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历史] 近代上海纺织工业发展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6-4 09:44: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下文有错别字,阅读者自行甄别,我就不修改喂AI了。% u8 G3 ~9 O0 }# d. v
: g7 N% V3 x5 f1 F2 y- `% L
长江三角洲地区以上海为中心,包含江苏、浙江两省,是近代我国重 要 的丝 、棉产区,工、农业生产较为发达,近代纺织工业发展最早、最快。1913年棉纺锭占全国总数的90%,毛纺锭占全国总数的21% 缥丝机占全国总数的20%;到1949年,这些份额分别为63%, 7600和8000。促织网。近代中国7个主要纺织工业基地中,上海、无锡、南通3个位于这个地区。上海历史上属于江苏省,1927年起划为特别市。7 j7 t: P2 P- }9 q) Y, t

. c6 P1 h3 U9 y
第一节 近代上海纺织工业发展史
- G' h" ^8 {/ I$ T
上海是中国近代最重要的纺织工业基地。: J& G0 G- a! W% ^1 u" P# [

  z  m1 W5 H6 m/ e一、地理环境和经济条件
7 i$ k, M. b8 l* r. k' q% m6 Y0 F& Q! K上海地处长江口南岸,是江 海 交 通 的枢纽,腹地广大,很早就是桑、丝、绸的产销基地。附近的松江地区,自明代中叶起就是全国最大的棉纺织业中心。1843年11月开埠后,英、美、法诸国以租地形式,在上海划占了公共租界(开始为英、美租界,后合并)和法租界,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在短短的10年间,进出口货物总值已远远超过广州,成为西方列强倾销商品和搜购原料的据点。洋纱、洋布的进口和纺织原料出口,大多经由上海集散。
. d2 M5 {4 k) R. F6 T' z% J' e! o8 }
最早在上海出现的近代工业企业,由外商创设,是一批直接或间接为扩大 进 出 口 贸易服务的船舶修造厂、出口商品加工厂及主要为外国商人生活需要服务的工厂。19世纪60年代,外商开办的从事进出口贸易的洋行设立了更多的工厂,其中著名的就有怡和、旗昌、瑞纶等缥丝厂。这是最早出现的近代纺织工厂。1882年英商成立上海电气公司,为以后纺织工业的能源供应创造了条件。1 f8 B# M- e% [+ ~  I
% F/ E# a3 r4 L1 ?
19世纪60年代初 ,洋 务 运 动兴起,洋务派官员陆续在上海建立了一些军用和民用的近代工业企业,如1865年创办江南制造局、1889年创设官督商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同时,中国民族资本家创办的近代工业企业也相继出现,由船舶修造扩展到包含纺织工业的多种行业。
9 S; S  [! ^" K6 f" F
1 N) }/ ~6 n# B" V  S" O" Y. Z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后,上海工业发展出现了新的情况。一方面,根据清政府与日本签订的《马关条约》,外商在中国开辟的通商口岸设厂和输入机器合法化,英、美、日等国的国际托拉斯组织相继进入上海开办工厂;另一方面,一度掌握权力的维新派官员制定了若干有利于发展民族资本工商业的政策,放宽了对私人办企业的限制,私人设厂掀起了新热潮。促织网。1909年沪宁铁路和沪杭甫铁路相继建成通车和部分通车,1929年和1931年中国航空公司和欧亚航空公司先后成立,国内与国际客运和邮电通畅,更加速了上海工业的发展,使上海成为人口稠密、市场广阔的工商业、交通、金融业、文化事业的发达地区。这些,都为近代纺织工业的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_4 ~/ I. c; p' ?

  n- R3 K$ Q) p; _5 Q/ g1 Z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6-4 09:52:16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发展过程% _; \" Z8 l7 F3 {- ~
近代上海纺织工 业 的 形 成和发展,可分为五个阶段。
8 M. J$ `; B3 ]8 k) y# F$ a' Y& r6 E, f
(一)形成阶段 (1861-1922年)
2 [& d3 i+ `, v4 K7 c近代上海纺织工业是从缥丝业开始 , 接 着 是棉纺织业迅速发展。1921-1922年出现建厂高潮,除4丝业和棉纺织业已形成相当规模外,针织业、染织业、复制业、印染业也得到相应的发展,并开始出现近代的毛纺、麻纺、绢纺和丝织企业、印染企业。. h4 o( t* {8 g9 h
! l( d% G! m! V
上海是我国的东方门户。1854^1858年的5年间,经上海出口的生 丝 共 3 3. 55万余件(折合2万余吨)。1861年英商怡和洋行在上海创办的纺丝局,是外商在我国开设的第一家机器缎丝厂,有缥丝机100台。由于离蚕茧产区远,铁路尚未兴建,烘茧法未应用,蚕茧供应得不到保证等原因,于1866年歇业。第二家缥丝厂1866年由法商试办,只有缀丝机10台,开工几个月即停工。1878年美商创办旗昌丝厂,有缥丝机50台,两年后扩大到200台。1882年英商怡和丝厂和公平丝厂开办,两厂共有缥丝机304台。1881年丝商黄佐卿创办公和永机器缥丝厂(亦称昌记丝厂),有缥丝机100台,1887年以后扩充到900台。1884-1885年,上海绅商相继举办了坤记、裕慎、延昌、正和、纶华、源昌等6家机器缥丝厂。到1894年,上海有机器缥丝厂12家,缥丝机4000余台,年产丝4400担,已形成相当规模。1912年上海缥丝厂增至48家,有缥丝机1. 37万台。: c1 }' ]$ D( V) A; Q

$ q2 c1 i* l& P( j/ ?* M+ F1878年10月,清政府北洋大臣李 鸿 章 接 受彭汝琼建议,创办上海机器织布局,历经12年的周折,于1889年12月试车厂第二年正式投产,规模为纱锭3. 5万枚、布机530台,是上海第一家近代棉纺织厂。1891年上海道龚照缓创办华新纺织总局。1893年上海机器织布局失火被焚,后在废墟上重建华盛纺织总厂,1894年9月投产。1894, 1895两年,裕源、裕晋、大纯等3个纱厂相继投产。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美商鸿源纱厂,德商瑞记纱厂,英商老公茂纱厂、怡和纱厂相继投产。其后,日商又收买华资裕晋和大纯纱厂,于1908年合并为上海纺织股份公司。1911年日商内外棉股份公司在沪设内外棉第三厂。至1913年,上海共有纱锭48万余枚,其中华商14. 19万枚、外商33. 89万枚。5 P+ Z0 t" d& i% _2 W
3 Z  c: w: P1 o0 \0 P8 |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无暇东顾;1919年五四 运动 激 起 了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抵制日货的热潮,这些都给民族资本家以发展纺织工业的良机。1914-1922年,德大、申新、鸿裕、溥益、厚生、宝成、统益、恒大、永安、永豫、大中华、鸿章等一批华资纱厂陆续建成投产。其间,日商也伺机发展,在上海收买、兼并外资及华资纱厂,同时建立新厂,开设了日华、大康、丰田、裕丰、公大等纱厂。至1922年底,上海共有纱锭175万余枚、布机1. 29万余台,其中华商为77. 31万余枚、6140台,日商为71. 95万余枚、3969台,英商为25. 78万余枚、2800台。这时,上海已成为我国近代棉纺织工业发展最为集中的城市。1917年华商纱厂成立上海华商纱厂联合会,1920年成立上海纱布交易所,而日商在1918年就成立了花纱布交易所。
! _( b% x3 e9 t! P- f6 F+ N3 b  z: t; ^& Q8 S2 q8 B1 ?( K$ Z* G8 y" ^2 z
近代针棉 复 制 加 工业开始于19世纪末。1896年吴季英创办我国第一家近代针织厂—云章袜衫厂,资本5万两。1902年由徐润接办,改名景纶衫袜厂。1916年谢梓南创办中华第一针织厂,有袜机210台,是当时上海最大的针织厂,产品用菊花牌商标。1919年华商袜业公会成立,有会员50余家,标志着上海针织业中的袜业已形成一定规模。其时,袜业中也包含部分针织衫业,如1919年锦华袜厂开创了用四股线织羊毛衫。同年,振丰棉织厂首次选用日本式汤姆金针织机。1920年日商亦在上海建立康泰绒布股份公司(现为上海针织厂),生产卫生衫、汗衫等针织品。上海最早的毛巾厂是1900年由张艺新、沈毓庆等在川沙县城厢创办的经记毛巾厂,规模为毛巾木机30台。1916年原生产烛芯的三友实业社改组为三友实业社股份有限公司,开始研制毛巾。翌年三角牌毛巾上市。该社于1922年试制成功独幅被单后,被单业开始兴起。上海第一家木纱团厂是1912年由潘厚生创办的诚丰木线厂,不久歇业出盘。1915年王和馨、王宝全创办上海第一家手帕厂— 源昌手帕厂。
( W" M+ f% D4 D+ K" X& L
. _: D' r! H" `* \* I8 z" T7 `9 u上海的染织业,起始大都是手工作坊,后来逐步采用新技术 和 动 力机 器。1912年诸文绮创办启明染织厂,首先采用棉纱丝光新技术,专染各色丝光纱线,并制织线呢和府绸。同年,叶鸿英、苏绮尚、顾馨一开办的荣大染织厂,是上海第一家色织厂,主要生产爱国布。1919年王启宇、崔福庄等开设上海第一家近代染织厂— 达丰染织厂新厂,开始漂染色布。同年,上海染织业同业公会成立,标志着染织业已形成一定规模。. x3 _% S& B% }+ j2 x# x* V

