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快捷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地方] 近代安徽纺织工业发展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6-20 13:57: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安徽地处江淮流域,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气候适宜,棉、毛、麻、丝 等 纺 织 原料资源较丰富。
2 W& B4 @, |9 z3 q0 I$ \  o# E) u
1 l) |5 S  ?2 F  n0 i+ `安徽手工纺织业具有四千多年历史。隋唐时,毫州的绢纱、宣州的火麻名列全国第一,精细的麻织物成为向朝廷的贡赋。宋末元初,棉花开始在江淮流域种植。明永乐年间,曾在歙县特设织染局,促进了皖南棉纺织业的发展。清嘉庆、道光年间,芜湖浆染作坊“十八家,作工恒达百余人。”
/ ^' U( R! x+ W' f. s5 a: r2 ]# Z0 ]' `( |6 X# Q0 d$ c1 k! D
鸦片战争后 ,1876年芜湖辟为商埠,置领事,设海关,辟租界,日、美、英3国开设洋行、公司数十家;安庆、大通成为外国轮船的停泊点和寄航港。洋纱、洋布大量涌入。通过芜湖海关进口的棉布,1877年为5200匹,以后逐年增加,到1899年达51. 46万余匹,增长近100倍。1899年进口棉纱6. 8万多担。(促织网)手工纺纱、浆染业受到严重打击。光绪初年,芜湖染业仅剩数家。广大农村、集镇原有的手工棉纺织业,也多数停止手摇纺纱,转购洋纱织布,但仍“借木架之力,用手工制成”。
; ]* S6 j/ s/ G! e4 L+ O9 e0 M( G- K/ O4 C' v
4 U0 Y) g4 m8 C3 Q! K) F; b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6-20 14:00:22 | 显示全部楼层
1903年 肥 东 人 洪明炯仿照日本毛巾样品,试织毛巾成功,并于1910年在合肥开办洪远记毛巾厂,购置木机20台,雇工近30人,带动了针织复制各业的兴起。1915年安徽已有手工针织复制业355户,从业人员1275人,主要产品有衬衫、衬裤、手套、袜子、汗衫、手帕等。1 `" q  z; }# M; [" d8 K
% o0 m# o# `5 T6 q. @$ y, u7 w7 o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1916年官僚地主兼商人陈绍吾和商人江干卿、宁松泉等 人 ,以“振兴实业”的名义,集资筹办芜湖裕中纱厂。除4台手摇摇纱机是国内制造外,其余主要设备均从英国进口。1919年10月开工生产,因动力不足,只开1万枚纱锭。第二年使用美国进口的500马力蒸汽机,又增纱锭8400枚,每昼夜产纱由原来的20件增加到40件左右,产品以“四喜”、“三多”为商标,主要运销省内各地,也有少量运往南京一带销售。裕中纱厂除开始两年稍有盈利外,从1922年以后就连年亏损,负债累累。1931-1932年两次出租,均未能扭转败局。
. W6 G$ z/ G9 l- w; o& O; H8 d& c0 _
: m* z" D8 @4 d1937年2月,第三次出租给中一实业公司,改名中一纱厂,当年5月复工生产,经营有所好转,日产棉纱50件,质量也有提高。但是好景不长,日本侵华战争开始,11月底被迫停工。1937年12月,芜湖沦陷,日军进驻中一纱厂,改为伤兵医院。1938年5月作为日方“军管理”工厂,以后又改为中日合办。在此期间,该厂日产棉纱8件,工人约 440人。抗战末期,日产棉纱仅 2~3件。抗战胜利后由政府接管,恢复裕中纱厂原名,又将该厂产权发还给中国实业银行。1946年6月由该行售让给上海申新总公司,7月复工,初开出6000枚纱锭,到1947年下半年开足1. 96万枚纱锭,日产棉纱40件以上。1948年下半年,因资方抽逃资金而陷入困境。1949年仅生产棉纱1900件。
