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地方] 近代北京纺织工业发展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9-19 22:42: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北京是清朝的首都,1928年后曾改名为“北平”,中华人民共和 国 成立 时 恢复原名。北京位于华北平原北端,东距渤海150公里,是近代中国的政治中心之一。纺织工业起步虽早,但发展极慢。
: f3 w' [, K, d' j. _% n# v+ E4 j. A  k- s8 n( G+ V
一、近代纺织工业诞生前的手工纺织业2 C5 W, ?7 N# U1 _7 D  `
北京纺织业的产生,最初是为宫廷服务的官办京内染织局和为达官显贵服务的民营绸缸,即手工染绸作坊。最早的绸缸是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开业的天聚染坊。嗣后,该号陆续分出大顺、大有、大成等山东人经营的绸缸,以及天顺、天和等山西人经营的绸缸。当时的京内染织局曾兴盛一时,到清康熙初年(17世纪60年代)曾发展到800人,以后逐渐衰落。此外还有为一般市民服务的布缸,这类染布作坊规模很小,很难和绸缸相比。促织网。进入19世纪后,具有一定规模的手工织布厂相继产生。最早的是官办的专为解决满族人就业的工艺局和首善工厂。此后,商办的宝华、福华、立华等3家织布厂开业。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又有积善、裕华、德泉、祥聚等织布厂开业。这些织布厂规模大的拥有织机50台左右,一般的只有10多台,都是人力木机。5 U: C/ d! w3 d, I4 z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9-19 22:46:12 | 显示全部楼层
二、近代纺织工业的发生和手工纺织业的发展 (1907--1936年)) }9 z8 }  t5 C0 `" w( p% c
北京动力机器纺织工业产生于20世纪初。1907年清朝陆军部奏准创办官商合营的溥利呢革公司(清河制呢厂前身),共投资60万两白银,拥有走锭纺纱机4800锭,织机58台,职工300多人。促织网。机器设备全部从英国进口。从1908年开始建筑厂房,1909年4月投产,标志着北京近代纺织工业的开端。
' x# L: @( C+ o. j9 x% s  H) \% X
北京最早使用动力机器的针织厂是1911年开设的华兴织衣公司,有针织机 3台,以及缝纫机、袜机等设备,春夏主织棉织品,秋冬主织毛织品。( Z- a. J6 P3 J& J$ A3 M  m7 M. h6 |

