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地方] 近代广东纺织工业发展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0-12 23:10: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地理环境和经济条件1 s- ^! K, [  V; M0 C: y& t
广东省位于南岭以南,珠江 下 游 , 濒临南海,为华南的门户。全省为亚热带一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河流众多,适于种植蚕桑、竺黄麻、棉花等纺织原料,具有发展纺织工业的有利条件。广州位于珠江三角洲北缘,西江、北江、东江的交汇处,自唐代以来,就是全国主要的贸易港口之一。0 j3 U9 T8 T7 U$ z( Z
1 S9 [% }: h% c0 l5 G! i3 Z! {. k
清初,严禁“片帆出海”。康熙23年(1684年)开禁,1685年在澳门(后迁广州)与漳州、宁波、云台山等一起设立海关。由于英商在宁波、定海扰乱,1757年关闭江苏、浙江、福建港口,只留下广州粤海关一个对外通商口岸,直到1842年。因此,广州成为沿海贸易最繁盛的城市。3 b3 J% w, m& C! g, X0 K

( w$ w7 W, D3 n$ B/ o& `4 f4 M广东纺织工业历史悠久。西汉时,珠江三角洲地区已有种桑育蚕。南朝刘宋时,广 东 潮 阳所产竺布“价格倍纱罗”;雷葛有“盛行天下”之誉。北宋末年,棉花种植在省内各地已很普遍。当时番禺、顺德、东莞曾流传“无男不种棉、无女不织布”。纺织品从徐闻、廉州(今广西合浦)等口岸输出海外。口岸附近地区棉纺织业相当发达。海南人民还能织出彩线交织成花纹的棉布。
0 I* ~9 c0 l% y9 o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2 23:13:35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发展过程
1 ?) d% m* t% i5 d- }  L8 Y2 w& j8 K. j0 D2 q* C
(一)近代纺织手工业的发展和动力机器纺织的萌芽(1840 -1913年)9 k, F) R5 m% z# Z# c

& r9 i6 A/ P* y( m4 g& i; N1840年以前,广东手工棉纺织业已发展到很高水平,出现了不少手工作坊、手工工场,并以广州、兴宁、佛山为中心,年产量达数百万匹。1819年出口的土布高达330万匹,广州、兴宁各有织工10万余人,佛山亦有5万人。自1830年后,洋纱、洋布大量涌入,土布出口渐趋衰落。
, _. L! c# [$ S4 b. k; K0 m
+ D4 o& m0 r( M! q# D9 _2 I60年代,洋纱削价倾销,商人趋利,土纱业渐呈解体。输入的棉纱,绝大部分输入广州。1867-1871年,输入广州的棉纱占全国97. 9% ;1884-1888年,占全国63.600。洋纱、洋布大量输粤,沉重地打击了广东手工棉纺织业。至19世纪末,广东各地手工棉纺织业几乎全部停业,大量纺织女工失业转行。! V6 r- J# ]& Q: D
. o6 y3 Y% d$ D6 F5 @- J: @
广州出现的第 一 家 纺 织厂,是1871年 7月投产的厚益纱厂,由美国驻广州领事富文通过广州行商伍绍荣在绅商中筹集资金2万银元,在美国领事馆所在地开办,有纱锭1280枚,纺15支纱,日产棉纱800磅。促织网。后来,美国新任领事以拖欠购机款600元为由,扣留机器,并迫令停工。富文既无资本,又想把工厂据为己有,引致股东抗议,商人拒购该厂棉纱。该厂从开工至歇业不足半年,最后将机器拆卖,中国股东血本无归。
5 P4 e- W$ J/ a8 N, U  m6 E9 g2 x* O/ ~9 B4 T* @& ]5 ?4 W" T
动力织布始于20世纪初。1905年南洋侨商在 广 州 彩 虹桥附近创办“亚通机器织布(厂),投资5. 5万银元,有6马力发动机1台,雇用女工20人”。1909年澄海县规模较大的建华织布厂,从日本购进织布机55台,电动机1台,全属机械化,1914年毁于大火。
9 S2 \2 W% k! v8 |: v
/ g6 d$ q; K' A. x/ }广东针织业由手工逐步发展而来。1850年广州归侨带回德国手摇袜机 在 广 州 织袜。1892年唐三行又带回袜机和横机,从事织造棉、毛针织品。1907年广华兴织造总公司在广州诞生,有机器40台,织造长短洋袜和西式内衣裤,日产内衣20打。从此,针织技术从家庭手工业走向工业化生产。1910年广东开始用电动袜机。1911年针织业遍及佛山、汕头、台山等地,广州是最大的针织业中心。% n7 P  [' t/ A; a* C4 c