) _, o0 R  \( |2 z/ L上海第一家毛纺织厂是1909年由郑孝青等人筹设的日 晖织 呢 商 厂,因产品不敌洋货,翌年停歇。后由沈联芳等人承租,创办中国第一毛绒纺织厂。该厂生产的火车牌绒线,是上海最早生产的国产绒线,销路甚畅。1919年方九霞银楼经理李安绥创办中国维一毛绒纺织厂,1921年生产粗纺绒线,但因品质差无法上市。1921年陈吉卿创办华福制帽厂,首创机制呢帽。+ [* [% g3 O! m( v% w$ e
# \0 w. E0 ^+ l1 u( }
上海第一家黄麻纺织厂是 1915年英商怡和纱厂将原在香港的黄麻纺织设备迁来上海后成立的,到30年代中期扩大为黄麻纺锭2420枚,麻布织机114台,麻袋织机25台。1916年日商创办东亚制麻股份公司,生产麻袋、麻线及打包麻布,有黄麻纺锭3040枚,麻布织机63台,麻袋织机85台。! g7 P4 p6 [9 W! L8 g" `1 v

+ h' Z* [, S9 `5 X上海第一家绢纺 厂是 19 02年英商创办的怡和绢丝厂,有绢纺锭2100枚。不久因营业不振而倒闭,其设备售给日商钟渊公司。1906年中日合资创办上海制造绢丝股份公司,拥有绢纺锭5100枚。1908年华股退出。1925年改为钟渊公大三厂。
8 R+ C5 ^2 {5 ]. J; d# F! c; o6 T0 O- S& e
丝织业开始由手工逐步采用动力机器。1915年绸商沈华 卿 创 设 上海第一家电机织绸厂— 肇新绸厂,引进全铁织机9台。1916年绸商陈得钦开设物华绸厂,置织机76台,生产物华葛。1920年丝商莫筋清开设美亚绸厂,置电力织机12台。1919年钦英斋创设中国机器印花厂,最先采用新法印制绸缎。同年,中日合资开办大昌精练染色整理厂(现为上海第一绸缎练染厂)。1920年老正和染坊首先使用锅炉蒸汽和整理机械,绸缎练染业由手工操作进入半机器半手工操作。至1922年,上海已开设大型电机丝织厂12家,电力丝织机990台。
& O; K0 e+ \6 ?0 [$ @2 b, ?2 |9 @8 @
随着近代纺织业的发展,纺机纺器业也开始萌芽。首先是4丝机的制造。由于缥丝 机 笨重,运费昂贵,进口不合算,从1887年开始,董秋根创办的永昌机器厂即开始仿制全套缥丝机,同时还制造丝厂用的小马力蒸汽机。1913年上海已有缥丝机制造厂10家,除管子等零件外,缥丝机进口完全停止,改由国内制造供应。1919年留学日本归来的宋镇洋,创制双宫丝缥丝机。1921年上海始有双宫丝厂。
4 h+ C3 k- F* Q' ?+ z1 i+ i6 I1 r7 e
当时蚕业教育也开始萌芽。1903年,青年时代的史量才 (24岁)在高昌庙创办私立女子蚕业学校,自任校长和教员。1910年该校归并官办。1912年迁苏州浒墅关,改名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校。
. a; l) B+ k' g7 x
# f3 `2 Y7 H$ i3 v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6-4 09:55:45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发 展 阶段 (1923^ 1931年)
( o+ Q# A, u  {  b) B& @$ W; r2 q棉纺织业继续发展,针织业、印染 业 、 丝 织业逐步形成相当规模,复制、毛纺、纺机、纺器等业也有发展。
3 a' s/ z* G* F* g% y8 c9 k2 P
3 E7 R3 ^9 K& V$ T: t; Q第一次世界大 战 结 束 后,日本继续在上海新建和扩建纱厂。华商纱厂在此期间虽有发展,但市场萧条,产品销售困难,1922年底华商纱厂联合会曾决定三个月内停产1/4纱锭。促织网。从1922-1931年的10年内,华商新建厂15家,旧厂增设8家,收买日资、英资各1家,共25家;而旧厂被改组19家,停工11家,被债权人接管5家,出售17家,共52家。至1931年底,上海共有纱锭249万余枚,附设布机2.42万台。其中华商纱厂共有纱锭106.69万余枚、占全市总数的4300,附设布机7864台、占全市总数的32%;日商纱锭125. 31万余枚、占全市总数的50写,附设布机1. 36万余台、占全市总数的57%;其余为英商纱锭17.%万枚、占全市总数的700,附设布机2691台、占全市总数的n%。随着纺织业的发展,洋纱进口剧减,如以1913年为10000,则1920^-1922年平均为27.6%, 1929-1931年平均为1.2%。洋布进口,除染色布、印花布有增长外,总量也下降。" }) X# s& u5 }  Q! x
+ |  |# ?# F; }4 d/ e. U+ v
民族资本在竞争中逐步形成几个企业集团。① 申 新 纺 织股份无限公司。1915年10月成立,之后申新纺织一厂投产,至1932年底发展到9个纺织厂,共有纱锭56. 72万余枚、布机5357台,其中7个厂都集中在上海。②永安纺织公司。1921年成立,次年永安纺织一厂投产,至1933年已发展到5个纺织厂、纱锭25万枚。③恒丰纱厂第一、第二、第三厂及有关的华丰纱厂、大中华纱厂,至1931年纱锭发展到10多万枚。- T" P& O2 H0 z+ |1 K

0 a$ f$ m" R0 i7 @1 F$ i& x1927年华商袜业公会改组,成立针织同业公会,共有 20 0余 家针织厂参加。. G# _' p0 p% N0 Z

8 E- e3 k' B$ q染织业发展较快。1920-1925年,通和、三新、鸿新、流洲等染织厂开业。 19 24 年 启明染织厂的周景胡首创色织打样机。1926年鸿新染织厂率先使用全铁上投梭织机。印染业也有相应发展。1925年英商开办纶昌印染厂。德商为推销阴丹士林染料,在技术上给国内厂家协助,华商竞相订购染色机,先后开办了仁丰、一达、光中等印染厂。1927年达丰印染厂增置四套色印花机1台,国产机印花布从此问世。至1931年,上海有染整厂30余家,印花厂6家,开始形成规模。随着染印业的发展,生产硫化染料的大中、中孚等6家染料厂开工,日产硫化染料600余担。9 H) V  i1 {0 Y1 V/ H  j

