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明的轮回:中国服饰文化的历程,诸葛恺、许星、李超德、皇甫菊含、李立新、张露,PDF。电子目录,32M。
9 s3 o4 S% G% N! |5 m. e6 q. n目录
6 U8 y6 u6 G$ Z8 {第一章 衣冠祭 33: x5 e2 Y+ E* C
一、从“哑铃图式”看“衣冠王国” 34
1 y; `( w1 ~6 t& s. F 二、衣冠文化的物质层面 40, E( l5 Z& H7 J2 J* a+ {. ~; r, V3 b
三、衣冠文化的精神层面 50- S* C4 Q: K: o" w+ S. w4 |/ i9 m* ?
(一)起源于圣人的神话 50: E/ S3 L( q) s- n5 X6 b
(二)观念至上的形制 54
! u }$ w |( [ (三)“反古复始”的继承观 55
7 o( G- P( C4 p 四、异邦文化的东传和衣冠王国的衰落 57& T/ X E; f) A; n, D1 R
(一)从等级制转向民主制的同一性 585 k" n5 J* {( v, [% d M! G$ S
(二)从约束妇女到解放妇女的相似性 62
) d. E* _5 U* `+ h (三)自主创新与以洋为新的差异性 68
: {- q8 O" I" q- i3 F, ~第二章 多元品格——先秦服饰观 75
W3 Y" l' K1 b 一、朴素的上古服饰观 76- z6 j. E0 E _/ c
(一)实用原则——其衣致暖而无文 767 R* X' W* J, h
(二)取象比类——形乃谓之器 80) ~* s1 X1 b) L8 s
二、天人相通的原始宗教服饰观 85
8 `# _" ]4 L; \) M (一)巫觋衣冠——沟通天地的象征 85
: M' H7 @" {& T6 A: { (二)从皇到冕——敬天思想的确立 90' ]: I: g3 X1 U( U8 ?% z
三、春秋战国多元化的服饰观 96: B' _ u0 M) w% U) m
(一)乱世衣冠——多样化与等级制并存 978 y% j; x7 K3 A; g: m1 E ]
(二)衣冠言志——无声的宣言 107: s( g$ Z8 y1 h2 t. g1 j
(三)衣冠寓道——有形的哲学 113
. C W3 ^7 z0 F5 K第三章 礼的殿堂——古代服饰的主流思想 121- `, a2 s- w6 @9 ^4 L, f
一、儒家及其持久的影响力 1224 A; ^5 B& T+ J% z6 m. {8 X' X% a* D
(一)儒的中兴——从术士到素王 122
. S" a# G9 Y4 T! S5 B% [$ o2 l (二)兼收并蓄——在创新中长存 124- n& p3 ?! j8 _( U* C
二、服饰被视为“治天下”之道 125' {3 J. a, z; `+ K, \ |
(一)尊卑之分——贵贱分明的“金字塔” 126
/ H; g+ B% {% S) b" E (二)夏夷之辨——“别同异”的“长城” 133
( c+ ]. h4 ~* Z J% Z 三、服饰被视为“顺天道”之术 135* y) l2 ~9 |1 n6 v5 x% {
(一)“王者配天”——君权神授的象征 137
. l2 {* h6 P: a& S$ u" u% }$ [ (二)符应——天降预兆 141
' ~& ?7 E- q( O6 V) o' N 四、服饰被视为“正人心”之法 144# z8 A# t o$ [5 n) M2 Z
(一)君子之德——“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 1454 B2 E# {9 b" S8 c
(二)妇人之德——男权社会的樊笼 149/ v. b6 g# F1 P% C5 ~$ B
(三)忠孝——“德之本” 154
4 |. l1 ^% X0 _' `第四章 生面别开——中国服饰的小传统 1638 q# x- W a" _, W# Q7 n* |1 y
一、大传统与小传统 164
) q2 P$ t7 U" ~ (一)“礼不下庶人”——大、小传统的分水岭 164
6 v% K8 u, l" X3 i. J& _% p (二)上下流通——大、小传统的对立与对应 171
9 \2 q1 o; m' J 二、民俗与禁忌 177/ ~, v% n0 o( G9 X8 n
(一)民俗长存——形象的活化石 179
1 }& e% C( W, {, V9 F; g- L8 Q6 M (二)以俗为礼——别具一格的民间仪式 188* o# u. F9 {1 ^
(三)民俗禁忌——消极的原则 1978 i, Z6 P$ k# `% J
三、宗教思想对传统服饰的浸润 201
% g4 }3 H: c) F) v% \ (一)天道与人道——长生不死的理想 201& X" M+ c: s8 @9 }: O
(二)入世与出世——对来世的追求 206) ?" a# I1 V5 `/ x" i
第五章 长带当风——古代的舞服与戏衣 217
- F8 M4 {7 _1 j, P; z( Y 一、从神衣到舞衣 218' [$ c( t' F( c4 b. B& p: k' I
(一)以舞通神——舞服的象征性 218; M6 G& r8 A, \
(二)以舞娱人——舞服的审美倾向 224
