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发展过程
) @ p) p6 t8 v9 r(一)形成阶段 (1877 -1936年)8 D7 E' _7 A0 O6 l, e* V; [
近代山东纺织工业是从山东半岛 开 始 的 。1860年以后,柞蚕丝出口增多,均是手工缫“灰丝”。1877年德商宝兴洋行开设烟台缫丝局,由于经营亏损,于1882年改为中德合办,但仍未有起色。直至1895年,该厂租给华商顺泰商号的梁浩池经营,改名华丰扩丝厂,乃扩充范围,添置机器,日产丝增至150斤。(促织网)1900年左右,该厂又扩充法式缥丝机550台,日产丝250斤。1899年梁浩池又开设华泰扩丝厂,有缥丝机530台,另有法式缫丝机8台,备缫桑蚕丝用。1902年益丰扩丝房开办,但因汽机缫丝成本高,竞争不过手工缫丝,因此随着柞丝价格的起伏而时开时歇。烟台机器缫丝未能发展起来。
+ S% Z! l- }9 L: [3 j
9 g T- Z( m+ e- r1 ]: c0 s# d1901年胶济铁路青岛至胶州段竣工,开通了青岛与产茧区的铁路运输。1902年德国在青岛沧口占地16. 6万多平方米,设立德华缫丝厂,利用山东丰富的柞蚕及桑蚕资源,使用蒸汽机械缫丝,直接运往西欧销售。1908年德华缫丝厂停业,随后又声明卖厂。1913年周学熙买下德华缫丝厂旧址,设置华新实业公司(青岛第九棉纺织厂),向德商瑞记洋行订购英国爱色利斯棉纺机5000锭。3 }% M4 L# V4 U
9 P8 B% k9 V2 e6 b3 g' Y1914年11月,日本取代德国侵占青岛后,一方面压制华新办厂,另一方面又在青岛四方村圈占土地,兴建内外棉股份公司(青岛第二棉纺织厂)。日商把即墨、潍县、莱阳、海阳等县的一些破产农民招入厂内,从中挑选文化程度较高的送往日本和上海培训。1917年12月,内外棉第一期工程完工,投产纱锭2. 72万枚,成为青岛历史上第一个开工的纱厂。华新厂所购纺纱机于1919年运到,当时有纱锭1. 5万枚,同年12月部分投产。4 \3 L. x% s) [/ ] g
* ?. o6 K% C) E! z8 m! q1917年3月,日商在青岛台东创建铃木丝厂 (青岛印染厂和青岛丝织 厂 )。1919-1922年,日商先后在青岛四方、沧口又开办了大康、钟渊(后改名公大五厂)、富士、宝来、隆兴等5个纱厂。1922年12月,胶澳归还中国,日商在青岛设厂暂告中止。& p' q" }# s9 O& U1 v5 X$ g
6 v5 m+ S" w$ m) J; ~$ x, i- a$ q. e. N1920年民营华昌铁工厂 (青岛纺织机械厂)建立,以手工作坊起家,承揽青岛各纱厂的维修配件生产。
( B2 }$ U* O: C6 _# F! J6 f' f) Z- y$ Q- F/ s& \
1922年民营协成花边厂 (青岛花边厂)创办。1925年长兴祥布厂开办,同年开办的还有大纶、兴业、通盛公等3家袜厂以及和兴花边厂。1927^1931年,青岛相继建立了制线厂,五福、光华等织布厂,建业、大中、翰成、顺德祥、北洋、光来、青一(青岛第一染织厂)等一批染织厂。至1935年阳本染印厂(青岛第三印染厂)建成投产时止,青岛有民族资本纺织厂210家,布机780台(含华新),针织机19台。青岛华新纱厂不仅有纱锭4. 8万枚、线锭1.06万枚、布机501台,还有全套印染设备。) V5 f6 F8 x( `) {9 ]- S! n: C# ^
$ B5 x2 p# A) _1934-1935年,日本又在沧口投资建立了丰田、上 海 、 同兴 等3个纱厂,连同前面的6个纱厂,对华新纱厂形成了“九对一”的包围阵势。1935年5月,日商将铃木丝厂的设备迁往周村、张店两地,同时买进印染设备,改组为瑞丰染厂。0 d; X9 E0 [$ j7 M5 k: ^0 [* p
; o- W$ H: U# {
济南是山东省省会。1902年清政府在济南开设工艺局, 内设毛毯、织布、毛巾等厂,并购置新机,改良产品,提倡国货。1909年山东省提学司在济南建立高等学堂,设机织、染织等科,培养织染人才。济南纺织工业随之兴起,有纺织业户37家,其中织布业10家,印染业20家,毛巾业2家,织带业3家,织袜业1家,毛毯业1家,规模都不大。
6 y+ Y3 b P% G$ g* P# h, F
% a7 ]- O+ N3 U1912年爱国人士发起抵制洋货运动,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美等国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济南纺织工业有所发展。同年,第一乐利、第二乐利织布厂和岱北模范织染公司等10多家工厂相继建立。1915年由山东省实业司司长潘复倡议,山东省巡抚使蔡儒偕、军阀靳云鹏等人发起,在济南市北郊创建鲁丰纱厂(济南第一棉纺织厂).1919年9月投产,规模为纱锭1. 6万枚,获利颇丰。1920年山东慈善社以慈善捐款创办厚德贫民工厂,先装人力织机60台,后增置纺锭1600枚(该厂于1950年7月并入仁丰纱厂)。1922年鲁丰纱厂又扩建第二工场,增加纱锭1. 2万余枚。嗣后,又有元记、新民等20家织布厂开业。9 t1 v! U+ r! Y
8 n/ |3 A2 a" ~* I
1930年军阀战乱平息后,济南商埠开拓。1933年民营织布厂增至63家,织机9 12 台 ,工人1820名,其中除中兴成染织厂备有14马力电动机1台,以天轴集体传动丰田布机12台外,其余皆用人力织机。随着织布厂增多,棉纱用量大增,纺纱厂也陆续增设。1932年6月,由苗星垣等人筹资,在济南建立成通纱厂(济南第四棉纺织厂),购置英国纺纱机1万锭,自制4800锭,雇工600人,于翌年5月开工。1932年12月,又有穆伯仁、崔景三、马伯声等人筹资建成仁丰纱厂(济南第三棉纺织厂),购置英国普拉特纺纱机1.26万锭,雇工704人,于1934年6月开工产;1935年又添置日本丰田纺纱机2784锭及阪本织机240台,染色机一套;1936年织、染二场投产,成为纺织染联合企业。至此,济南纺织业、印染业、针复制业、毛麻丝业共有345家(其中纺织业110家、印染业102家、针复制业119家、毛麻丝业14家),职工7034名。9 M$ G. E5 p+ D" W$ Q9 t) h+ c
" U, {" D, i* C. A9 D; @7 q至1936年,山东已 形 成 以 青岛、济南为主的近代纺织工业基地,共有棉纺织企业 14家,纱锭63. 14万枚、线锭3. 74万枚,布机9525台。整个纺织行业有职工4万名。; r- i# j/ M+ K' s# ~' U" u# Z5 N% T# ~8 ~
( `1 u, P) q7 D' `$ \+ D9 T. 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