5 a0 n& q: ?. r' B. I复制业继续发 展 , 并 出现新的产品。1925年浙江人顾海藩创办德龙紧宽织物厂,生产金龙牌宽紧带。1929年罗立群创办中国飞纶制线厂,资本2000两,生产飞轮牌木纱团。1930年胡振家集资3000元创办荣丰刺绣线厂(1939年改称荣丰线厂),首创国产闪色绣花线。4 x3 p0 f& \: K) v

! z8 \' l% z$ z( V1 b毛纺织业稳步成长。1928年曾任开滦煤矿矿务局买办的刘鸿生,买下了中国毛绒纺 织 厂(原日晖织呢商厂),移地浦东周家渡,成立章华毛绒纺织股份有限公司,于1930年8月投产,生产军服呢。1931年陆文韶、陈贤本创办达隆呢绒厂,首先用进口毛纱生产哗叽、华达呢等精纺呢绒。1923年中国维一毛绒纺织厂将库存粗纺毛绒制织蝴蝶牌素色骆驼绒获得成功,其它驼绒厂群起仿效。到1930年,上海有驼绒厂13家,驼绒织机超过100台,年产约300万码,产品花色也由素色发展到彩条、水浪纹等。由于国产驼绒质优价廉,花色及时变换,逐渐将外货驼绒挤出了中国市场。5 O5 E4 A& k. j3 u' }: @
( o; g3 Z; M1 F' H2 h8 b0 M
丝织业逐渐形成相当规模。 19 24 - 1927年,新开办的近代丝织厂12家,除两个厂归并他厂外,至1927年,共有丝织厂22家、电力丝织机1632台。1928^1931年,小型丝织厂风起云涌,新开设475家,拥有电力丝织机3769台,其中10台以下的353家。小厂盛行的原因,是由于1926年解决了人造丝与棉纱交织的线娣以及人造丝织品明华葛的上浆方法,产品得以大量生产,成本降低,销路扩大。美亚织绸厂自从1921年春由留美归国的蔡声白任经理后,至1931年底发展了10个分厂,拥有丝织机927台,职工2368人,年产绸缎19万余匹。
4 J! `1 i; y3 \0 V
- n" |# a- w7 }1 q1925年 9月,民族资本家朱节香集资创办中孚绢丝厂股份有限公司,拥有绢纺锭 1 500枚。+ d0 k% Q( t7 ~8 R1 R
' `9 |' u2 c4 C& n2 S" l0 K
这 一 阶 段,纺机修配及制造业也有很大发展。寰球厂于1929年开始仿造新式缴丝机,设计出了适用于我国的5绪座I机和复A机以及检验丝质的黑板机,A出的丝可与日丝媲美。电力织绸机的制造也因织绸业的繁荣而获得发展,有寰球式、光达式、合昌式、物华式、明华式等。寰球厂还着手改进提花机,由上口式改为中口式,改用双跳龙头,可提高车速,为丝绸厂所称道,称为“寰球龙头”。该厂还改进了铁木力织机,采用重田式的卷取部和津田式的送经部,当时称为津重式,即寰球的新式力织机。以后又将单梭改为多梭箱,如单面双梭、单面四梭、双面双梭等,此种绸机多为各地新办著名绸厂采用。此外,中国铁工厂于1930年仿造出丝织并线车。华胜厂于1927年相继仿制出B字电力袜机、K字电力袜机,求兴厂仿制出汤姆金针织机,锦昌机器厂仿制出浆纱机。兴鸿昌机器厂在仿制出阿尼林机及其它印染机后,在修造印染机配件及调整印染机器工程的基础上逐步向印染机制造专业化生产发展。
. T4 P% i/ T/ z, w& a9 g
9 \$ a" i) Q4 F; l  W纺织器材业都是小厂、小作坊,设备简陋,以手工操作为主,生产技术十分落后 , 原 材料依赖进口。促织网。1927年胡逸生、陈清培合资创办源来东记梭子厂,1935年张东财创办大中华梭子厂,1928年陈鹿岩集资创办纬昌钢丝综厂,1930年陶善庚、杨诚祥分别开设中国、天华钢箱厂。当时制箱所需材料均须向日本购买,直到1939年周锦标、王君乐、王一明等人设法取得了制箱机器图样后,我国才能自制箱片。1930年王有山、王有志创立玉新记纺织用品综架厂,同年胡良缘创办精勤纺织机械用品制造厂。
7 u' D; j3 `% Z: E# j
& J! L* \* t' B) d- N0 _2 q! E这时,学术活动比较活跃,1930年在上海成立了中国纺织学会。
9 B/ x1 b8 X  c4 l- ]: F1 F# e
, }, ]+ |3 }7 p$ m, ]; s5 `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6-4 10:00: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缓慢发展阶段 (1932-1936年)
; L2 I9 z$ c) ~* D% o1931年日本侵略我国东北,湖南、湖 北 等八 省 又遭受水灾。1932年 “一 ·二八”事变,日军进攻上海,上海棉纺织业停滞不前,而日商纱厂却不断扩大。此阶段针织业、色织业、毛纺业继续发展,印染业形成相当规模,纺机制造业开始形成体系。; g2 D9 h7 r4 e5 t6 C
2 Q9 ^$ H' }. o% c) A9 v: A
民族棉纺织业处于艰苦阶段,特别是日商纱厂跌价倾销使华商 纱 厂 陷 入困境,经营亏损,借债度日。1933年4月,华商纱厂因业务萧条,决议减工。1935年6月底,华商纱厂有全部停工或减工的。1934 -1937年,华商每年下半年停工有高达7周以上的,开工率不到80%。在此期间,仅在崇明、嘉定(当时属江苏省)各新开1家规模不大的纱厂。1936年上海共有纱锭266. 71万余枚,附设布机3万余台。其中华商纱锭111. 44万余枚、占41.800,附设布机8754台、占29.200;日商133. 14万余枚、占49.9%,布机1. 72万余台、占57.8%;英商纱锭22. 13万余枚、占8.3%,布机4021台、占13.4%。0 |2 T3 C; c2 I+ {3 u$ @2 e" V  Y

3 ]# Z$ F! Q1 X$ d( M针织业在提倡国货声中继续发展。1937年1月,景福衫 袜 织造 厂 创办,生产飞马牌汗衫背心、卫生衫裤。
! x+ }0 C8 |% ~0 Y5 I( |) v5 \% [! |$ i
色织业有新发 展 。 由 于东南亚和国内市场需要,隆昌、大来、勤工、久安、天益、鼎新、裕成、久章、恒新等染织厂相继开办。鸿新染织厂于30年代初从日本采办平野式四梭箱格子布机,代替铁木织机,并添置了1400针大提花龙头。1936年流洲染织厂从日本引进双罗拉花式捻线机,色织布开始有了毛巾结子线产品。民族色织工业的发展,改变了意大利、日本等外国货称霸中国市场的局面,并使部分产品如老条府绸、夹丝男女线呢、绒布等打入东南亚和港澳市场。
0 ]1 L& h- F  u( E5 a* Q
5 B5 x$ P6 A: z毛巾被单 业 有 新 发展。1931-1937年,新创办民光、锦乐等毛巾被单厂52家,川沙县增设源康祥、永和等毛巾厂25家。产品销路日益旺盛。1936年上海月平均销售毛巾10万打、被单8. 5万条、毛巾被9. 5万条,不仅畅销内地,还远销南洋。这一时期,毛巾被单业中亦有衰败的。如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规模较大的华利毛巾厂因与东北客商产销中断,6个工场全部倒闭;1932年“一·二八”事变中,三友实业社引翔港制造厂被日军全部烧毁。1933年成立上海市制造手帕业同业公会。同年,国产织造手帕在汉阳工业厂首创成功。1934年上海第一家围巾专业厂— 荣记染织厂开工,翌年梭织国产围巾首创成功。1937年上海首家专业绒毯厂— 和丰织造厂开业,商标为禾丰牌。0 t4 u1 K2 Y& q8 [7 e

