纺织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0 h0 y2 n, g5 v1 @9 o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手机版|充值|促织网 ( 京ICP备14010041号 )

GMT+8, 2024-5-3 05:49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