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近代纺织工业的形成阶段 (1 914-1937年)
) d8 V; z# S, p* U6 B9 \& i/ G; r1 o' _$ ~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手工棉织业有所发展。20 年 代 ,又 因棉纱、棉布进口骤增,工厂纷纷倒闭。1926年广州宁水布厂采用机动全铁织布机,30年代广州棉织业才广泛采用动力牵引的织机。1933年春,广东省政府决定成立丝织、制丝、棉织、毛纺织、绢丝麻纱等5家工厂,合称为广东省营纺织厂,厂址选在广州河南草芳围至石涌口一带。该厂棉纺织部分规模为纱锭2万枚,织机120台,1934年底竣工,1935年投产,年产棉纱56万磅。棉纺部主任王福卫曾与工人6 M+ L/ G( r! S2 z
一起纺出80支纱。同时投产的毛纺织部有粗纺锭840枚,精纺锭114。枚,毛织机42台,年产粗纺呢绒1. 77万余码、精纺呢绒2万余码。绢丝麻纱部有绢纺锭120。枚,织机24台,年产125. 5支绢丝麻纱5000斤。制丝部有缥机9台。丝织部有丝织机68台。制丝、丝织部均于1933年竣工,1935年产生丝2485斤、丝织品19. 92万码。& R. }/ I! `8 k. F7 {
; S* j6 X0 q& Y. n5 b
1935年广东省广州区第一蔗糖营造场附设麻包 厂 筹 建 ,于 1937年投产,厂址在吴川县下山村,距梅蓑5华里,有粗、精纺锭1320枚,织布机60台。该厂投产不及1年,因日本侵华而停工,将全部设备拆存于广州湾(即湛江市)租界内。
( k" |0 `8 ?& q: ]* X2 V! ?+ i3 `' U& X1 Z
1912-1919年,广东针织业总产值处于全国第 一 至 第 三之间。1913年华侨陈广庆引进美制电动袜机,可以自动起蹭,后又加以改革,名“广庆”机。此机对广东针织业的发展有很大影响。1920年广州的冠华、周宗亚针织厂引进单头汤姆金台车及电动打纱机、翻纱机。1921年广州有针织厂(坊)1000多家,雇用工人2万多人,其中较著名的有永业、大东、民业、震东、裕兴、振华、惠华、丽华、公兴、广民兴及广州等11家。1923年以名牌产品著称的利工民针织厂诞生。
5 [, ?, G- R( k7 Y; ~: i& @; `. {, E7 V- X S' H
20年代末,广东中山人陈技在美国学习双头台车制造技术,回国后在香港设厂仿制,能织汗衫、背心、卫生衣裤,成为广东针织业的重要设备。1926-193。年,广州针织业向内衣发展,并改进和提高织、煮、练、整理等程序。产品质量提高,名牌产品迭出。求进织造厂的精致牌线仔袜,利民针织厂鹿牌“十四”精致袜,风靡华南地区。利民针织厂的120支纱金鹿牌、周艺兴厂的100支纱单车牌线仔内衣,可以同法国鹿头牌、德国铁塔牌媲美。周宗亚针织厂的衣架牌,全新针织厂的555牌,棉艺针织厂的富贵牌、水仙花牌等内衣,都是名牌产品,售价又低于舶来品50%-60%,因此把舶来品挤出了广州市场。30年代,深受人民喜爱的有利工民针织厂的秋蝉牌,全新针织厂的宫灯牌,胡纬成针织厂的双葵牌,李裕兴针织厂的黑妹牌、红妹牌等汗衫产品。, {, ^" Y3 r: I j2 f- B
" `9 L" c4 `2 I
1914-1929年是广东缥丝业的黄金时代,全省有桑园160-170万亩,生产鲜茧150-1 60万担,生丝10多万担,其中出口生丝4-5万担,值银约5000万海关两,占全省出口总值的65.7%. 1922年生丝出口5万余担,占全国生丝出口总量的34.87 Yo.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丝价暴跌,出口量日少,大批丝厂关闭。1932年广东全省开工的缥丝厂158家,1935年仅剩21家。织绸业也受到人造丝织物大量倾销的影响,南洋、印度市场尽被夺走。南海县织绸业150家,半数改营别项织物。广州手工丝织业失业工人占全市手工业工人数的70%。. A" M2 j% o' v) J