6 j4 M, g' d; ]0 I- ~( h, D线带行业大发展。到 1936年,制线业发 展到 30 多家,织带业发展到100多家。
. s/ s: F0 h. J  {# Z- [
: r' N0 v# {  S: [, o) E7 H3 b印染业有新发展。日商在 1931-1934年相继设立了9家印染厂 (场),其中以内 外 棉 公司第二加工场(现上海第一印染厂)规模最大,具有漂练、染色、印花能力,日产1万匹,号称远东第一。当时华商大多生产色布,花布除舶来品外,基本上为英商纶昌印染厂的产品所垄断。随国内消费量的增加,华商永安、新光、新丰、永新等厂相继开办。到1937年抗战前夕,上海的机器印染业已具相当规模,年产能力4. 5亿米以上,其产量为全国的80%。  \; x* e4 n" g; B+ _

8 g0 k" t) h3 a毛纺织业由于盛行绒线编结服装衫裤,市场不断扩大,开设了一批精纺绒线厂。1934 年英商密丰绒线厂投产,置绒线绽8000枚,生产蜜蜂牌绒线;英商怡和纱厂也设立毛纺部,生产各种编结和针织毛绒线。华商安乐染织厂设立毛纺部,生产双手牌、英雄牌绒线;上海毛绒厂生产小因牌绒线;1935年又有中国毛绒厂生产皇后牌绒线,由此出现中外绒线厂商的竞争。达隆呢绒厂利用1932年“一·二八”事变对市民的影响,采用“一·二八”为商标推销其精纺呢绒产品。同时,章华毛纺厂也采用“九一八”为商标推销薄哗叽。1937年章华厂发展到精纺锭4000枚,织机130台。5 y6 W+ d& Y. A3 b2 y5 @
1 w; v$ P- i8 M3 q6 u( V
30年代初,丝织业不景气。美 亚 织 绸 厂于1933年联合 10家绸厂、2家绸庄和纹制、染练、经纬各厂,合并改组为美亚织绸厂股份有限公司。美亚第十织绸厂于1936年经批准为“关栈厂”(即保税工厂),由海关派员稽核,人造丝进口和绸匹出口都豁免关税(八一三事变中被日军炮火摧毁)。在此期间,丝绸印花开始发展。美亚绸厂附设印花厂。此外,还有辛丰、中国、天孙、新国民、宏祥、五丰等丝绸印花厂开办。其中,以辛丰织印绸厂规模最大,号称丝绸“印花大王”o 1936年起,世界经济不景气的影响已消除,农业丰收,农民购买力增加,再加上日本人造丝大量涌入我国,上海的丝织厂一度多达526家、织机7376台。1937年1-7月,总产量88. 6万余匹,达到高峰。
9 o  F! R  |1 N7 X
/ }! z3 Y% O) s1 {  h/ w! M: b1 w缥丝业受 到 世 界 经济危机的打击,从1932年开始,13/15条分白厂丝每担跌进千元大关。1933年最高价920元、最低价580元,1934年又跌至460元,直到1935年6月以后,美国需要量增加,丝价回升至700元以上,缥丝业才稍有起色。1936年外销转旺。1931年上海有缥丝厂70家、缥丝机1. 83万余台,1934年降至35家、8270台,1936年又升至49家、1. 11万余台。2 o8 I, q, I! `1 i
, ~8 \9 I' b0 Y: z' z5 S4 v  u, u
绢纺 业 有 一 定发展。到 1936年,中孚绢丝厂扩大到绢纺锭4000枚,并添置细丝纺锭420枚。+ ?3 ~) }5 Z4 Y2 G! h

5 X6 x/ Z! Y6 T3 K到 1 93 7年抗战前夕,纺机制造业已有大小企业 570家,形成具有一定生产能力、品种齐全的丝织机制造业和针织机制造业。有的厂对一些国外先进机器已经具有仿造能力,但未得到国内使用厂家的信任,产品未能推广。如大隆机器厂已能制造整套棉纺机器,供应业务联系密切的纱厂,但未能成批生产。3 R& t+ Z: T  z, R% \5 d& \
$ v; D; e% _1 w
1935年棉业统制会与中央研究 院 合 办 棉纺织染实验馆,成为我国最早的纺织科研机构。抗战期间该馆迁往内地。
! u( q$ g) e' F2 V7 |6 _2 {
" t7 F. |' B# q: Q5 g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6-4 10:08:50 | 显示全部楼层
(四)抗日战争阶段 ( 193 7- 1945年)
; F/ o2 h" g$ X! W7 o, ~9 U" G抗日战争前期 (1937-1941年),日军 尚 未 进 入上海全部租界,“孤岛”畸形繁荣,租界区内纺织各行业都有发展。1941年底日军进入全部租界,加之海道封锁,与国外交通断绝,使纺织工业陷于困境。
9 ~7 [1 l/ R5 G' P5 Y2 h, P; v5 ~7 E& K
1937年八一三事 变 , 日 军进攻上海,除苏州河以南的租界外,其它地区包括苏州河以北的公共租界均告沦陷。当时处在战区的上海22家民营纱厂,都有程度不同的破坏。仅据沪西、吴淞的7个厂统计,毁损纱锭27. 54万余枚、布机3102台,分别占上海华商纱厂原有设备数的25%和3500。上海沦陷后,租界以外的华商纱厂均被日军“军管理”,由日商纱厂经营,备受掠夺。上海租界内的9家华商纱厂,受租界庇护,一面加班生产,一面添机扩充。此外,租界内又新开10家纱厂。由于棉花与棉纱的比价日趋上升,因而纱厂利润较高。申新二厂、九厂和永安三厂,1937^1941年5年内帐面盈利,按价折合黄金各为4. 63万两、13. 35万两和7. 2万两。1941年12月8日,日军进占上海全部租界,华商纱厂只有极少部分开工,原被“军管理”的各厂虽经“发还”,也因原棉、电力统制,大部陷于停顿状态。不少大型厂化整为零,到郊区以至苏南开设300。锭以下小厂。据市区和嘉定、宝山、川沙、南汇等的不完全统计,1943年至抗战胜利前夕,小型纱厂开办不下30家。日军崩溃前夕,军事失利,物资枯竭,动员工厂“献铁”,上海日商纱厂被拆毁纱锭近50万枚、布机近2000台。
9 Z; [: m* H( K
$ @! ^/ [! i$ V4 q+ W5 C色织业在抗战前期因国内大后方和东南亚市场需要,一时畸形发展。这时 期上 海 较 有规模的色织厂共200余家,织机近万台。许多厂在竞争中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如鸿新、流洲等厂以生产结子线产品领先,勤工、中国三新新记实业社等厂以生产绒布取胜,经昌、大来、久章等厂以生产男女线呢见长,大明信、天益等厂以生产府绸闻名。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因纱布被统制,色织业只得被迫停产,甚至倒闭。7 L2 z! U3 v& R, I) @  Z( l
0 U/ \  ]$ U/ D* J1 x( Q6 q
巾被业在抗战前期畸形发展。毛巾、被单 销 售 市 场活跃,出口数量陡增。商业资本家将资本投向工业,新增毛巾被单厂24家,其中比较著名的有萃众、中原、太平洋、大统、亚洲等厂。产品出口数量较战前的1936年猛增1倍以上。1937 ^-1941年,共输出毛巾972. 2万打、被单99. 95万条。1942年巾被业已从生产毛巾、被单发展到生产围巾、台布、绒毯、线毯等产品。抗战后期由于纱布统制等原因,全业又趋萎缩。
  Y6 D9 K7 x7 `$ M1 j1941年孙全峰创办中国机织胶布水管厂,自行设计 水 龙 带 织机,再次试制国产水龙带成功。荣丰线厂为适应制衣业需要,试制成功60^-80支精梳丝光宝塔线,经新光内衣染织厂试用,缝纫效果较好。; c( J7 _9 d, B5 o) r* N) s& R
8 Z* w' Q2 i9 g6 V' p( J" B
毛纺织业在抗战 前 期 畸 形发展。1938年章华毛纺厂购置精纺锭2000枚,在租界内设立章华二厂和三厂。同年,还有寅丰、协新、元丰等3家精纺呢绒厂设立。在此期间,还兴办了大业、大陆、润丰、大成、华美、华纶、兄弟、老恒昌等一批单一的毛纺厂、毛织厂和毛染整厂,形成了近代精梳毛纺织业的相当规模。同时,驼绒专业又创办了精益、新华、景新等10多家驼绒厂。1939年上海毛织工人创造了长毛绒织机,采用双股26支粗毛线织制长毛绒。% _! B4 `8 m- I$ b. S" Q& o7 C