: B* q7 r4 c1 W. Z+ k6 q- F- x+ x% ?) @1 G
1933年合肥业主洪经权在蚌埠创办安徽第一家机器染厂鸿丰染厂,主要设备有染缸3只,烘干机、蒸汽机各1台,锅炉1台。1938年因日军占领蚌埠而停业。(促织网)1940年,范桌民、李则先等人修复鸿丰染厂设备,更名为同丰染厂。1945年日本投降后,鸿丰染厂厂主收回同丰染厂,并改名为义丰染厂。原同丰染厂业主另筹资金,新辟厂址办仁丰染厂,主要设备除染缸2只外,其余和义丰染厂相同。这两家厂均以生产硫化色布为主,大部分是承接小布厂及棉布店的来料加工,年产量在100万米左右,但工艺简单,质量粗糙,生产也不稳定。7 ]- A. f; }3 P* z6 g3 R! H$ ~5 c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6-20 14:04:50 | 显示全部楼层
安徽机器织布业起步较迟。1941年芜湖资本家张鸿儒创办芜湖染织厂 , 拥有 电动机3台、丰田织机28台、整经机1台,以生产细布为主,为安徽第一家机器织布厂。由于该厂敌伪资本占2/3,故抗战胜利后被查封。1949年人民政府接管后,清理发还了私人资本,经整顿、恢复,于1950年1月重新开工生产。(促织网)1942年陈春泉在蚌埠开办源隆布厂,拥有电动铁木织机4台。1948年蚌埠新建淮光织布厂,有电动铁木织机20台。1949年蚌埠德成粮行转业,开办德成布厂,购置丰田普通织机22台,于次年秋投产。这4家厂共拥有织机74台。
1 S7 L( L4 J' S6 L0 n8 E- F% U
0 ^4 [- D7 r# M7 i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的一段时期,安徽手工棉纺织业出现了短暂的复苏。手织厂由手投梭织布机(俗称腰机)改进为拉梭织布机(俗称平机),生产效率提高,原来1台机一天只能织1. 8市尺宽的土布4丈,改进后1台机一天可织2. 2市尺宽的布6丈,而且纬纱可以调换多种颜色,还可以装上提花龙头,织成各种花型。1922年芜湖建立了美丰丝光线染织厂,其后日华和华盖两家丝光染织厂又相继建成,并首创安徽丝光纱布。30年代初,全省各地纷纷建立棉纺织工场。据1936年调查,全省土布年生产能力已达200多万匹,年产万匹以上的县有17个。抗日战争爆发后,安徽大片土地沦陷,使刚刚复苏的手工纺织业又受到严重的打击。皖南后方倡导设立官办或商办的纺织工厂。在津浦路东抗日民主根据地,积极开展群众性的纺织运动,成立纺织小组、纺织合作社和民众纺织厂。1945年10月,仅淮北抗日根据地即有纺车5万多架,布机800多台。抗日战争胜利后,省外纺织品相继输入,省内手工纺织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虽日见萧条,但1949年,全省手工棉纺织业仍有1. 29万余户,从业人员3万余人,年产棉布2973万米。1 P: ]* a- n* E
1918 年 洪明炯试制丝光线成功,使织袜业获得较快发展。袜业比较集中的芜湖,还成立了袜业公会。这些袜厂,大多按季节安排生产纱线袜或棉毛袜,以适应市场需求,并通过报纸刊登广告,推动销售。手工毛巾业也有新的工厂开办,产品花色尚称丰富,有大合花巾、印花三角巾、电灯毛巾、五彩小花巾、加重毛巾等。至抗日战争前夕,已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抗日战争爆发后,也受到严重摧残。到1949年末,全省共有手工针织复制业1740户,从业人员3387人,全部是个体手工业。9 G& ?& j1 M; |# ]! _6 a5 A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6-20 14:10:47 | 显示全部楼层
