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发展过程+ i7 W& m, `- Y4 E p4 e3 ?, X( C1 V
(一)形成阶段 ( 1860年一1931年9月)% v" h/ Z6 a$ D9 H6 t) }" E
19世纪初,天津已成为华北地区最大的棉花集散地,也是我国棉花输出和棉纱、棉布进口的主要口岸。1863年天津进口各色棉布共20多万匹,价值白银101万两,占洋货进口总额的16%。至1883年,棉布进口量已达296万匹,价值632万两,占进口总额的61%。棉纱进口也逐年增加,1880年达6. 1万担,价值114万两,仅次于棉布而占当年进口总额的8%。另外,我国的棉花、羊毛也通过天津港口大量输出,促进了天津纺织工业的产生和发展。. a: _+ n8 ], W# s5 z
7 H: y- ~4 c3 Q- E) A
1898年 8月,曾任英商天津汇丰银行买办的直隶候补道吴惫鼎,自筹资本创办了天津机器纺绒局,后毁于义和团事件。1903年天津候补道周学熙在天津创办直隶工艺总局,任首任总办。他鼓吹“大兴工艺”,倡导开办工厂,为北洋实业奠基人。1904年又成立实习工场,设机织、染色、提花等12个科目,从此开始有了机器织布业。此后,天津及周围的郊县陆续兴办了数十家机器织布厂。1915年天津第一家机器纺纱厂— 北洋政府官办的直隶模范纺纱厂在宇纬路西头开办,有纱锭1536枚,资本15万银元。次年扩大到5000锭。1916年章瑞廷创办恒源帆布有限公司,后与直隶模范纺纱厂合并,改名为恒源纱厂。该厂1920年8月开工,有纱锭3.02万枚,布机299台。1916年周学熙从北洋政府财政总长下野后,致力于实业,被推举为华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于1918年建成天津华新纱厂(以后又在青岛、唐山、卫辉三地建立3个纱厂)。1918-1922年,天津又有裕元、北洋、裕大、宝成等纱厂相继建成。以上6个纱厂共有纱锭23. 7万余枚,布机799台(详见表)。
- ^3 u$ R7 y G. }& Y- x, j/ ~, {# c A
' ~9 w; q! N y$ a6 @) |( w* L
此外,天津市区还有单织厂87家,布机 1821台。至此,天津已成为我国北方近代棉 纺织业的中心。 . m5 ?: `5 q# a- E4 r, ~- L1 u
值得一提的是,在天津附近的宝抵县,1909年由当地纱布批发商张文瑛从湖北武昌购来津市内各大纱厂陆续筹建,相继投产。利生纱厂因设备陈旧,效率低,成本高,质量差,以致在竞争中逐步衰落,时开时停,到1934年终于停工破产。 / s# D. Z, t! j) i
天津的近代织染业,包含色织、白织、棉织、针织、染线 、 染 布 等业,当初是为进口纱、布加工而发展起来的。1904年官助商办的天津织染缝纫公司成立。1911年宜彰织布厂,先织沙发布,后改营帆布。同年又有张相东、赵振清开办的裕华织染公司,生产平纹色布,当时与振新织染工厂、天津实业工厂、利兴成记织染工厂等生产的色布均称为“爱国布”。1919年五四运动兴起,全面抵制日货,“爱国布”供不应求,促使织布业很快发展。至1929年,织1 v& Q+ p( D+ g8 R
布业发展到328家,共有织机4805台,职工7837人,资本68万余元,其中生产丝织、丝麻,丝和人纤、棉和人纤交织物的厂占总厂数的77. 7%。 1930年织布业受洋货涌入的打击,破产停工达半数以上。 , c' K9 E" M+ u9 z8 \1 k' r
天津的近代染整工业始于1929年曹典环开设的华纶机器染织厂,首以机器染阴丹士林布,生意非常兴旺。不久,福元、北大、博明等3厂相继创立。此时,又有同顺和、义同泰两家手工染坊争相仿制机器,改为机器染整工厂,产品销往北平、陕西等地。 * b" p- w$ j" W6 e; n1 w
天津的近代针织工业始于1912年。当时有一英商洋行名捷足者,以高价发售针织机器,此后,天津有习此为业者。1913年王济中创设福益公司,分女子及男子针织两部,同时又常至日本考察,以改良国内针织业。于是国人随王氏而创办针织厂坊者相继而起,尤以捷足洋行旧主顾为多,主要有郭有恒、义生、矩华顺、崇华4家。1918年王氏从日本购得自动机,组织天津针织公会。次年,华北公司采用电动针织机失败。1920年织帽、手套、围巾、衬衣、衬裤等机器陆续从日本输入。两年后,笨机(即平织机一种)皆购自上海,不再从国外输入。同时王氏又在天津制造自动织机,于是针织厂坊创立增多。至1929年,天津针织厂坊达154家,工人 1610名,散处工577人,皆为缝袜工人,资本总额18万余元,共有针织机1265架,每家通常6-10人,针织机数台。