' r3 T2 c, c1 |; P: d1940年华昌、海龙、大华等一批长毛绒专业厂相继诞生。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进口原料来源断绝,绒线厂被迫停工;精纺厂利用库存原料维持部分生产;有的厂改变生产方向,利用国毛生产海力斯、制服呢、女式呢等粗纺产品。此时,由于进口呢绒来源断绝,而市场又需要粗纺呢绒,因此新设粗纺厂33家,如中华、振丰、汇通、大公等。美纶厂趁进口造纸毛毯来源中断,用湖州羊毛试制造纸毛毯成功,奠定了造纸毛毯专业的基础。由于国毛资源有限,1942年章华、协新、寅丰、元丰等4家呢绒厂联合创办中国毛业公司,毛织厂也与呢绒商成立厂商联合会,争夺原料和市场。1943年羊毛被列为统制物资,一时发展起来的粗纺业顿感原料困难,除少数厂未全部停工外,整个行业奄奄一息。
6 G: g% p( u. z1 K: d7 w4 W1 G- S( v$ M
1943年4月,日商开办上海麻工业股份公司,有 竺 麻 长 绵纺锭4364枚,竺麻短绵纺锭5200枚,织机425台,帆布机5台,水龙带机5台,宽幅麻织机33台,以芝麻制造军用麻线、麻胶布、粗麻布、麻帆布等。1944年日华麻业股份公司拆用英商怡和纱厂制麻工场设备,专制军用麻袋,有黄麻纺锭2420枚,麻布机114台,麻袋织机25台。
! p- W. |7 o! r5 ?  F- K- J% @5 v+ N9 S
丝织业在抗战前期畸形发展。上海丝织业内外销活跃,租界内丝 织 厂 首 先复工,即使原在日军占领区而设备损失轻微的也经修配复工。到1938年底,老厂复工的已有106家,丝织机1500台左右。1938--1941年,新开设丝织厂46家,丝织机971台。1939年开工机台达5285台,总产量120万匹。抗战后期,上海海运断绝,外销受阻,生产锐减。1943年起限制用电,丝织业进一步衰退。到抗战胜利前夕,除少数厂自己发电维持生产外,极大部分厂均已停业。1 M$ [. I, J& D6 m
$ K/ k. ?+ F& y( E0 I
1938年8月,日本在上海组建华中蚕丝股份有限公司,以控制长江下游地区蚕丝业。1944年5月,公司改组为与汪伪政权合作的华中蚕丝公司,一切活动听命于日本军部。
! L& [' X3 d/ T, k& }! V7 J" q6 R  o* K3 g: ]0 G3 M  N+ }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中孚绢丝厂被迫停产。1938年 2月,更名为美商中孚 公 司 , 复业后年产绢丝30吨。1941年该厂生产规模扩大到5400锭,产品销往印度及南洋一带。
# d! [1 i% @: y4 F1 A; v$ P7 m$ g4 \# m& [( S1 r
纺机制造业除抗战初期内迁两家外,八一三事变中被毁坏360家,损失1400余万 元 。 抗战前期纺机业畸形发展,业务繁忙。各洋行乘列强无暇顾及东南亚的机会,贩运我国制造的针织机,出口南洋一带和通过香港转卖给内地。1938年开办的泰利机器厂,在1939-1941年间,共制造和销售棉纺机器4. 2万锭,此外还有不少不成套的纺机出售。每万纱锭售价黄金7000两,一台梳棉机卖200两。该厂从开始时的30人激增到194。年底的1193人,两年中资产增加4倍多。源兴昌和兴鸿昌机器厂制造和修配印染机器。环球铁工厂制造A丝机。安泰铁厂于1939年接受华商纱厂改装大牵伸业务,发展也很快。锦昌机器厂生产的布机、浆纱机供不应求。但到抗战后期,纺机业逐步陷入困境。
8 u( l+ B  C' e& f( s, y  z1 E$ G! k! H2 E. K
随着纺织 工 业 的 发展,科研和教育也有进步。1937年10月,永安一厂工程师雷炳林发明精纺大牵伸改良装置及粗纺导纱双孔喇叭,先后获得中、美、英、法、印度等5国的专利权。# y" s) O, [( ?2 t6 b0 o
% g7 D% D$ Z3 }
1939年新农式纺纱机试制成功。该机体积小、占地省、运输方便,适合战时后方生产,获中央研究院发明奖及经济部专利证。同年,中国染化工程学会在上海成立。1940年吕师尧发明两层叠置式双浆槽浆纱机,获经济部专利证。" M  Q% w3 F# B$ `) S

% m# P* N" ?+ T# y# w/ t/ S6 N1937^-1947年,南通学院(设纺织科)迁沪办学 。 1940年由申新纺织总公司管理处资助,中国纺织染业余专科学校创办,学制3年。1941年该校附设纺织染业余高级学校,设纺织、染织两科。1946年该校改为中国纺织染工程学院,学制4年。1940年诚孚纺织工业专科学校开办,1944年停办,1946年重办。1942年上海工业专科学校创办,设纺织、机械等科。( I! G2 K$ ~& r$ A3 m, ^+ h

( O/ Q( O7 q' S& e* }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6-4 14:51:23 | 显示全部楼层
(五)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恢复阶段 (1945^-1949年)
/ `6 [+ S/ d% [3 m% p& v5 O杭战胜利后,上海纺织工业各行业均得到恢复和发展 , 但 不 久因内战、通货膨胀等,又停滞下来。; B  Q  k$ y; U% E% P
" Y% a8 g9 \- @$ u7 B
1946年 初 , 官 办的中国纺织建设公司开始接收上海日商纱厂,并改组为18个中纺厂(共有纱锭88. 73万余枚、布机1. 73万余台)。此外,还接收了6家印染厂,5家毛纺厂,制麻厂、机械厂各2家,绢纺厂、针织厂、制带厂各1家,成为亚洲最大的纺织集团。
6 Z* o4 o# N  s7 j+ D" b5 M: k# e; Y* n9 K6 u
1946年初,政府实行低外汇政策 (法币2020元兑美金1元),鼓励棉纺业 大 量 购 用剩余美棉,纱厂因此获得大利,被称为“黄金时代”。促织网。上海民族棉纺织业又一次掀起添机扩充和开设新厂的热潮。至1947年,上海民营纱厂共有纱锭14。万余枚、布机1.12万余台,与战前1936年相比,分别增加14%和2900。不久,当局加强对民营纱厂的管制,直至实施花纱布的全面管制。上海解放前夕,各纺织厂工人相继开展护厂斗争,因此上海的纺织厂都完整地保留了下来。1949年底,上海有棉纺锭274. 98万枚,其中国营厂19家、131. 78万枚,民营厂54家、143. 2万枚,英商2家、5.85万枚;另有布机2. 95万余台(不包括单织厂)。上海解放不久,各纺织厂全部恢复正常生产。% M  T  P2 c/ x; w5 [

9 v9 [0 L+ J  N0 X" q" C! D* ^  p1946年内衣织造业同业公会成立。 至 1 94 9年底,共有内衣厂300余家,织袜厂、羊毛衫厂、手套厂840余家,大部分为家庭手工作坊,大厂、全能厂为数很少,从业人员2万多人,年产内衣衫裤1604万件(条)、袜子9610万双。
! B5 R" ~) c; V% c3 }' q( r0 A; v% o5 @6 F3 F
色织业很快恢复发展。1947年上海机器染织 同 业 公 会登记在册的色织布厂有475家,染纱厂59家,共有各类色织机2. 67万余台。但时隔不久,由于美货倾销,原料紧缺,通货膨胀等原因,不少色织厂处于半停工状态。/ J8 q; I1 J( c! w