@6 u; ~5 M+ t9 R (三)以舞祈吉——民间舞服的多样性 238 R4 [7 I( M9 L3 I, x4 E" \
二、舞服与乐舞的整合性 2453 e9 o+ N, U" o) _7 F% }# V
(一)假形舞服——化妆舞会的滥觞 2456 L& @ c! P H' |
(二)衣衫主题——为舞服而舞蹈 248
0 z+ g0 S0 o- P (三)营造氛围——心理创造的虚像 253
+ K/ p4 y! P( W, m+ G! b' d 三、从舞服到戏衣 258
; p1 a+ t, q# J: m' N (一)戏舞同源——深厚的文化积淀 258
6 k) ^, q* u! C: O (二)通用格式——程式化戏服 262
/ C8 B B: r4 @ _% U, K3 K (三)五彩斑斓——强烈的视觉效果 266
6 K, o( D6 E! N% |第六章 反经合道——古代服饰的流变观 271
l& k0 v$ q& x2 _5 |& Y 一、以不变应万变 271; ]# Z6 S7 [3 l! ^
(一)源与流——万古不变之“礼” 272) K" \, m; v) i2 B
(二)因与革——经与权之辨 2742 T K- ~( M8 H+ K7 ~0 |
二、顺应潮流而变 277; l+ X2 k; L& T( M* |% X9 w; V) G
(一)因世之变——统治者的决心 2778 z: l1 b' i( V3 f) y
(二)乱世多变——难以遏制的求新欲 2796 q* G/ V) }) D- r7 p m( \
(三)随机而变——悖礼的权宜之计 281: e" @- ]' @+ L+ M1 q5 ]
三、跨文化流通与服饰流变 282' O) C1 t' r; ~' h: |0 a: y) f; f3 {
(一)异化——是非难辨的华夷之争 283" v8 i3 U6 c) t. g
(二)潜流——禁而不止的吸收融合 288
# l: m5 g b% ?' f( V2 K: z. k (三)包容——豁达的大国风度 2912 l5 O, x2 j; c7 F# ], r; p- z* y2 k. d
四、“小气候”的流变 294' C& u$ C, d! k4 d" p" N. |4 U( w
(一)玄远境界——“竹林七贤”放浪形骸 2955 E( Q8 K4 d0 g
(二)金龙蔽日——太平天国分庭抗礼 298
2 h: u$ ]5 E2 j8 V2 ~; g: K第七章 华夷之辨——中西服饰的冲突与融合 305 E `' b2 e6 k# B1 T
一、从“华夷大防”到“师夷长技” 306
8 m" S; X4 j3 I* s# ] (一)文化定势——不可动摇的“天朝之制” 3062 u' q% F8 o" ]9 V
(二)师夷长技——战败后的思索 309) I* `5 C5 W4 ^4 B3 ^: j- M
二、“洋气”熏陶传统服饰 313, i7 V( v: `4 C3 O! ?9 \6 d
(一)民风思变——自下而上的改装风潮 314
, f1 z# o+ R3 L (二)两难心理——儒学纲常的最后防线 3157 B, e2 z# m9 O; E7 W, ?% E
(三)大厦将倾——无可奈何的让步 3198 N8 n- i' ^. A
三、价值观念的更新 323
1 c6 J, |- g4 J; ]; ?# s7 a (一)本质位移——服饰与社会体制的分离 324
8 [1 [5 _6 ^" i: I% | (二)西风劲吹——洋服盛行的心理分析 327
: g5 `) I" n. o& h7 _9 M第八章 春潮涌动——中国服饰的现代化 345
( f# M0 D% G- j* |1 i 一、“中山装时代”的功与过 346; O3 `% z& \3 h
(一)提倡俭朴——新的风尚 346
3 |- @# w2 x2 o) R (二)极左思潮——幼稚的“革命化” 351
( h. m) N" L, {4 J! g (三)痛定思痛——全民大换装 354) ~$ |& Q' e( o. P0 P7 w
二、时装无国界 3579 o! \2 ]. ~& c& @) f! V
(一)人欲复苏——崭新的生活哲学 3582 h% v j, N/ r! B2 s
(二)大众流行——中国的特色 361
4 X: T- Y( g( k. K 三、中国现代服饰的民族化 366
, U, G6 [% c- Y' V" ~ (一)时代错位——中西服饰文化比较的困惑 366
* s: l' B l# C5 Y4 k' X, G0 Y (二)折中主义——中国传统服饰的重构 369
# S3 z0 E' Z/ ?2 y' M* Q, | k: u 四、绿色生态设计观 375& g `4 g3 X; k7 p# J- ~
(一)生态设计——服饰文化的新注解 375) C: {& n# y# _3 e
(二)寻求天然——传统面料的回归 376+ o, V" P) z# Y Q8 z% y! T0 v: u! B
(三)“游戏规则”——融入国际经济潮流的“敲门砖” 377! x+ Y' B" y. [: o" l9 n
参考文献 381$ V$ l+ F$ P1 C* b6 [6 X* _
后记 383: \! z: |% w( }5 W) c
版权页 384
3 h3 ~, f. k- o* f( s8 y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