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纺织业开始于20世纪初期。1912年湖南第一个动力机器纺织厂— 湖南第一纺纱厂在长沙筹建。同盟会会员、湖南都督府参议吴作霖向财政司借款60万银元,购英商安利洋行的纱锭4万枚和3座锅炉,德商的550千瓦汽轮交流发电机3台及电动机260余台,在长沙河西银盆岭购地257亩,创建经华纱厂。始为官商合辟,后收归官办,改名为湖南第一纺纱厂。后招商承租,由华实公司经营,至1921年3月31日才开工。当时以纺10支、16支纱为主,后来又纺出32支纱,品质比较优良,开工1年,盈利16. 2万元。1926年7月,因战争停办,纱厂又收归公有。1927年5月,因马日事变,人员走散而停工。1928年5月,省建设厅拨款20万元,继续开办,并于9月复工。1931年改名湖南第一纺织厂,经营顺利,又扩充设备,向外商购得布机240台,纱锭1万枚,1100千瓦发电机1套,于1932年投产。1933年该厂有纱锭5万枚、布机248台,生产棉纱2. 71万余件、布5. 28万余米,用纱10. 68万余担。1938年日军进逼长沙时,9月初该厂拆除1万枚纱锭、248台布机及发电设备,迁往玩陵柳林汉,后又转运黔阳安江镇。1940年11月在安江复工,开出纱锭 1.04万枚,布机分两期开出240台。1943年增开修配的旧纱锭500。枚。长沙之厂房和未搬迁的设备,于1938年11月12日毁于大火。
$ G* B6 b/ [. W
. q. W- K; }" N7 q# i/ m1943年 2月,湖南省建设厅、省军需处、省银行、交通银行、东南实业公司投资 法 币 4 000万元,在距离第一纺织厂4公里的安江大潘坪筹建第二纺织厂,又从毁于大火的第一纺织厂的废纱锭中清出一部分配套安装成5200枚纱锭,于1944年底投产。促织网。1945年初,纱锭数增至5600枚。抗日战争胜利后,改名为第一纺织厂大潘坪分场。至1949年末,位于安江的第一纺织厂实有纱锭2. 4万枚,布机248台,发电机装机容量1650千瓦。" D* I, |, k. m- O, b/ P. W
+ I' v8 Q0 {# Z1 T; Q1943年10月,湖南省政府、省银行、湖南第一纺织厂、交通银行、经济部工矿调整处,以及实业界人士等共同投资组成三湘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在衡阳市东阳渡建设湖南第三纺织厂,规模为纱锭5000枚。1944年6月,部分建成投产。同年12月,日军入侵,该厂迁至四川长寿,称为湖南第三纺织厂长寿分厂,1945年8月开出纱锭1200枚,生产的红“寿”字棉纱,畅销西南各省。抗战胜利后,公司股东会议决定迁湘复厂,选定长沙原湖南第一纺织厂旧址为厂址,建立裕湘纺织厂。1949年元旦投产,安装英制纱锭9912枚,实际只开出一半。
8 u E# Q$ g t3 ] H9 d; S/ S
$ E( O- X6 Z1 n4 O抗日战争期间,省内外工商业者在省内还办了一些小型棉纺织厂,所用 纺 纱 机 大部分为第一纺织厂西迁时沉没在沉江中的残旧设备。其中,辰溪民营利生纱厂稍具规模,有纱锭1972枚。该厂由万利织布厂(1938年由外省迁来常德,第二年迁沪溪浦市)和力生纱厂(1940年创建于浦市)合并而成。抗战胜利后,两厂迁至辰溪合办,购买了已停办的抗战纺织机械厂的厂房与设备,定名为利生纱厂。其它小型民营纺织厂和公司,大部分在抗战胜利后外迁,或者因缺乏资金先后倒闭。" c9 w$ c3 f. @; W8 a; N$ t9 {
; i1 X- q* X6 ], P9 Z8 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