* [. k3 D- y2 k: X# i巾被业恢复发展。1946年上海毛巾被 毯 同 业 公会成立,在册会员厂225家,铁机179台、铁木机444台、手拉木机5882台,月产毛巾63. 95万余打、被单16. 63万余条、绒线毯3. 75万余条、毛巾被1.49万条、浴巾7700条、台布1万余条、罗纱7500码、白布100。匹、尿布8100码,月用纱4814件。1947年以后,由于政府控制棉纱和外汇,严重限制了民族工业品的生产和出口,加上美国剩余物资大量倾销,市场混乱,大部分厂或停或关,全业又陷入困境。到上海解放前夕,毛巾被单厂减至171家(其中开工61家、停工92家、减工18家),月产毛巾42. 70万余打、被单15万余条、浴巾545打、绒线毯2. 72万余条、围巾6000打。产品销往港澳、南洋各地的仅占30%。7 s3 ^* X+ p# i0 V9 u* D- D3 E4 N

* L% j$ D9 {) l* S& O; ]线带业恢复发展。1946年织带、手 帕 织 造 工业同业公会均告成立。1947年中国飞纶制线厂新建厂房,增添设备,扩大生产,全厂有职工900余人,成为远东规模最大、设备最新的线厂,月产木纱团超过2万罗,其中出口占2/3,产品驰誉中外。利生宽紧带厂生产的金狮牌提花袜带,质量优良,列入上海“四大公司”包销产品。促织网。天福织带厂生产的大佛牌金丝斜纹袜带,行销南洋各埠,供不应求。国产水龙带采用麻纱为原料、改进打梭装置后,耐水压可至100磅,销路已趋巩固,生产开始有发展。1949年上海制线业已有厂40家、职工2400余人,年产木纱团4000万打、绣花线9万罗左右,以及少量蜡线、线球和塔筒线等;织带业共有235家、职工4700余人,年产宽紧带18. 6万打、鞋带66. 3万罗、花边商标255万米、水龙带6. 6万米、军用带192. 7万米及帆布裤带35万打。
+ P, N3 z) l% H$ k! _/ o9 w- H2 S4 ?, N1 b! b% |7 A3 I. y( Q
1948年底,印染业已有中纺公司所属 7家工厂和“ 家 民 营 印染厂,还有70余家手工印染的弄堂小厂。
; T4 |' D; j+ |' \0 L; O4 A6 v' a! Z- J2 g  v
毛纺织业很 快 恢 复 发展。1946年初,外商厂获得原料首先恢复生产;下半年民营厂也陆续进口原料开工生产。其时,美国呢绒大量倾销,使国产呢绒年销不及全部生产能力的10%。可是,1946-1948年出现了盲目的设厂热,新设的毛纺织厂达40家,新增纺锭2. 6万余枚,且都是国外用过三五十年的二手机器,更加深了上海毛纺织工业生产的落后性。1948年8月29日,国民政府公布《财政经济紧急处分令》,强行执行限价政策,使上海毛纺织行业损失约2000万元,许多工厂被迫停工,全业生产陷入瘫痪。
, r. B) {; K+ N+ n4 v' N
- E0 q0 t  q% r0 ?  Z; Q4 f5 g8 u抗战胜利后,中纺公司接管了日商两个麻纺织厂 , 并 将 日华麻业股份公司取自原英商怡和纱厂麻纺工场的设备仍交还英商,后来怡和厂曾开出麻纺锭1840枚、麻织机9台,生产麻布出口南部非洲。1948年民营经纬麻袋厂开办,规模为黄麻纺锭1740枚、麻袋织机64台,至年底安装并投入生产的仅有麻纺锭800枚、麻袋织机24台、麻布织机16台。0 [7 ]. A! t3 V+ o3 u0 w" R# B

" R, [8 p+ ^0 \丝织业逐渐有所恢复。1946年上海复工的机器丝织厂约 360家,开工的织 机 约 4 600台,当年共产绸60万匹,尚不及抗战前夕上海所产的1/3。以后,开工的厂家及机台虽有所增加,但始终未达到抗日战争前的水平。1949年官办的中国蚕丝公司成立,原华中蚕丝公司等敌伪产业归其接管。上海解放后,该公司及下属第一、第二实验绸厂和嘉兴绢纺厂一并被接管。
# e2 {4 t  M0 ~( o* }
( I9 q9 r1 c! m抗战胜利后,中纺公司还接收了两个机械厂,即第一纺机厂 (原丰田纺织厂铁工部)和第二纺机厂(原内外棉八厂、振华铁厂等)。1946年2月,中纺公司采用官商合办的形式成立了中国纺织机械制造公司,下设第一制造厂(原华中丰田自动车厂)、第一制造分厂(原日本机械制造第五厂)和远东钢丝针布厂。当时棉纺织业曾快速发展,促使纺织机械生产一度繁荣。1946^ 1947年,全套纺织机械及主要纺织机部件的制造、零件的修配和修理,都得到了显著进展与增长。如泰利机器厂在1946^1948年间陆续生产5. 3万纱锭设备,1947年信义机器厂供台湾大明纺织公司5000锭纺机一套。后来由于内战、通货膨胀与棉纺织工业停滞,纺机业陷于停顿。据1949年统计,上海纺织机械业有工厂262家,职工1. 15万余人。3 c1 R! R3 f: X  P4 q; e
% n' _# n% _+ |+ V! F9 p, {+ B3 Z9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纺织器材业曾发展到数百家,产量与品种也随之增加。1946年 1 0月 ,上海纱管同业公会成立,1948年6月改名为上海市纺织用品工业同业公会,这段时期是纺织器材业的鼎盛时期。上海解放前夕,市场凋敝,全行业半数以上的企业关闭停歇。
$ B* z5 ^2 _7 `5 S' @& ^5 G. C; m# \# M$ w9 C6 P/ |
抗战胜利后,除原有纺织院校外,又成立了上海市立工业专科学校,设纺织、机 械 两 科 ,学校附设高职班。1946年上海交通大学恢复纺织系。同年,文绮染织专科学校创办,设有染织科。同年,中纺公司举办技术人员训练班,设棉纺织、毛纺织、印染3科,共办了两届。
+ X; o( V& x$ |& U. I, I
& m, v4 G. @7 h" F% z这时,学 术 活 动也 比较活跃。1930年成立的中国纺织学会,总会设在上海。抗战胜利后,中国纺织学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中国共产党上海地下组织领导下,1946年成立外围组织— 中国纺织事业协进会,积极推进学会活动,并筹建学会会所。1939年成立的中国染化工程学会也恢复活动,创办染化补习学校,设印染工程和应用化学两科,分沪东、沪西上课。1948年在中纺公司原棉研究班基础上组织成立中国原棉研究会,推动棉纺织厂建立原棉检验室并建立管理制度。( [8 B5 }4 k( j

; O. A- L) s) N/ w2 S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6-4 14:53: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发展特 点
1 z: f1 K5 o' g, E(一)全国最大 的 纺 织 工业基地
# `7 u$ Y/ Z0 V$ w7 _/ W上海有优越的经济地理环境和历 史 条 件 ,交通便利,进出口贸易发达,很早就成为中国的金融、经济中心,也是近代我国纺织工业发展最为集中的地方。从洋务派建设第一个棉纺织厂起,国内的官僚、买办、工商业资本家就群起仿效,英、美、德、日等国的资本也接踵而至。纺织工业克服了重重困难,在竞争中不断发展;纺织产业工人和科技力量也逐渐成长壮大。通过不到100年的发展,上海终于建成行业比较齐全、具有相当规模、技术和管理水平比较先进、对国计民生和纺织工业全局有巨大影响的重要纺织基地。1949年在全国纺织工业总产值中,上海占36.500;棉纱、呢绒、绒线的产量分别占全国的41.2% ,78.3%和90.1%,均居各省市的首位。' X: A2 J$ y# t3 N, L2 c% {