( L2 G% a- g" B/ V
顺德是广东缀丝业生产中心。1923年全省缥丝厂194家,顺德95家。1926年全 省缥 丝 厂202家,顺德154家,缥丝机占全省的7500。民国初期,廖仲恺任广东省主席时,提倡植桑,组织生丝出口,并在顺德设立女子缥丝学校,培养人才。1918年广东商会与英国驻穗商会、广东丝业研究所共同组织广东万国丝业改良会,邀岭南大学入会。廖仲恺拨港币5000元调查全省蚕丝业,并于1923年成立广东蚕丝改良局,下设5个推广站。龙山站推广“碧交”蚕种,因蚕农疑虑,推广仅占蚕农育种的3%一 40 0。在缥丝技术方面,1929年曾在顺德县广昌丝厂、同栈丝厂,南海县同德丝厂、同和丝厂、广达丝厂将共捻式改为单捻式,并把制丝机的手掣改为脚掣,釜数2000。仅过一二年,这些丝厂又把改良的设备全数拆除,仍沿用旧制缥丝。
; }- E9 Z$ F, G" I! C
, g' o# v1 {% `4 l广东有一些地方特产,如莨纱、莨绸、抽纱和夏布等,是内外销的佳品 ,在 近 代 广东纺织史曾占有一定的地位。但在手工纺织业向半机械化和动力机器纺织发展的进程中,除抽纱转为手工工艺品外,莨纱、莨绸和夏布因囿于手工操作,费工费时,而逐渐衰落。( ~6 X! B7 x! D
$ P- {8 J) |; m6 n+ F% Q莨纱、莨绸,又名“香云纱(纱有花纹)、“黑胶绸”(绸无花纹),是广东丝织品中独具一格的特产,始于1878年前后,创源于南海县西樵、民乐一带。- W+ N5 P0 Z. i3 [3 o6 S% v
$ m* d* f7 \" A# U7 \- Q据1936年《顺德丝业调查》,“广东丝织鼎盛时,有丝 织 厂 1000余所,茧绸机厂1700余所,家庭有一二机者更无从稽考。织机4万台,年产300万余匹,约值粤币7000余万元,直接谋生者30余万人。"1935年外销不畅,售价每尺从1元左右降至3角。1936年织机只有8575台,年产丝绸88万匹。
) z, z$ c6 Z( p: q2 S2 m/ S( U* G$ t) o7 a3 k" }8 ^; _5 m
19世纪80年 代 ,汕头福音医院医生、美籍传教士向当地妇女传授抽纱技术。以后,此技术世代相传,逐渐形成色调浓郁、构图严谨、针法细腻、独具风格的抽纱。抽纱的兴盛,主要依靠廉价劳动力以及出口免税的优惠。抽纱技术在汕头、潮安、潮阳、揭阳等地家喻户晓,业此者达50万人,其中女工占95%。抽纱纤巧大方,品质高,成为潮汕出口货品的第一位。抽纱选用质地优良的亚麻布、芝麻布、加纱布、丝布、棉布、玻璃纱等织物和各色绣线为原料,1912年后始采用揭阳产的夏布。产品有桌布、床罩、枕套、沙发套、手帕等几十个种类。
$ T, O2 I* R" b& G% F4 l8 u* a9 ~$ g5 t
夏布是以兰麻用手工绩纺而成,是夏季上等衣料。广东织造夏布散布各地 ,而 产量较大、从业人员最多的是揭阳、丰顺两县。揭阳织造夏布为生者15万人,丰顺亦有4万人,汤坑产品颇具盛名。据《广州府志》载,“新会竺布甲天下”,“商贩贸易每年不下10余万匹,为四方所尚,外夷亦重之”。“自洋服流行,内外销骤减,织工转业,又因现代工艺技术进步,麻纺织产品繁多,苎布、麻布已非旧样。”
: _; `& I' R8 m) F0 N1 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