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军的破坏和战后的调整(1937-1949年) 4 [; [* M3 I3 \0 v2 r) A: g9 \
1937年11月 5日 日军侵占太原,晋生织染厂、西北毛织厂、晋华纺织公司及租赁的祁县益晋染织厂先后被日军占领。1938年3月,日军又占领新绛县大益成和雍裕两厂,实行军管理。晋生织染厂被改为军管理第一厂,祁县益晋染织厂改为军管理第十一厂,晋华纺织公司改为军管理第十二厂,西北毛织厂改为军管理第十六厂,新绛大益成纺织公司改为军管理第三十三厂,雍裕纺织公司改为军管理第三十四厂。1942年结束军管,委托日本公司管理。同年4月1日,在太原成立山西股份公司,由13家日本公司,出资8000万元接管山西所有工矿企业。钟渊纺纱公司接管原军管理第一厂和第十六厂,分别改为太原纺织厂和太原毛织厂;东洋纺纱公司接管原军管理第十二厂,改为榆次纺织厂;上海纺纱公司接管原军管理第十一厂、第三十三和第三十四厂,改为祁县织染厂、新绛纺织一厂和新绛纺织二厂。/ y* `) m: P) _) w' P( Q" @5 O
; t' j- Z. N- H/ T, P
在日军占领时期,山西纺织工业遭到严重破坏。1943年新绛纺织一厂(原大益成纺织厂)被日军将主要设备拆卸装箱运走,其余设备捣毁炼铁。新绛纺织二厂(原雍裕纺织厂)的纱机全部捣毁炼铁,布机装箱运走。祁县织染厂(原益晋染织厂)的部分设备被捣毁,动力设备也遭破坏而停产。1943年全省棉纺锭只剩4. 77万余枚,织机剩729台,棉纱产量9971件,棉布产量491万米,分别为1936年的67. 5%、49.4%、26%和12.5%。4 v d" g" z- K& G; M
{& }& K: o- K抗日战争胜利后,榆次纺织厂(含祁县织染厂)、太原纺织厂、太原毛织厂、太原棉织厂(含榆次振华棉织厂)、太原制服厂、太原棉毛织造厂等由西北实业公司接管。1946年榆次纺织厂仅开出1. 6万余锭,且只开一班。到1948年夏,该厂1. 8万锭设备及发电机等被移到太原。& q$ V: p, w! l1 z Z
3 i6 p/ H7 q' a2 d4 n# q- r# e
1948年8月榆次解放。1949年1月,榆次纺织厂归华北人民政府管理,改名为晋华纺织厂。
& s: V! |9 ?$ X2 P2 I) d1 j% p/ T: G! A8 Y* L! q# c3 v# t6 {5 H
1949年4月太原解放,除1. 2万枚纱锭被烧毁外,其余机器又搬回晋华厂。1950年1月,开出2. 6万锭和492台织布机。. Y! _, Q9 n7 I% T* F* C
+ R- M" m$ ^7 X, h3 @: O4 W
太原解放后,成立太原纺织公司,管辖晋华、晋生、太原棉织(含榆次振华)等厂,当年生产棉纱1.48万件,棉布15. 67万匹。该公司下属的还有太原毛织厂和太原棉毛织造厂(针织企业)。# I m+ W ?8 C6 n) _3 z+ D9 t
$ t. O6 q5 V; G9 d! a: a
到 1949 年底,山西省纺织企业主要集中在太原(含榆次),共有棉纺锭3. 8万枚,织机 741台,毛织机43台,织袜机75台,针织机15台,缝纫机310台,远远低于1936年的水平。
1 J% m0 {+ G& S4 X7 p0 G6 h/ C5 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