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服饰美学,叶立诚,PDF。电子目录,96M。0 ?3 Z; c( D/ ~( q3 r K2 n I$ y
内容提要% l/ D( m4 E, g( X, M
《服饰美学》一书所涉及的专业学科理论相当广泛。该书从学理的角度来架构“服装”、“人”与“美学”三者的关系,并进而分别提出五个独立的但又互为关联的单元,内容包括:3 K) C6 \) Y! ~+ b) k7 n' g# J. q
第一篇美学基本理论- T( ?) W: c1 o) P& B
第二篇服饰审美的背景意涵) E( g- |; Q* C |' v
第三篇人体的形态美
. S0 F% p4 J1 k0 }2 Z3 I第四篇服装设计美学; c& h V' y" H. m; Q5 y& F# x0 U
第五篇中国服饰美
C8 P# b* G' K! r. l- o《服饰美学》希望能为有心了解服饰美学专业课题者,提供一个更开扩、更多元、更专业的入门方向,并期望能为服饰美学理论开创一番新机。. P) f$ E: h: n% E/ K0 g$ c
目录
) u; M# [9 t# \" K7 Q( x第一篇 美学基本理论 20
" Q1 Q9 W/ V+ G) t y! s' W 1 美学的意涵 22
- [ W% N% S! g' K; T: b ` 1.1 “美学”一词的渊源 229 F( [! i: K) I
1.2 美学的定义 23
& _) W, O% A& I; [$ O8 x 1.3 美学的研究对象 23. K: B, q, s% w1 \: E
2 中西美学的起源与发展 26) M8 S6 n3 j9 G; `# W; w& l
2.1 西方美学的起源与发展 26
: V0 O; \: h- l2 e% k! _5 G& O" m2 M 2.2 中国美学的起源与发展 327 b& k! Q" T( E4 F$ a* n
3 美学中对“美”的论述 38
8 n$ X; l: o/ `/ C- n 3.1 “美”的意涵 38
6 j& O4 `. p$ E% f4 d 3.2 “美”与“丑”的意涵 415 \! O' ?+ G5 v. J: d
3.3 “真”、“善”、“美”三者的关系 46# c/ o6 g7 x, C; d0 _, Y6 F
4 审美经验的体系 48
0 L* t0 B5 x+ c; m$ A 4.1 审美对象 48
: V; g" O1 k; _ 4.2 审美观念 48+ l3 `; E+ Y/ G+ h" N Y1 W
4.3 审美活动 49& x- D8 D% C6 d. S7 B# `0 M
4.4 审美意识 50# J' T! @- p3 H6 [8 m
4.5 审美感觉 511 T; `. Y G4 ?% T! \
4.6 审美注意 51
% K4 h! l! d G' R) T 4.7 审美知觉 52
/ Z, I3 e! I( E+ W4 Y( @+ e 4.8 审美态度 53
3 c( K, Z* |$ ]# x& B# ?3 M 4.9 审美判断 546 q0 _+ V ~$ i: `' ^9 c6 Z
4.10 审美标准 54
- F4 x- R' [3 l1 q% S; _! N3 M 5 美感经验的体系 56
' f, d- j: W; H, v% O 5.1 美感起源 56
7 l m4 F, w2 d 5.2 美感经验 57
* L0 _% G; c: I+ u9 e+ T 5.3 “美”与“崇高感” 58
; ?4 i! J4 c5 I2 U* f+ u 5.4 “古典美” 61+ r# \+ J p; |+ B2 v# L1 M
5.5 “浪漫美” 62
8 F+ m; o/ f" A% P7 G+ N 5.6 “自然美” 64
) e9 \2 x& V7 R+ I: J4 f# } 5.7 “社会美” 66
) z; Z! [5 e9 Q3 X K+ S6 [( v9 g 5.8 “科技美” 68
- V4 \ r# X& k4 x 5.9 “功能美” 71
/ u1 M, L( I, ` 5.10 “形式美” 71 @/ B% r6 y7 }3 y
第二篇 服饰审美的背景意涵 802 k! J/ O7 C' D* [
1 从“心理学”的层面 82
9 |6 ]0 K* g& ^& c+ j 1.1 服饰与“动机与需要” 82
. R9 E8 S/ `( z. P 1.2 服饰与“态度” 94
& t9 B7 M) c `" q0 c( L: z2 Q 1.3 服饰与“自我概念” 995 Y* @% L3 i) o6 \. p9 z- G" ?$ ~- L- A
1.4 服饰与“知觉” 108/ Q1 C5 V( T! p1 K1 ~0 r% x) ^
1.5 服饰与“印象” 113
0 A. N2 W7 w/ `' _3 H( E 2 从“社会学”的层面 1224 E. f4 ~ b( T; {' p3 v V& z. Y( D
2.1 服装和“社会角色” 122
7 D* l6 Y! D& y% J 2.2 服装和“性别角色” 130
; o8 c6 s+ `; [ Z! i: W# V7 y 2.3 服饰与“禁奢令” 133