9 Q  _2 z" W% z(二)外商投资 的 焦 点! F4 h- @: }, @! f- a+ m. J; r
中国近代纺织工业中, 外 商 投 资占相当大的比例。在棉纺织业中,1897年英、美、德三国外商在上海就开设了4家大型纺织厂及接办1家华资纱厂。1902年起,日商后来居上,收买了两家华资纱厂,又创办了3家纺织厂。到1913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外商在上海共开设10家棉纺织厂,投资银800多万两,纺锭近34万枚、布机1686台,占当时上海纺锭和布机总数的77%和68%。
3 ?3 ^1 ~: D' v+ s( T, E* \1 U
1 b( f8 {- T/ b1 g1914年以后,日资 乘 第 一次 世界大战的机会,加紧对华投资。到1936年抗战前夕,日资纱厂已有纱锭133. 14万余枚、布机1. 72万余台,占当时上海纺锭和布机总数的49. 9%和57.400(若包括英商纱厂,则外商纺锭和布机占总数的58. 2%和70.800)。日商对上海纺织工业的投资还有毛纺织业、印染业、麻纺织业、丝绸和绢纺业、针织业、纺机制造业等,其投资总数,按照日本人杨口弘的计算,约为2亿日元(相当于法币2亿元左右),资本利润率高达29.4%。! B. W, w# d2 o- F. g3 q
  W5 n" e9 e4 I3 |
日商还利用 其 金 融 机构以贷款方式来投资、控制和兼并华资纱厂,如华资裕源纱厂、宝成第一纱厂、宝成第二纱厂、华新纱厂等均因无力还债而被日商兼并。8 c% B5 @% i$ a$ _
% M; ^: x) n+ T& i! b- @
由于外商厂主对华工的残酷剥削和人身折磨,因而激起了工人的反 抗 。
7 N. m$ v+ g6 ]( I0 u4 l
( r; g2 \% H' S% l. b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6-4 16:55: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竞争中形成一批纺织企业集团0 w- ~7 b5 w. P3 I' O! i9 i
在苛捐杂税的重重盘剥和外资纺织厂 的 排 挤 竞争下,一批民族纺织资本家成长起来。他
6 `4 b4 s  R6 |1 Y们精明能干,注重效益,经营方式灵活,重视产品质量和生产技术。在剧烈的竞争中,不少; U; C1 D- ?" n0 U: l. v: `  m
企业还形成了企业集团,其中比较著名的有以下5个:& F1 {5 v2 K" ?/ K1 ~* e: a" e
7 e: [5 K4 m6 Z( t) O/ ~
(1)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在上海创建的申新纺织股 份 无 限 公司,采取举债发展企业,或伺机兼并旧厂,到1932年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集团,其棉纺设备占当时上海全部华资纱厂的一半。荣氏以“造厂力求其快,设备力求其新,开工力求其足”的方针,加快企业发展,增强竞争力。荣氏的申新三厂还建立了职员养成所、公益工商中学,培养自己的技术和业务人才。, z: `9 A% x! X3 G

- h; i+ g' N/ m2 `/ z(2)郭乐、郭顺于1922年创办永安棉纺织印染公司,到 1933年扩大到5个纱厂和 1个印染厂,除了派自己的子侄到国外去留学,学成回来抓工厂管理外,还请了日本专家。所以永安的技术和管理方法能跟上世界潮流,添置的机器设备都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有力地促进了产品质量提高和生产的合理性、科学性。1 Z6 |; ^! B1 f
7 {" j0 V, Q# \# C! i5 t
(3) 1925年林斐成在天津创办诚孚企业管理 公 司 , 1936年迁来上海后,改由童润夫主持工作。童采取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实行技术人员治厂,充分调动技术人员的聪明才智,改善经营、管理和技术,使所属厂起死回生。他广揽人才,重视纺织教育事业,1940年设立了诚孚公司高级职员养成所(后改名为诚孚纺织专科学校)。
7 X, W/ E" ]% F  `) V( e* |/ ~4 k9 M
6 Y! b: U# Q$ F7 Y7 v- P(4)刘鸿生从经营开滦煤矿矿务局买办而成巨富,于1 92 8年 买 下濒临倒闭的中国毛绒纺织厂(原日晖织呢商厂), 1930年建成章华毛绒纺织厂。他重用专家,加强管理,在制织哗叽、马裤呢、西装呢等热销产品的同时,加紧多产驼绒纱,并扩大骆驼绒生产。九一八事变后,为迎合人民的爱国心理,赶制“九一八”为商标的薄哗叽投放市场。由于产品适销对路,盈利丰厚,使章华成为当时最著名的毛纺织企业。( ~4 Z" y+ A) P3 d9 i7 D

0 T# C6 W3 A2 p8 w(5) 1921年蔡声白出任美亚织绸厂经理后 , 锐 意 经营。他重视引进国外先进设备,不断翻新产品,设立织物试验所和技术研究委员会,开办训练所,设置实习工场、检查所,严格把好质量关。同时,注重宣传,赢得市场信誉。1936年美亚成立关栈厂,在国内外设立管理处、办事处、推销处、发行所等机构,以开拓广阔市场,产品深受欢迎。在蔡声白的主持下,美亚集团发展成为全国丝织行业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企业。$ N; Z1 ^- K. S* u; I* F/ B

' `' w% u! Y2 s  Y, q民族资本家由于历史的局限,不可避免地要压迫工人,从而引 起 工人 的 反抗。如1934年3月3日,美亚绸厂工人抗议资方减发工资全体罢工;1948年2月2日,申新九厂工人罢工而遭国民党军警镇压。
: y" e8 X# H' X9 S* M  L; o, }( f% J- f' G- t& r- T
但是,上海的民族 资 本 家 是有爱国心的,不甘心屈服于帝国主义。上海解放前夕,绝大多数民族资本家如荣德生、郭棣活、刘靖基、刘鸿生等都留在国内,迎接解放。- j1 K& i4 l4 v* H0 y
6 O* C2 U& G. C7 B7 d  h
(四)拥有一支强大的工人队伍
' G3 i4 l' b- }: @9 h( i+ z) m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上 海 纺 织工 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早就组织起来。1922年3月19日,上海纺织工会浦东分会成立,与会者300余人。同年8月5日,上海丝厂女工早期组织“上海女子工业进德会”成立。1925年2月18日,上海日商厂工人举行第一次反帝大罢工,后酿成震惊中外的五册惨案。1926年、1927年,上海纺织工人参加了第一次和第三次武装起义。1931年九一八事件后,日商内外棉、日华、同兴等22家纱厂工人代表组成上海市日商纱厂工人抗日救国会。上海解放前夕,各纺织厂在中国共产党上海地下组织的领导下,以上海工人协会会员和中国纺织事业协进会会员为骨干成立的各种形式的护厂队,为工厂能完整地保留下来作出了贡献。1 Z# {# _4 u* _6 @
. S) d3 E3 j5 F5 B, V6 Y6 h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6-4 16:58:58 | 显示全部楼层
(五)拥有一批技术人才
4 ^! m7 C1 K& D3 K# Y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 一 批从 国外学成归来的纺织专家成为民族纺织技术人员的先驱。
% e! j$ F2 m! z7 V5 P
( Z1 S! j! W6 i. w, x7 I" b1930年由朱仙舫发起,组织中国纺织学会,举办纺织夜校和纺织技术养成所。他亲自任教,并写成《理论实用纺织学》。这是我国首次出版的近代纺织专著。/ m# F& Q* y! H1 }