+ ?. I5 J+ D2 a: M1 `  H/ W近代缥丝业以继昌隆缫丝厂为首创,发展很快,到1911年已形成相当规模。继昌隆丝厂由华侨陈启沉于1872年在故乡南海简村筹办,占地40余亩,投资白银7000余两,有煮水锅炉1台,丝釜300个,焙茧室1间,女工六七百人。1873年设备安装完竣,1874年投产,产丝优于土丝。1881年广东已有新式丝厂11家。是年蚕茧歉收,手丝上市大减,以致丝织业缺丝停工,乃归罪于机器丝。是年10月,1000多“锦纶行”(手工丝织工会)同人捣毁裕厚昌丝店,并拟及继昌隆。继昌隆丝厂被迫迁去澳门,改为复和隆丝厂。1885年迁回简村,改为世昌纶丝厂。1887年广东机器丝厂已有46家,其中顺德42家,占90%.1906年珠江三角洲有机器丝厂174家。1911年顺德县有机器丝厂142家。 1911年广东省生丝出口达3. 6万余担,为全国生丝出口量的28.2% 。; u/ G3 V# `0 D* ^( k" _6 Z, i; J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2 23:20:02 | 显示全部楼层
(二)近代纺织工业的形成阶段 (1 914-1937年)
) d8 V; z# S, p* U6 B9 \& i/ G; r1 o' _$ ~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手工棉织业有所发展。20 年 代 ,又 因棉纱、棉布进口骤增,工厂纷纷倒闭。1926年广州宁水布厂采用机动全铁织布机,30年代广州棉织业才广泛采用动力牵引的织机。1933年春,广东省政府决定成立丝织、制丝、棉织、毛纺织、绢丝麻纱等5家工厂,合称为广东省营纺织厂,厂址选在广州河南草芳围至石涌口一带。该厂棉纺织部分规模为纱锭2万枚,织机120台,1934年底竣工,1935年投产,年产棉纱56万磅。棉纺部主任王福卫曾与工人6 M+ L/ G( r! S2 z
一起纺出80支纱。同时投产的毛纺织部有粗纺锭840枚,精纺锭114。枚,毛织机42台,年产粗纺呢绒1. 77万余码、精纺呢绒2万余码。绢丝麻纱部有绢纺锭120。枚,织机24台,年产125. 5支绢丝麻纱5000斤。制丝部有缥机9台。丝织部有丝织机68台。制丝、丝织部均于1933年竣工,1935年产生丝2485斤、丝织品19. 92万码。& R. }/ I! `8 k. F7 {
; S* j6 X0 q& Y. n5 b
1935年广东省广州区第一蔗糖营造场附设麻包 厂 筹 建 ,于 1937年投产,厂址在吴川县下山村,距梅蓑5华里,有粗、精纺锭1320枚,织布机60台。该厂投产不及1年,因日本侵华而停工,将全部设备拆存于广州湾(即湛江市)租界内。
( k" |0 `8 ?& q: ]* X2 V! ?+ i3 `' U& X1 Z
1912-1919年,广东针织业总产值处于全国第 一 至 第 三之间。1913年华侨陈广庆引进美制电动袜机,可以自动起蹭,后又加以改革,名“广庆”机。此机对广东针织业的发展有很大影响。1920年广州的冠华、周宗亚针织厂引进单头汤姆金台车及电动打纱机、翻纱机。1921年广州有针织厂(坊)1000多家,雇用工人2万多人,其中较著名的有永业、大东、民业、震东、裕兴、振华、惠华、丽华、公兴、广民兴及广州等11家。1923年以名牌产品著称的利工民针织厂诞生。