3 X7 O' g: @# N h 3 从“文化人类学”的层面 136
7 t( O! K1 g2 T; m% O. A 3.1 服饰与“文化” 136" V( K+ a3 @- b G! ^' M- c) `( o
3.2 服装与“社会文化规范” 142
- C' b- }7 ^5 l* y7 b3 a. }0 k2 w 3.3 服装的“文化价值” 147
9 F. Z' k3 U% D; @6 `/ H 4 从“符号学”的层面 150, U8 A% y" s6 }6 W, \
4.1 “符号”的意涵 150 X3 T, F, F9 M: r x* g* @
4.2 索绪尔的“符号学理论” 1559 I. R* `3 P2 G" n- B
4.3 服饰的符号象征意义 156' U% E' A a# P# D/ q3 x2 N
4.4 “服饰美”的符号语汇 166, Z# Q$ h2 H# K ^# G" j, U7 z
第三篇 人体的形态美 180
1 q0 t, T, T3 T3 E7 P, P 1 审美尺度 182
5 h* P' O/ b4 o7 s6 F 2 两性“形态美” 188
5 J) @, v& x8 z. F. a) l7 X7 k K 2.1 女性“女性化”的形态美 188
& ]" n5 ?3 Q% A: a- n( ~ 2.2 男性“男性化”的形态美 192/ W8 r2 F& X1 W! B3 z
3 西方“形态美”的发展与意涵 194& B, u% Q7 y( G* P
3.1 古埃及 194- E0 G$ W# [# p/ X p. {- q
3.2 古希腊与克里特岛地区 196) {8 V( M+ O! f h" G
3.3 罗马 198$ N2 V0 P3 d! M' c4 x% ]/ G) ]* m
3.4 中世纪 200
0 F8 u" w% b8 L6 p 3.5 16世纪 2011 X( s9 b; x+ ?
3.6 17世纪 204/ {! @" e! v8 O! H$ n2 A
3.7 18世纪法国大革命之前 2050 K4 l) w/ z$ R- o+ X, C* v( I2 z
3.8 18世纪法国大革命之后 206
5 g8 z! Y/ _! G f3 M 3.9 19世纪 207
, k6 a! _7 r' {4 c0 A6 p5 e5 l 3.10 1900年代 2092 f' J7 l5 W# M1 ]2 E* l
3.11 1910年代 210% y( h" C; b N
3.12 1920年代 211* l4 T6 J" S; E' d8 g
3.13 1930年代 212
1 |# J/ L7 O5 A0 V6 [ 3.14 1940年代 214& k4 P+ C8 z% }/ r9 \) j
3.15 1950年代 215
! U$ J. y+ {3 H% G! a 3.16 1960年代 216
+ h/ R7 H9 k- b' B% y6 ~2 B5 @# X 3.17 1970年代 2175 z/ W2 X/ K) j: k' g
3.18 1980年代 218
4 d1 `, n' \0 d 3.19 1990年代 220* t& `* h2 \& h5 C+ U
4 中国古代“形体美”的发展与意涵 2229 p/ O* N" ~3 R3 p9 b0 a
4.1 先秦时期 222, t' L2 k- j$ `. E" [; o* D% U! s
4.2 秦汉时期 224
; c% j# G* m( s7 U) w" o 4.3 魏晋南北朝时期 226 }# y, f% }1 `7 n( O4 x V/ Q
4.4 隋唐五代时期 227
% ^, U0 h% p5 h$ _6 I 4.5 宋朝时期 230 [% \, ~: F" b1 I$ o7 @0 U
4.6 辽金元时期 231/ Y5 ^$ v4 F/ z2 E
4.7 明朝时期 232
' u; i, f4 H9 r" k4 ]; H: m 4.8 清朝时期 2320 n3 p% F- |8 {- P( n
5 世界各民族特有的“身体装饰” 234; t6 @4 o3 h _9 I
第四篇 服装设计美学 242
- x6 F1 K+ k$ M V* [3 H& Z 1 服饰产品设计及其审美原理的基础 244) a( i8 a$ o" @$ K9 Z8 p
1.1 设计之意涵 244
! }* ]" }0 y# u 1.2 服饰产品的概念 2465 W: m' h) j& } O% h# ~7 K9 c
1.3 服饰产品的构成 247
9 b- L4 b7 s# y$ q% x 1.4 服饰产品的造型 249
# O5 M$ I: S1 A# h' n 1.5 服饰产品的语言 250
, j9 ?% F, F \+ B. V 1.6 服饰产品的认知功能 252& o7 J0 |$ i3 U/ W3 A* Y6 k |6 n
1.7 服饰的审美形态 2546 V0 E, D7 T( F0 ]$ E
1.8 服饰的审美特征 259! d6 u" A7 }( W
1.9 服饰审美与时尚 2616 |& r6 z: [' q5 n! L3 N4 t4 V
1.10 服饰的审美价值 266+ V, `% _6 K4 P( q( s
2 艺术风格与服饰审美的关系 270; J: H( \" ^5 [, g