3 }1 T6 e) N: ]+ v; P2 X+ X1 s1937年抗战爆发后,上海掀起办校高潮,至1949年共创办 6 所 纺 织院校。正规院校和职员养成所等企业培训机构,为上海以及附近地区培养了大批纺织工程人才。抗战胜利后,中纺公司举办技术人员训练班,系统总结和整理了日资在沪各厂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培养了骨干。
7 \  O& `" z, q! H
% H) ^+ b4 G6 r: d% u无 论 是 国外归来的技术专家,还是国内自己培养的技术人才,在发展纺织工业的过程中,促进了纺织科学技术的进步。这个时期出现的纺织新技术,有从国外学习引进的,如诸文绮的棉纱丝光技术,宋镇洋的双宫丝A丝机等;也有自己独创的,如周景胡的色织小样机,雷炳林的细纱大牵伸改良装置及粗纺导纱双孔喇叭、新农式纺纱机,吕师尧的两层叠置式双浆槽浆纱机等。同时,在同舶来品的竞争中,敢于同西方列强较量。毛纺业创造出彩条、水波纹骆驼绒,将外货驼绒挤出了中国市场;英雄牌、皇后牌、小因牌绒线敢于同英商蜜蜂牌绒线一决雌雄;色织业的发展,改变了外货占领中国市场的局面,并使部分产品打入东南亚和港澳市场;飞轮牌木纱团也打退了英国的链条牌木纱团,等等。5 v( I% a! K( {8 E2 b# M
) r: h3 |# l/ Y' A1 A
为了同外商竞争,上海技术人员千方百计地学习和吸收外国 的 先 进 技术和管理经验。有的技术人员为了学习日厂技术而到日厂当工人。抗战胜利后,中纺公司曾留用了部分日籍工程技术人员,借助他们的业务专长,委以一些技术指导和培训工作,以便吸收他们的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多种专业训练班、研究班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举办的,都收到一定的效果。中纺公司工务处还组织各行业工厂制订经营标准,汇编成《工务辑要》,对于促进各厂改进经营管理起到一定的作用。
8 Z( M, i/ j- J" D
5 }: i; i: v2 L/ a5 ^(六)屡创名牌, 开拓 国 内外市场
8 a/ j- r' b# Y7 ?据1949年统计,全国纺织技术人 员 约 80 00人,其中一半以上在上海。全国纺织工人文盲和半文盲约占70%左右,而上海纺织工人这一比例在45%以下。在这以前虽无统计,但上海职工的素质在全国也是名列前茅。职工的技术和经验,为历年创造名牌纺织品提供了主观力量;而激烈的市场竞争,又形成了其客观需要。0 X, n1 U0 ]& ?" X: Z; l
2 ]% C, P) Z' Z9 O
早在20世纪20年代,上海申新一厂16支人钟 牌 棉 纱 ,就被上海物品交易所树为标准纱。30年代,申新九厂的20支金双马牌棉纱,也成为当时上海华商纱布交易所的标准纱,产品远销南洋群岛。日商裕丰纱厂的龙头细布被选为190士林布的专用坯布,而士林蓝布为当时农村婚嫁必备的衣料。抗日战争时期,华商纱厂纺出了高支精梳烧毛纱、专用针织纱和毛巾纱,提高了纺织品的档次,并且开拓了第一代轮胎帘子布、工业用布等。抗战胜利后,华商纱厂开始用进口粘胶纺制中、细支粘胶人棉纱。
( M4 V/ S7 s0 t* F7 ]$ j
4 p. Y7 }& t$ a+ l: z" P% Q20世纪初,西洋染料输入,达丰染织厂 的 双 童 牌精元羽绸、哗叽和四喜牌元贡,仁丰染织厂的兰亭图牌士林布,光华机器染织厂的海昌蓝布等都十分热销。
$ X; t- ?. C, c4 b& m: E5 I8 f' H4 T5 |& \" @- K
色织业创出了线呢、府绸和绒布、直贡等新品种。汉阳手帕厂、 寰 球 手 帕厂等先后推出60支、80支、100支高档棉织缎条手帕,寰球厂、九星厂还推出十二生肖手帕、双面缎条提花手帕等,其中寰球手帕厂的100支线特号手帕可与英国名牌塔牌产品相媲美。
' r% D  Q3 A! N5 J
+ K+ g. ]1 A2 c! Y. D% h  n( V" U毛纺织品先是老虎牌、仙鹤牌骆驼绒与舶来品竞争,接着英雄牌、小固牌、 皇 后 牌 精纺绒线争相登市。精纺呢绒有哗叽、华达呢、凡立丁、花呢、啥味呢、派力司、直贡呢、驼丝锦,粗纺呢绒有国毛粗纺呢、女式呢、平厚呢、海力斯、法兰绒等,并已开始生产长毛绒和造纸毛毯。# D6 l6 b2 q* C1 T2 P4 L  c: v0 d4 h

2 |- E3 Y! a) _5 d1 d2 ?: S6 v( t丝绸业 有 真 丝 为原料的物华葛、天宝葛。美亚织绸厂的六号葛、单M、双络、给缎、乔其纱等,内外销均受欢迎。真丝与人造丝交织的产品有花巴黎缎、留香给、克利缎、双面缎、和合给、金丝绒等。人造丝与棉纱交织的羽纱线娣、文裳葛和全人造丝织品明华葛、无光纺、黑白M等,受到城乡人民欢迎。美亚厂的鸿禧葛(真丝被面)、大诚厂的格子碧络,货真价实,名噪遐迩。
5 K6 w2 f6 {, W; n. Y& s4 g% J/ K# c8 [! K8 u( B
针织名 牌 , 内 衣有鹅牌、僧帽牌、飞马牌、菊花牌、金爵牌等;袜子有康福牌、金杯牌、狗头牌、链工牌、花篮牌、司麦脱牌等。此外,还有绿叶牌雪花棉毛衫。
& f7 [" A+ r( [4 f) E
5 h# c7 T, G1 D. j) P/ W, W巾被产品历史悠久,名闻遐迩的有三友实业社的三角牌毛巾,锦乐毛 巾 厂 的 皇后牌双面印花巾,民光织物社的民光牌印花被单,萃众毛巾厂的钟牌414毛巾,太平洋织造厂的船牌英雄被单,大统染织厂的色织大方格被单。# s( b  b$ C( z7 F( d% {. o

* m/ e" r3 l7 {5 y+ I- s7 |) y8 P线带业的名牌有飞轮牌木纱团,金手牌 、 红 狮 牌、金钱牌、帆船牌线类产品,金龙牌宽紧带,金丝牌各种宽紧带、吊袜带、背带、袜圈,蜜蜂牌鞋带等。
# F% q4 w, [. p; ?* t8 {2 J1 V& n
$ m& W; d* Q& s- q% _服装业中的司麦脱衬衫和ADK雨衣等产品,也颇受群众欢迎 。# G" ~3 v, ?1 ~

- n% X6 g) s/ D* F- k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6-4 17:00: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七)租界内短暂的 “孤岛繁荣”1 t. Z9 k5 Q- g0 i5 n! m
上海租界是我国最早形成的租界 ,也 是 面 积最大、侨民最多、经济最发达、政治地位最重要的租界。租界当局为了避免战火烧入界内,损害他们的利益,就凭借在中国的武力,宣布“中立”o 1937年10月底,日军攻占上海,四周华界和公共租界的苏州河以北部分都被日军侵占,只有公共租界的苏州河以南部分和其越界筑路区以及法租界,成为中立的“孤岛”。$ W  W; C% e& h9 h1 m2 V
# K6 S/ r" u: Z* f" `# \, r1 F
初期界内一切照旧,机关照常办公,特区法院照常开庭,江海关照常向进出口货物征税,抗日的报刊杂志等也照常出版。同时,_仁海租界与外国的海上交通并未被切断,入港的外国商船运入所需的粮食、煤炭及工业原料等,并将当地生产的工业制品运销国际市场。当时,上海华界及附近地区的大批中国工厂迁入租界,内地的大量资金流入界内,并有约300万难民拥入,使上海租界有足够的设备、资金、劳动力以及450万人口的巨大消费市场。一时上海工业畸形发展,上海租界进入有史以来最繁荣的阶段。
# R% V' {0 ]  h, h1 m8 Y1 W) ~  H' [& `; u: L* n$ f4 e
“孤岛繁荣”以中小企业为主,以轻纺工业为主, 其 原 料 、燃料依靠进口,运输靠外轮。这时纺织工业各行业都有发展。1938年新设纱厂9家,棉纱畅销内地和南洋,而且成为投机囤积的筹码。工厂可以出售栈单以牟利,因而利润大增。
8 l- ?4 X5 J+ v4 S7 s- Q8 n+ i3 x$ y
1939年 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作为德国同盟国的 日 本 军 队加紧封锁,海外原料采运、界内制品销售都发生困难,对外贸易萎缩。从1940年下半年起,由于界内游资过多,投机盛行,出现物价上涨、产品滞销、工厂停工等经济衰退现象。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占公共租界。. r$ P: C7 T* _" D5 a# ~

  Z0 @; }7 }( [: {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手机版|下载说明|促织网 ( 京ICP备14010041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6754号 )

GMT+8, 2025-8-19 18:27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