全行业年耗棉纱51. 70万余元,毛线38. 67万余元,人造丝2. 78万余元,染料3万余元。产品以袜子为多,年产线袜、毛袜、人造丝袜共45. 41万余打,衬衣0.62万余打,毛裤0. 23万余打,毛衣0.48万打,背心0. 60万余打,围巾0.41万余打,手套1. 78万余打,套帽0. 5万余打,总计年产针织品50. 03万余打。产品除销本市外,主要销往东北三省、北平、山东、绥远、山西、陕西、甘肃、河南等地。首家机器针织缝纫厂是1930年由高瑞丘创办的永昌针织缝纫社,有平盘缝纫机两台,购进针织坯料自裁自缝自销。首家纬编针织厂是1931年创办的英商光道成针织厂,有单面棉毛机5台。 ' F2 G4 C7 e6 s7 g
天津的近代复制业,包括线带、线毯、毛巾等,是从手工业逐步转向 使 用 动 力机器的。织带业起始于1910年前,用人力木机生产民用带。1927年起有电力轴线、团线工厂。生产线毯最早的是1916年由邢詹亭等3人集资开设的生生工厂,开始是人力设备,后来发展到电力织机21台和宽面提花机28台。毛巾厂始于1919年。最早用电力织机生产毛巾的是由陆利福、史和庆创办的利和织物股份有限公司,1921年开业。截至1931年,全市共有线毯厂两家、毛巾厂19家、织带厂157家,从业人员1400人。 6 s9 F; ^; R9 r
天津近代毛纺织工业始于1898年。是年, 吴 惫鼎 创 办天津织绒局,资本25万两,生产毛毯、军呢等。1900年4月,因义和团事件被毁。1923年英商海京洋行创办毛纺厂,分纺部和染部。1935年英商将纺部改名为海同毛纺厂,有织机20台、三联梳毛机1台,开始时生产地毯纱,后来也生产粗纺人字呢。1931年仁立毛织厂在津建成,1932年东亚毛呢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建厂投产,天津近代毛纺织工业自此开始形成。
! L6 A: b+ F/ }3 M9 k天津为我国近代地毯织造中心,据 1929年统计,天津 地 毯 厂 坊达303家,织机274.9台,工人1. 15万余名。机制毛线织造地毯占10%,产品精致,主要输往美、日、英、香港等国家及地区。1928年天津地毯出口值达565. 95万余海关两,占全国地毯出口值的88.9%。
5 L. S6 t8 e4 h& J# o& I" Y, d! \9 g$ h
丝织业最早将织染合在一起。1904年直隶实习工场机织科曾生产桑蚕丝织品“洋给 ”, 并试验了“友禅染”(一种染上花鸟、草木、山水等花纹的绸子),产品试销于市场。1912年出现第一家丝织厂— 天津永盛公成记织染厂,拥有电动丝织机28台,工人40多名,以生产人丝绸为主,少量生产桑丝交织物。随后又有玉华丝织厂、大新丝织厂(后改为中华实业公司)、宜章丝织厂等成立,各拥有约30台丝织机。1921^-1930年又出现了利源恒、永盛公记、生生、利利、大德隆、兴业合记、华兴、广生等十几家丝织厂,织机总数达到300台,工人300多人,已形成天津近代丝织业。
2 \/ K% Y4 H3 i天津的纺织机械器材制造业中, 最 早 的 两家是1的7年创办的郭天成铁工厂和1910年开设的春发泰铁工厂,起初只能给日商制造布机零件,复制日式布机。后者于1922年发展成有40台车床、 200多名工人,专门生产织布机和打包机的工厂。1914年王济中创办针织机器制造厂。1929年针织厂增至18家,年产针织机2722架,织针275. 8万枚,缝纫机145台,纺车100架。30年代,又有久兴、德合、大来等一批生产织机的铁工厂出现,其中有的厂也制造染厂设备,但规模都不大。纺织器材业始于20年代初,都是小手工作坊。日资在津也开办了旭日、富源、大和等生产纺织机械器材的铁工厂。20年代前,天津的纺机厂以生产木制人力织机为主,1925年后才生产铁木电力织机。
9 ^5 j8 z. Z# x* F+ k5 j综上所述,在引进外国设备和生产技术的 基 础上 ,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夕,天津已经形成包括棉、毛、丝、印染、针织、复制和纺织机械等各个行业的近代纺织工业基地。由于棉纺织工业的发展,产品逐步取代了进口棉纱。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的1918年到1931年,天津棉纱进口从年平均31. 5万担逐渐减少到零。
! @% u7 h, _$ O, s9 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