5 [, ?, G- R( k7 Y; ~: i& @; `. {, E7 V- X  S' H
20年代末,广东中山人陈技在美国学习双头台车制造技术,回国后在香港设厂仿制,能织汗衫、背心、卫生衣裤,成为广东针织业的重要设备。1926-193。年,广州针织业向内衣发展,并改进和提高织、煮、练、整理等程序。产品质量提高,名牌产品迭出。求进织造厂的精致牌线仔袜,利民针织厂鹿牌“十四”精致袜,风靡华南地区。利民针织厂的120支纱金鹿牌、周艺兴厂的100支纱单车牌线仔内衣,可以同法国鹿头牌、德国铁塔牌媲美。周宗亚针织厂的衣架牌,全新针织厂的555牌,棉艺针织厂的富贵牌、水仙花牌等内衣,都是名牌产品,售价又低于舶来品50%-60%,因此把舶来品挤出了广州市场。30年代,深受人民喜爱的有利工民针织厂的秋蝉牌,全新针织厂的宫灯牌,胡纬成针织厂的双葵牌,李裕兴针织厂的黑妹牌、红妹牌等汗衫产品。, {, ^" Y3 r: I  j2 f- B
" `9 L" c4 `2 I
1914-1929年是广东缥丝业的黄金时代,全省有桑园160-170万亩,生产鲜茧150-1 60万担,生丝10多万担,其中出口生丝4-5万担,值银约5000万海关两,占全省出口总值的65.7%. 1922年生丝出口5万余担,占全国生丝出口总量的34.87 Yo.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丝价暴跌,出口量日少,大批丝厂关闭。1932年广东全省开工的缥丝厂158家,1935年仅剩21家。织绸业也受到人造丝织物大量倾销的影响,南洋、印度市场尽被夺走。南海县织绸业150家,半数改营别项织物。广州手工丝织业失业工人占全市手工业工人数的70%。. A" M2 j% o' v) J
( L2 G% a- g" B/ V
顺德是广东缀丝业生产中心。1923年全省缥丝厂194家,顺德95家。1926年全 省缥 丝 厂202家,顺德154家,缥丝机占全省的7500。民国初期,廖仲恺任广东省主席时,提倡植桑,组织生丝出口,并在顺德设立女子缥丝学校,培养人才。1918年广东商会与英国驻穗商会、广东丝业研究所共同组织广东万国丝业改良会,邀岭南大学入会。廖仲恺拨港币5000元调查全省蚕丝业,并于1923年成立广东蚕丝改良局,下设5个推广站。龙山站推广“碧交”蚕种,因蚕农疑虑,推广仅占蚕农育种的3%一 40 0。在缥丝技术方面,1929年曾在顺德县广昌丝厂、同栈丝厂,南海县同德丝厂、同和丝厂、广达丝厂将共捻式改为单捻式,并把制丝机的手掣改为脚掣,釜数2000。仅过一二年,这些丝厂又把改良的设备全数拆除,仍沿用旧制缥丝。
; }- E9 Z$ F, G" I! C
, g' o# v1 {% `4 l广东有一些地方特产,如莨纱、绸、抽纱和夏布等,是内外销的佳品 ,在 近 代 广东纺织史曾占有一定的地位。但在手工纺织业向半机械化和动力机器纺织发展的进程中,除抽纱转为手工工艺品外,纱、绸和夏布因囿于手工操作,费工费时,而逐渐衰落。( ~6 X! B7 x! D