) @) E7 O" |) {6 K# M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北京纺织工业有所发展。染织业到 19 18年时已有染坊96家,规模较大的大顺、西晋和两家,职工分别为150多人和130多人。织布业有一批新厂开业,但仍沿用手工木织机。1924年织布业已达100多家,规模较大的祥聚、德善、经纬等3家,职工均超过百人。毛纺业的溥利呢革公司,曾因资金不足,销路不畅,于1913年停业。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因进口毛呢减少,北洋军阀政府将该公司收归官办,并改名为陆军织呢厂,于1916年恢复生产。促织网。当时月产最高达到毛呢2万多码、毛毯2000条。民营的开源呢绒厂也于1917年开业,设备有木架织机14台,洗毛、纺纱和织呢均用手工操作。1918年改为织造火车车厢专用的毛织油垫,并得到农商部5年专利权奖章。针织业和毛巾业也发展了一批手工作坊,其中最大的是利容毛巾厂,有毛巾机20架,工人45名,其它大都是家庭手工业户。
; T: e% r1 _" v: R
$ Y7 B, [: W' x; I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加上军阀混战,使北京纺织工业受到沉重打击。1920年后,陆军织呢厂因外国呢绒充斥市场而造成产品滞销,生产开开停停,1924年宣告倒闭。1927年国民政府接管后,才再次恢复生产,并改名为陆军部第一制呢厂。织布业由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有了一些积累,虽然在1931年前生意萧条,但还有小的发展。如裕华在开办时仅有18台布机,到1921年扩充到47台。czw。华盛在开业时仅有10余台布机,到1929年已达30多台。针织业经过一段时间的停顿,九一八事变后,人民爱国情绪高涨,在提倡国货、抵制日货的高潮下,才有发展。1932-1935年,德立、裕华、经纬等织布厂增加了电力机,慈华、明华、华盛等针织厂增加了100多台大提花机,袜厂也开始使用电力机。
4 O! t( e: z* R# B1 g* e, M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9-19 22:50: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三、近代纺织工业的起伏 (1937-1949年)
- D1 u+ Q- F7 @" A& Z4 c6 `2 N- h" }( l! I
抗日战争时期,军需纺织业有所扩展,民办纺织业停滞不前。抗日战争爆发后,原陆军部第一制呢厂变为日本的军需工厂,交由满蒙毛织公司管理,工人增加到700多人,每月生产军毯1. 2万条。与此同时,为大量加工军需布匹,北京的机器染布业也有了发展,1939 -1941年,陆续开办了大中、丽华、慈华、燕京等一批染厂。这些厂由于被日本军用被服厂及纤维公司所利用,一度发展较快。如大中公司在1939年成立时只有染槽12对、织机20台,到1945年便发展到染槽12对、织机47台,工人达170人,月产棉布3000匹、染布1. 5万匹。促织网。其它民营纺织企业在抗开始时大都缩减生产,裁减工人。后由于日本企图长期侵占中国,对民营工业加以利用,生产有了一些发展。具有250人规模的裕华针织厂也于1939年开业,生产各种针织内衣,每日用棉纱半件左右。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经济陷入困境,棉纱供应不足,各民营纺织厂不得不转用土纱,生产大幅度下降。到1943年土纱亦被日本当局控制,各民营厂纱源断绝,有3/4的机台停开,其余1/4的机台为日军纤维公司加工。当时只有德华织袜厂织人造丝袜,原料不受控制,乃得以生存。各手工染坊和家庭针织小户大都倒闭。到抗战胜利时仅剩10多家手工小染坊。
; y1 o: K, G$ _1 I. u3 W# \( I; x0 M, l& e7 J  I1 v) V
抗战胜利后,政府收回了原陆军部第一制呢厂,改名为华北被服总厂平津第一分厂,并于1945年10月复工,仍生产军用毛毯,月产最高曾达2万条,但质量低劣。促织网。到北平解放前夕,工厂已是隔日生产,工人轮流上班,生产处于停顿状态。民营纺织业在抗战胜利之初,曾有一批工厂复工,但很快受到通货膨胀的冲击。当时卖出成品换不回原料,经营工业不如经商,搞生产不如去做投机生意。为此,大部分织布厂遣散工人,靠所存原料或作些黑市买卖勉强维持,到1949年大部分已停工或倒闭。染布业也很不景气,如大中染厂到1948年下半年,仅有工人30余人,月织布200多匹、染布1500多匹。大成、大庆、大有等大一点的染布作坊都在1947年前倒闭。针织业也是奄奄一息,德华袜厂因受美国玻璃(尼纶)丝袜排挤而停业。3 m: e4 L/ T" O+ {0 s. _+ v

: l% h- t/ O$ B1 C  V* S194 8年12月28日北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华北被服总厂平津第一分厂,更名为清河制呢厂,并于1949年6月全面恢复生产。北平和平解放后,民营纺织企业也都恢复生产,并获得了发展。1949年底,织染业由440家增加到905家,织袜业也由几十家发展到800多家,大都是家庭手工业。
# f2 m. ]5 ]; u/ q! I( V3 V7 T0 \6 D% |
从1909年北京 出 现第 一 家毛纺织厂到1949年,纺织工业发展极其缓慢,全市只有1家算得上是近代纺织企业(清河制呢厂),其它民营纺织业绝大部分是手工作坊和家庭副业。- D; `$ _5 e( E$ R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发表于 2021-9-24 08:34:32 | 显示全部楼层
您好。最近在促织网上拜读了您发表的《近代北京纺织工业发展史》,由于我最近也在写这方面的论文,想引用您的成果,请问您这篇介绍有文献出处吗。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发表于 2021-9-24 20:48:20 | 显示全部楼层
天青水碧 发表于 2021-9-24 08:34
7 R( e3 n9 R( I( n3 L/ s6 g您好。最近在促织网上拜读了您发表的《近代北京纺织工业发展史》,由于我最近也在写这方面的论文,想引用您 ...

: [; L: N) {: }3 K2 g$ t6 M《中国近代纺织史(上卷)》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发表于 2021-9-28 16:19:48 | 显示全部楼层
admin 发表于 2021-9-24 20:48
, h5 ~: Q9 S  O) U! G$ o! p  ]0 S《中国近代纺织史(上卷)》

+ Q5 ]! l# P' w非常感谢您,已经找到了。
, N' e3 @4 Y/ L  I! d! w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手机版|下载说明|促织网 ( 京ICP备14010041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6754号 )

GMT+8, 2025-4-30 18:25 , Processed in 0.37500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