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省南部和中部多盆地,黄河流经本省西部,土壤肥沃,灌溉便利,是我国北方重点产棉地区之一。省内山区较多,羊毛资源很富。晋东南、晋南地区历来有栽桑养蚕的传统。在明清以前,山西潞安是北方丝绸中心,产品称为“潞绸”。山西人民从事纺织生产有悠久的历史。
+ X" ]5 j: C0 K' X: A4 z9 ^+ W
; V; T' S- c7 N一、近代纺织工业的诞生和发展(1924—1936年)
1 M: `; m; E8 o1 ~' o
& B! W$ k4 V/ A8 ~早在光绪年间,清政府在新绛县筹建棉纺厂,未成 。6 c0 N5 J) |) n2 X! c( c# A9 f
{8 T- g s. b" v1 |4 {% T a- S
随着交通事业的发展,1907年10月正太铁路自石家 庄 至 太 原建成通车。1919年山西实业家徐一清联合省内外各界知名人士聂云台、徐秉臣等,集股150万元,成立晋华纺织股份有限公司。1920年在榆次县北关购地420亩建设纺织厂、购买英制纱锭1. 28万枚和500马力发动机。促织网后因山西干旱、集资困难等原因,直到1924年6月才投产。开始经营顺利,1927年购置纱锭800枚,并在县城东的源涡村建成1150千瓦汽轮发电厂一座。1929年扩建纱场,购置纱锭2万枚; 1930年扩充资本到300万元;1931年购纱锭8144枚,棉毯织机4台;1932年又购置线锭752枚,资本增为400万元;1935年购置织机480台,因资金短缺未及投产。到1936年,该公司拥有纱锭4. 17万余枚,线锭752枚,织机480台,棉毯织机4台。
- T+ F [" k0 ~7 N3 |/ c1927年 6月,新绛县大益成纺织厂建成投产,有纱锭 6048枚。1929年纱锭增至万余枚;1931年资本增至214万元,又购纱锭400枚,线锭1040枚,织机260台,并用电力发动;促织网1934年又增加织机144台,纱锭2400枚。到1936年,拥有纱锭1.64万余枚,线锭1040枚,织机404台。9 W, \- i! z1 i
1929 年 祁县益晋染织厂购进200台织机,替代了手工木织机。由此,该厂从手工作坊变成了近代染织厂。" C4 A1 g* X! M/ @; O5 z, V
1930年2月, 太原晋生织染厂建成投产,有织机 252台。1931年又购置纱锭 6000枚。1931年6月,新绛县雍裕纺织厂建成投产,有纱锭8400枚,线锭 520枚,织机 140台 ,日产100匹棉漂染设备。
; p6 ]9 F1 R; w% M1933年西北实业公司投资45万元,在太原筹建西北毛织厂,1935年8月投产,有毛纺锭880枚,其中精纺锭700枚、粗纺锭180枚,毛织机43台。6 V, _9 x' B8 V$ I8 E( J
截至1936年,山西省共有晋华、大益成、益晋、晋生、雍裕等棉纺织企业5家,全属民营,计有棉纺锭7. 26万余枚,线锭2312枚,织机1476台,棉毯织机4台。促织网另有官办企业1家,即西北毛织厂。, H2 R5 f. B+ F- b8 D w
30年 代 , 因 洋纱、洋布充斥市场,晋华纺织公司产品积压,连年亏损,到 1935年借债 400万元。同年11月,由天津中国银行代管。其时,大益成、雍裕、晋生等厂也由天津中国银行代管。) ]& o; E) T& ?; T7 b' r) p
q; v' G& a$ S) {0 Y
后来,由于国内抵制洋货,市场好转,纱布价格回升,不到1年时间,各公司转亏为盈。促织网1936年山西省共生产棉纱3. 38万件、比1934年提高10%,棉布42. 3万匹,毛织品6. 3万米,绒线1780公斤,毛毯3549条,拥有固定资产491. 35万元,是战前纺织工业生产情况最好的一年。
* \& h- F% Q! C4 o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