$ P- {8 J) |; m6 n+ F% Q纱、绸,又名“香云纱(纱有花纹)、“黑胶绸”(绸无花纹),是广东丝织品中独具一格的特产,始于1878年前后,创源于南海县西樵、民乐一带。- W+ N5 P0 Z. i3 [3 o6 S% v

$ m* d* f7 \" A# U7 \- Q据1936年《顺德丝业调查》,“广东丝织鼎盛时,有丝 织 厂 1000余所,茧绸机厂1700余所,家庭有一二机者更无从稽考。织机4万台,年产300万余匹,约值粤币7000余万元,直接谋生者30余万人。"1935年外销不畅,售价每尺从1元左右降至3角。1936年织机只有8575台,年产丝绸88万匹。
) z, z$ c6 Z( p: q2 S2 m/ S( U* G$ t) o7 a3 k" }8 ^; _5 m
19世纪80年 代 ,汕头福音医院医生、美籍传教士向当地妇女传授抽纱技术。以后,此技术世代相传,逐渐形成色调浓郁、构图严谨、针法细腻、独具风格的抽纱。抽纱的兴盛,主要依靠廉价劳动力以及出口免税的优惠。抽纱技术在汕头、潮安、潮阳、揭阳等地家喻户晓,业此者达50万人,其中女工占95%。抽纱纤巧大方,品质高,成为潮汕出口货品的第一位。抽纱选用质地优良的亚麻布、芝麻布、加纱布、丝布、棉布、玻璃纱等织物和各色绣线为原料,1912年后始采用揭阳产的夏布。产品有桌布、床罩、枕套、沙发套、手帕等几十个种类。
$ T, O2 I* R" b& G% F4 l8 u* a9 ~$ g5 t
夏布是以兰麻用手工绩纺而成,是夏季上等衣料。广东织造夏布散布各地 ,而 产量较大、从业人员最多的是揭阳、丰顺两县。揭阳织造夏布为生者15万人,丰顺亦有4万人,汤坑产品颇具盛名。据《广州府志》载,“新会竺布甲天下”,“商贩贸易每年不下10余万匹,为四方所尚,外夷亦重之”。“自洋服流行,内外销骤减,织工转业,又因现代工艺技术进步,麻纺织产品繁多,苎布、麻布已非旧样。”
: _; `& I' R8 m) F0 N1 Y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2 23:22:14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抗日战争时期的衰退阶段(1937^-1945年)
% c6 i1 V0 E, O! J
8 T: O9 K0 `5 b3 k* H1938年 10月广州沦陷,广州省营纺织厂被日军 占 领 ,改 名上海纺织股份公司广东工场,原办公室、宿舍,制丝、棉纺织、毛纺织、绢丝麻纱、动力等部都作为日军仓库,丝织部沦为修械制弹厂,大部分设备均被搬走,工厂停工。1942年冬,又改名为广东省建设厅纺纱厂,生产上只纺不织。次年4月开工,直到1945年4月才恢复到纱锭520。枚。1945年7月,棉纺部遭轰炸再次停工。广东省建设厅于1942年在粤北乐昌坪东芒冲兴建了另一家纺纱厂,月产20支纱1 B2 K( D, B5 _7 ?
1500磅。1945年1月,该厂毁于战火。
5 y; q5 y+ e8 |& b
6 x  u9 u" a  T' Z2 [广州沦陷期间,外地棉纱来源断绝 。1 94 1年 12月香港沦陷后,日军曾把香港的存棉、存纱运来广州,售价极其昂贵。广东产棉量仅及需用量的1%,致使机器织布厂基本停业,小型手工织布厂间歇开工。
2 ~1 U9 z  K/ Y4 v( S' e2 X" I: Z7 c+ m! Y$ w5 o! w8 v" w# a8 K
广州沦陷后, 针 织业 几 乎全部倒闭。利民针织厂将工人解雇,全新、棉艺针织厂将机器拆掉。1939年汪伪政权成立,对针织业采取配纱方式,只有李裕兴、胡纬成、柏强等几家针织厂间歇开业,生产中低档产品,并加工一些军用手套,其余各厂全面停业。佛山40户针织厂,仅有12家开工,汕头40户亦基本停业。2 `) e6 W# C; I3 i

! {3 L& m9 i" z! b2 A缫丝业遭受空前的摧残。广东沦 陷 后 , 日军不准私运蚕丝出口,而特设机构贱价收购,缫丝业被迫停业。1939年国际市场丝价升高,日军强迫各缫丝厂复工。当时顺德县开工的缫丝厂19家,万余釜;南海开工的12家,6925釜。1940年生丝出口仅1248担,占全国生丝输出量的1%。1942年珠江三角洲缫丝业全部停业,缫丝厂大部分拆毁,各种驰名中外的丝绸几乎绝迹。) I' N- e9 O' @8 H% A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2 23:26:09 | 显示全部楼层
(四)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恢复阶段(1945-1949年)
) x; b- d& i  j1 G, G9 ^
1 L# J1 ?+ `9 {, @& T3 Y. _抗战胜利后,原广东省建设厅纺纱厂被接收,改为广 东 实 业 有限公司广州纺织厂。1946年1月修复1600锭,7月增至4000锭,到1948年增至1. 8万锭。另外,广东实业公司以穗新公司名义与上海申新二厂、五厂签约,在原广东省营纺织厂的制丝、丝织、毛纺织、绢丝麻纱部的废墟上合作开设广州纺织厂第二厂,规模为棉纺锭1. 84万枚,1948年8月建成投产。1949年6月,取消与广州纺织厂的合营,单独成立广州纺织二厂。这两个厂共有纱锭3. 69万余枚,职工1959人,当年产棉纱1. 55万余件。! n- i8 j6 R0 d' s: }+ O- I

( S( t9 K; n9 t) a1 c抗战胜利后,东南亚和国内客商来广州大量订购棉布,棉织业得到发展。当时有大小织布厂900多家,手工织机8000多台,动力织布厂也有较大发展。从上海迁来的天龙布厂,归侨开办的裕南布厂,佛山迁广州市的泰盛布厂和一些新建的布厂陆续投产。至1946年,广州市有动力织布厂68家,动力织布机1700多台。1947年爆发原料涨价风,织布厂受沉重打击,歇业的近半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全省棉织业共有1. 31万余家,而有动力织布机的除广州外仅26家,设备有木织机2. 6万余台,铁织机580台,年产棉布5040万米、比1946年下降57%,总产值8344. 5万元。从广州港出口的棉纺织品,占全国的比重很小,1946年为0.74%, 1947年为3.44%。5 M4 l9 M* x: A! ~% M% c

