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恢复阶段 (1945-1949年)9 Z r w8 j& Y. f% c# J9 C) E1 m! ^# p
1946年1月,中国纺织建设公司青岛分公司接收了日商在青岛的纱厂,分别命名为中纺青岛第一至第九棉纺织厂。是年11月,中纺青岛第七棉纺织厂发还民营,恢复青岛华新纱厂名称。(促织网)中纺青岛分公司还接收了丰田式铁厂,改名为中纺青岛第一机械厂(青岛纺织机械厂);改组瑞丰染厂为中纺青岛第一印染厂(青岛印染厂);将和顺染织厂和大信针织厂合并为青岛第一针织厂;将曾我木厂和华北木梭厂合并为青岛第一梭管厂(青岛纺织器材厂)。) {- }$ X5 ?- w1 Z
$ c- z) p5 P4 G* S( M194 7 年 青岛纺织工业共有纱锭38万枚,线锭4万枚,布机9168台,丝织机200台,从业人员2. 2万名。1948年青岛工业陷于瘫痪,大批纺织工人投入了反南迁、反破坏,开展护厂、保厂的斗争,直到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 2 c* v, ?" c+ M I4 G " K5 n, L1 p4 g4 ]2 [抗战胜利后,政府将济南成大纱厂收归公有,增加人力织机29台。其它纺织厂及单织厂也有恢复。嗣后,由于燃料紧张,通货膨胀,部分织布厂停工。1948年9月24日济南解放,此后各纺织厂相继恢复生产。同年12月,华东财办生产部被服局棉织厂,由益都迁来济南。此时,济南棉纺织业虽已全部恢复生产,但由于市场需要和军需纱布量大,原有企业难以承担,不少民族工商业者和手工业者纷纷新建织布厂。至1949年底,济南共有纺织企业546家,纱锭5. 99万余枚,织机2349台(其中普通与自动织机1917台),职工万余名。3 r5 W: T7 M, E( H+ t- J! x3 V7 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