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纺织。手工麻纺织 业 在 抗 日战争时期有一定发展。安徽省物产管理处办了一个麻袋厂,后于1941年11月移交省企业公司,改名为苏家埠麻织厂。该厂主要织造各种大小麻袋,供省粮政局装载军公粮之用,生产规模较小,经营亏损严重。1944年开办的六安县民营惠农麻织厂,除织麻袋、搓绳索外,还制作各种竹器。抗日战争前径县麻织厂年产麻布8000匹,用以制作麻袋,供农民盛装稻谷之用。抗日战争胜利后,这些厂都因资金短细而关闭。
- z1 H5 E* X+ N o; M6 y# W& `& I; n: y6 H- c; w
毛纺织。手工毛纺织业以手工制毡为前导,始于元代,历数百年。毫县毛毡曾在1914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得银盾奖。抗战期间遭日军破坏,至1949年末,毫县仅有几家制毡作坊,手工生产床毡、桌毡等羊毛毡制品。
; B% \$ y3 T) T
; [9 ?: ?, D% n4 _( M, g- n' g3 N% \桑蚕。1949年以前,安徽蚕桑生产以皖南比较发达,皖中次之,皖北仅阜阳一县,而皖南又以青阳、贵池、宣城、当涂、太平、南陵、广德、族德、径县等县为盛。1914-1918年,全省年产茧在16万担左右,其中1918年产茧量最高,为17. 07万担。是年,青阳县产茧1. 6万担,当涂县产茧1. 3万担,贵池县产茧1万担。蚕茧缥成土丝,优者可以销往浙江,供织制绸、罗、纺等;次者则制成丝线,用以缝衣。销售区域远者辗转至印度、缅甸等国。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日本、意大利等国人造丝大量输入,国内蚕桑生产顿受压抑。1925年前后,蚕茧产量不断下降。抗日战争时期,沿江各蚕茧产区相继沦陷,大批桑园尽遭焚毁。1941年皖南各县只产鲜茧0.5万担,与最高年产12万担相比,真可谓一落千丈。到1949年,全省桑园面积只有3. 3万亩,产茧0.69万担,仅为1918年产量的4.3%。手工缥丝仍蜗居旧法,所产土丝售价低,以致每况愈下。( g; M, n# X; x4 p) C4 X, `
% V# f& {" `5 S1919年省立第六工厂于青阳开办,从事缫丝、丝织,产品评为省内最优,但到1929年因资本短绌而停办。1921年前后,阜阳织户从苏南延聘技术工人,改进丝织产品,由原宽1. 4尺改为2.4尺,由无花绉改为有花绉,销售转畅。(促织网)1938年阜阳遭日机轰炸,当时已具规模的万成绸厂、美伦绸厂等均化为灰烬。抗日战争时期,皖南手工丝织一度复苏,绩溪、族德、无为、屯溪等有丝厂、绸厂开办,但到抗日战争结束,均因资金和亏损原因而闭歇。1949年全省手工丝纺织业约280户,从业人员约500人,年平均产值50万元。
1 U, f7 K: K) k5 v7 P5 J$ U2 x" A% E- J% |# Y$ M
安徽省近代纺织工业,从手工纺织发展到机器纺织,几度兴衰,发展缓慢。到1949年,全省仅有I家动力机器棉纺织厂,2万枚纱锭;机器织布厂4家,布机74台;机器染厂2家。当年,全省生产棉纱0. 19万件,棉布2973万米,印染布353万米。其它手工业如缫丝、织绸、棉织、针织复制、麻纺织、毛纺织业等虽有发展,但仍较薄弱,全省人民生活用纺织品主要靠省外供应。
; e8 v" A6 @&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