2.1 拜占庭艺术风格与服饰审美 273
8 w1 c" f% {4 h 2.2 国际哥德艺术风格与服饰审美 274
! b% C, c8 E0 g1 U 2.3 巴洛克艺术风格与服饰审美 275: y0 x! E. I% C- _
2.4 洛可可艺术风格与服饰审美 276
$ I# V/ j( b, K8 \1 A7 I 2.5 新古典主义艺术风格与服饰审美 277
- t% V" c6 m) n% a$ d! [5 K) F* ^ 2.6 前拉斐尔派艺术风格与服饰审美 278
~8 O' l8 f; Q7 j( R$ M 2.7 20世纪初期苏联艺术风格与服饰审美 279# n* x5 ^& J. I* p) Z
2.8 超现实主义艺术风格与服饰审美 280
- X7 Y+ N7 h C- W) j 2.9 普普艺术风格与服饰审美 2817 k) h I8 U( E {& s. [( o
2.10 欧普艺术风格与服饰审美 281
U9 a5 R8 X7 v! a1 U 2.11 极限主义艺术风格与服饰审美 281
0 }. n( H+ _) B" O$ s 3 服装设计师的设计美学理念 284
4 t/ D( R8 i) J2 J 3.1 查尔斯·沃斯(1825—1895) 2840 F& Z1 k: u1 M# v
3.2 保罗·波烈(1879—1944) 285
F9 r$ i$ X8 _- l+ @. @ 3.3 夏奈尔(1883—1971) 287; Z6 r* S( Z# \3 P4 t) x" h
3.4 夏帕瑞丽(1890—1973) 288
& f8 n. [+ a! e1 M 3.5 迪奥(1905—1957) 288
8 X- [$ n- `8 T6 ~0 L 3.6 巴伦夏加(1895—1972) 290: H+ N, G% X# E
3.7 玛丽·奎恩特(1934—) 290
" I# ^+ |# ]4 R/ s7 C- A: f) \3 U 3.8 巴巴拉·胡拉尼基(1936—) 291
* g/ H. @, C. x0 | 3.9 伊夫·圣·洛朗(1936—) 292
1 C' a9 j& R" y 3.10 三宅一生(1938—) 293
4 A) y4 P5 D8 q& k) x 3.11 皮尔·卡丹(1922—) 295" k) g+ K9 P" o4 P' T7 W$ A: y& U
3.12 卡尔文·克林(1943—) 296
( z( S X, f; \2 z: D 3.13 詹尼·弗塞切(1946—1997) 297* d4 ]( \7 R/ O( G
3.14 让-保罗·戈尔捷(1952—) 298
9 ?, N' `' D9 ^) U- p 3.15 维维恩·韦斯特伍德(1941—) 299
. ~% Q! |' u9 E7 W 4 影响服饰审美价值变迁的因素 3008 W' F6 f$ l, H K1 N9 }0 A
4.1 “思想价值因素”的影响 300$ A& Q B, L0 e& \; b9 h: j1 U
4.2 “政治因素”的影响 3046 s4 \* a' N. h# y; r6 b8 _ J
4.3 “社会因素”的影响 3051 [7 U6 s# f) t' i% _) [- b
4.4 “经济因素”的影响 307
, {2 g$ A1 @: q3 F' Y 4.5 “文化因素”的影响 307
& E: v8 C3 W4 _! s% U 4.6 “战争因素”的影响 314
2 h' n" E7 y( ]9 r, ` 4.7 “科技因素”的影响 315) _8 o; s6 k, ]- y
第五篇 中国服饰美学体系 316. x9 D* e4 y' O( f" h
1 中国传统服饰美学的思想系统 3189 O. s$ d6 w( I' _- `: L" o
1.1 中国传统服饰人文哲学思想之意涵 318
5 j& U* f* H7 F/ Q# P 1.2 中国传统服饰各属性之内涵 3227 x1 H/ w/ F- [5 }4 S8 p3 Z
1.3 中国传统装饰图案及其形式美学之内涵 329
- s) `/ i9 h. t/ L. s1 h P 2 中国历代服饰美 336
5 F1 {* G( J r 2.1 先秦时期的服饰 336
$ a. \# ~8 I" L( s9 W 2.2 秦汉时期的服饰 338( P2 O7 z/ r3 }+ i3 Q0 v$ p# @2 F X
2.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 339
, l" S+ r) W" ?4 L$ V 2.4 隋唐五代时期的服饰 340
% C$ @7 ?* g$ W/ ` Z" @! y 2.5 宋朝时期的服饰 343! L- T8 k1 i2 m) n& f b3 \
2.6 辽金元时期的服饰 344
$ ^( g/ ?/ l V 2.7 明朝时期的服饰 345
% I; d$ H: ~4 G; ]- _ 2.8 清朝时期的服饰 347/ w3 k2 i }4 }2 {& L
参考书目 348' V# u1 X. O) ^- q8 `0 i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