麻纺织。手工麻纺织 业 在 抗 日战争时期有一定发展。安徽省物产管理处办了一个麻袋厂,后于1941年11月移交省企业公司,改名为苏家埠麻织厂。该厂主要织造各种大小麻袋,供省粮政局装载军公粮之用,生产规模较小,经营亏损严重。1944年开办的六安县民营惠农麻织厂,除织麻袋、搓绳索外,还制作各种竹器。抗日战争前径县麻织厂年产麻布8000匹,用以制作麻袋,供农民盛装稻谷之用。抗日战争胜利后,这些厂都因资金短细而关闭。
6 k( o" V2 K7 ?1 Y. k* Y- u8 V/ {: c/ b- j
毛纺织。手工毛纺织业以手工制毡为前导,始于元代,历数百年。毫县毛毡曾在1914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得银盾奖。抗战期间遭日军破坏,至1949年末,毫县仅有几家制毡作坊,手工生产床毡、桌毡等羊毛毡制品。
4 t) F( t& L( v4 X" `1 ^. N
/ v1 {% t/ u' C# ]桑蚕。1949年以前,安徽蚕桑生产以皖南比较发达,皖中次之,皖北仅阜阳一县,而皖南又以青阳、贵池、宣城、当涂、太平、南陵、广德、族德、径县等县为盛。1914-1918年,全省年产茧在16万担左右,其中1918年产茧量最高,为17. 07万担。是年,青阳县产茧1. 6万担,当涂县产茧1. 3万担,贵池县产茧1万担。蚕茧缥成土丝,优者可以销往浙江,供织制绸、罗、纺等;次者则制成丝线,用以缝衣。销售区域远者辗转至印度、缅甸等国。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日本、意大利等国人造丝大量输入,国内蚕桑生产顿受压抑。1925年前后,蚕茧产量不断下降。抗日战争时期,沿江各蚕茧产区相继沦陷,大批桑园尽遭焚毁。1941年皖南各县只产鲜茧0.5万担,与最高年产12万担相比,真可谓一落千丈。到1949年,全省桑园面积只有3. 3万亩,产茧0.69万担,仅为1918年产量的4.3%。手工缥丝仍蜗居旧法,所产土丝售价低,以致每况愈下。" D( ^0 `  d# |6 B9 V' R! R) S
9 [% |* m! V+ h3 Q) t# E( y
1919年省立第六工厂于青阳开办,从事缫丝、丝织,产品评为省内最优,但到1929年因资本短绌而停办。1921年前后,阜阳织户从苏南延聘技术工人,改进丝织产品,由原宽1. 4尺改为2.4尺,由无花绉改为有花绉,销售转畅。(促织网)1938年阜阳遭日机轰炸,当时已具规模的万成绸厂、美伦绸厂等均化为灰烬。抗日战争时期,皖南手工丝织一度复苏,绩溪、族德、无为、屯溪等有丝厂、绸厂开办,但到抗日战争结束,均因资金和亏损原因而闭歇。1949年全省手工丝纺织业约280户,从业人员约500人,年平均产值50万元。
  ^" T. i. D1 D5 x# x5 E7 H- [) W  b: Q% V1 z  z- Y/ k/ i
安徽省近代纺织工业,从手工纺织发展到机器纺织,几度兴衰,发展缓慢。到1949年,全省仅有I家动力机器棉纺织厂,2万枚纱锭;机器织布厂4家,布机74台;机器染厂2家。当年,全省生产棉纱0. 19万件,棉布2973万米,印染布353万米。其它手工业如缫丝、织绸、棉织、针织复制、麻纺织、毛纺织业等虽有发展,但仍较薄弱,全省人民生活用纺织品主要靠省外供应。9 O8 G; n# w% R, T/ T9 D5 B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手机版|充值|促织网 ( 京ICP备14010041号 )

GMT+8, 2024-5-3 04:33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