- e7 {, c7 I, x: e针织业也因各地客商大量订货而畸形发展。1949年全省有生产比较固定的针织厂、作坊550多家,从业人员5500多人,有各种编织设备2200台。/ b8 `% b4 A% ~- K7 w

* W# H- W" t% X* o* R) [1949年全省印染业仍属家庭手工业方式,用染缸染布 , 运输靠手提肩挑。小的只夫妻两人一口染缸,较大的亦不过30-50人的工场,设备简陋。据1950年统计,全省共有大小印染企业266家。由于印染技术落后,质量差,成本高,售价比上海产品高20%,以致上海产品在广东占领90%的市场。因此,1950年印染能力虽有6288万米,但当年实际产量只有1154万米,而销售量仅244万米,大量产品积压,大部分染坊被迫关闭,1952年全省只剩48家印染企业。9 g) N4 W% E4 l! N
, y/ R( y2 f+ f$ O; d4 K
1949年全省有较大的麻纺织企业18家(含广东麻纺织厂和梅菉麻袋厂),工业总产值 1 86万元,年产麻袋35. 8万条。
/ f; K5 ?8 V$ F* K
. w. x( w" v6 n/ M4 j! z' d缫丝业曾一度小有恢复 , 但受严重的通货膨胀的影响,仍无法摆脱凋零的局面。到1949年末,有蚕茧生产的只有16个县,桑园22. 7万亩,为全盛时170万亩的13%。当年生丝产量为6400司担(每司担折1. 2市担),外销仅400司担;丝织品450. 7万米。7 S8 a* _4 U8 G7 ^2 V. O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2 23:29: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发展特点9 r# Z0 e% k# y
以广州为中心 的广东省,在 1937年已经形成包含棉、毛、麻纺织、针织、缫丝、织绸等行业的近代纺织工业,由于在日军侵占时期遭受严重摧残,抗战胜利后虽经恢复,但与最盛时期尚有很大差距。回顾这一时期的发展历程,其主要特点为:& d3 r1 \" c' h% `
" e7 L  N0 A7 h. I. M; l
(一)纺织业兴衰与国际市场密切相关
5 Y0 x& B! b1 I2 n) d% o9 j
纺织品出口畅销时,纺织工业发展;而 在 出 口锐 减时,纺织工业就衰落下去。广东缫丝业的发展,基本上是随着国际市场需求的升降而变化。洋纱的输入虽曾一度促进棉织业的发展,但对近代棉纺业的发展起一定的阻滞作用;洋布的大量涌入,则瓦解了广东的手工棉纺织业。# v& z" `* \. n, O4 k" s9 ^$ V7 E# [

' i4 n1 W( `% x; D' j6 ^(二)最早引进西方近代纺织技术

1 n9 A  K0 k/ D% n- V, G2 _8 U2 @1 o广州曾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唯一港 口 ,西方近代纺织技术最早是从广州开始引进的,如缫丝业的蒸汽缫丝机和动力缫丝机、棉纺业的动力纺纱机、针织业的手摇袜机等。. j' a* W4 c, I' f+ a
! X5 w9 Z3 ^4 F+ M" `2 v
(三)侨资和归侨起重要的作用) {- L+ i$ A0 d6 a
广东华侨众多,侨办工厂在广东 民 族 工 业中占1/2,占全国华侨投资的1/5。继昌隆缫丝厂是归侨投资的先声,是中国第一家民族资本的近代纺织工厂。清末,到日本学习纺织机械和针织品生产的杨高臣,在广州开办织袜作坊。他仿造的手摇机,名“震东”机,是广州第一批启造织袜机。因“震东”机能织出比较精致的花纹,到归侨陈广庆制造电动织袜机— “广庆”机问世后仍广为使用。其时广东针织厂50多家,多为华侨资本创办。佛山规模较大的纺织厂6家,除公记隆、三联外,其余如红棉、公兴隆、均泰和中山4家都是华侨投资。顺德19家机器缫丝厂是侨资资本,共68万银元。7 }/ w" U' e6 v+ T. w
$ ~4 w6 W% S0 J
(四)有值得保护的传统纺织技术& m% ]# I; ?% q- T/ ?
广东手工纺织业基础很好,棉纺织业、麻纺织业、针织业、缥丝业、织绸业等历史悠久,技术、质量都卓有盛誉,并创有地方特色的手工纺织品如纱、莨绸、抽纱、夏布等,保护好这些传统技艺,使之与当代先进技术结合起来,必将为纺织工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 |( `4 U+ d+ B0 h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手机版|下载说明|促织网 ( 京ICP备14010041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6754号 )

GMT+8, 2025-9-16 19:39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