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动力机器纺织工业迅速发展阶段(1938-1945年)
8 x1 S9 k' l/ v: T1 q7 V7 B) K棉纺织业、毛纺织业、麻纺织业及纺织机械业都是从无到有,其中棉纺织业发展最为迅速。缫丝业、织绸业、印染业、针织业也有发展。
! X: Q$ `1 k3 Q从1938年1月起,外省棉纺织厂陆续迁往重庆 。汉口申新四厂迁出1万枚纱锭至重庆南岸猫背沱,1939年1月12日开出0. 35万枚,初定名为庆新纺织厂,开工后因后方棉纱紧俏,遂获大利。1942年扩建第二工场,1万枚纱锭、60台布机全部开出,并恢复申新第四纺织公司重庆分厂厂名。同年曾两度遭轰炸,纱机、厂房严重受损,不久复工。
8 \/ U; x B1 @3 x& K- u; Y2 M- L与此同时,河南郑州豫丰和记纱厂迁渝,1939年 1月30日在土湾临时工棚内开工生产,年底开出1万枚纱锭。后曾多次遭轰炸,损失0. 5万枚。1941年底新厂房建成,定名为重庆豫丰纱厂,开足3. 5万枚;布机因损失太重未能安装。迁渝纱厂中以该厂规模最大。豫丰纱厂遭轰炸后,为保存实力,又在合川建支厂,1941年投产,有1. 5万枚纱锭,年产纱1万件。汉口裕华纱厂迁至重庆南岸窍角沱,有4. 2万枚纱锭、504台布机,1939年6月开工,年底开出1. 1万
' ^2 o3 W! h8 c$ G' q' @9 a枚。1942年该厂拥有4. 65万枚纱锭,实开2. 3万枚。
' c9 `$ z9 V4 o6 S( o3 L' X8 X! a& k. O0 Z( G2 H' `! l( ~
此外,先后迁渝的还有政府接办的日商泰安纱厂2万枚纱锭、280台布机,先在沙坪坝土湾建军纺一厂,后在南岸弹子石建军纺二厂,1941年5月投产。1939年春,湖北沙市纱厂西迁,1941年在重庆李家沱建厂,1942年开出万余枚纱锭。震寰纱厂1939年迁渝的0. 9万枚纱锭因无力复工,其中0.5万枚租给裕华纱厂,0. 4万枚售给大明染织厂。最后迁川的为湖南第三纺织厂,1945年开出0.12万枚纱锭,定名为湖南省第三纺织厂长寿分厂,次年更名为裕湘纱厂。
6 `8 M8 y" V6 I9 t
) U, @$ f! Z( H' }5 x迁渝的棉织厂有上海大中国棉织厂、汉口亚东祥记织造厂、上海冠成织造厂等。常州大成纺织公司武昌四厂、汉口隆昌染厂迁渝的布机230台、染色设备1套与民生公司的北磅三峡染织厂合营,更名为大明染织公司。
" i) x9 q- H. e6 X5 a4 ~
7 J9 D) ?4 k9 {& E此外,1939年汉口大华公司迁 入 纱 锭 2万枚、布机400台,在广元设立广元分厂。到1942年共开出纱锭1. 1万枚,年产棉纱0.5万余件。# b' r% @- _: C3 ]
8 r+ K$ g0 V8 p2 ]% o7 x抗战时期,重庆、成都、长寿、万县等地新建 了 一批 小 型棉纺织厂,有近2万枚纱锭、300多台布机。其中较大的中国纺织企业公司有0. 4万枚纱锭,成都申新纱厂有0. 5万枚纱锭、100台布机,裕华纱厂有0. 3万枚纱锭、200台布机。
; s8 ]* a7 v* K7 k& y3 a6 n. f8 H( ]1 O
至1944年底,四川共有棉纺织厂26家,约2 1 万 枚 纱锭、近千台布机。重庆有棉纺织厂19家,工人1. 3万多名,约17万枚纱锭,占全省纱锭总数的80%。其中开工近12万枚,最高年份产纱约6万件;布机500余台,年产棉布19万匹。3 B$ I* A0 S: {# `, a* H, A
3 ~3 V3 H5 g# L5 \# G7 }& ^抗战时期,四川虽有21万枚纱锭、近千台动 力织 机 , 但后方仍感衣被不足。1938~1943年,农产促进委员会和农本局大力支持发展推广改良手工纺机,以补不足,于是有七七棉纺机等应运而生。七七棉纺机为铁木结构的多锭手工纺机,从清花到打包配套成“一条龙”生产线。3 }! C" ~+ ^8 r) d- X
0 g( T7 n0 S( r4 \/ R+ o
据1940年统计,四川省80余个县共有七七棉纺机3. 6万余台(每台每天10小时可产纱20两,每纺1斤纱可获利1. 5元),总生产能力相当于6万枚纱锭。此外,在四川省推广的改良手工纺机还有戴文伯及徐治之的文治式纺纱机、西安的李式纺纱机,以及勤业、三一全珍纺纱机等。
* a9 y( H+ o4 ^" s) o: v- I+ a; Q4 Q4 z% p& r* D+ u" o
19 42 年 经济部农本局还在重庆张家花园创办了示范纱厂,采用葛鸣松改进的建勋式七七动力纺纱机,全班生产,曾受重庆各方重视。该机由清花机、弹棉机各1台,双面双节动力纺纱机20台(共272。个纺筒)、加捻机5台及搓装棉卷工具1台组成,原理与七七棉纺机相同,但纺筒直径较大。其后在李家沱续建重庆纱厂,另有5套运往陕甘及贵州等地。1943年示范纱厂因主持人穆藕初病故而停顿。/ r9 U6 Z; a1 c/ A+ _7 Q# U3 I0 X
\& L. Y% A+ z" n7 y( f$ h( ~抗战后期,由于后方布匹需用量激增,到 1943年仅重庆小型棉织厂就发展到 720家,铁织机5899台,全年产布480万匹,产量比1942年有大幅度提高。1944年因原料缺乏,年产量降为240万匹。
0 I: a6 O4 e# z: f' C/ @. X( ^$ v4 k6 I: i0 M; M: L
1937年上 海 美 亚 织绸公司内迁部分绸机在重庆相国寺建厂,安装绸机60台。次年在乐山五通桥再设织绸厂,先后安装迁川织绸机80台,并将重庆相国寺厂改为美亚绸厂分厂。1942年相国寺分厂迁至五通桥绸厂,当时共有织绸机120台,练绸部分迁乐山牛耳桥。5 q, W- y; `3 S
. f% h- X% Y7 r# y' y$ S" k194。年四川丝业公司重庆磁器口丝厂撤去原华康丝厂直缫车340台,改装日本式立缫车150台(3000绪),成为四川最早使用立缥车的工厂。1942年又有华源织绸公司在重庆磁器口成立,为四川丝业股份有限公司子公司,设华源织绸厂,当时有织机12台。* l& J3 m% k. O6 m
+ _5 ~ `; W, g0 B- A- v除机器缫丝外,四川尚有大量改良小车丝厂,采用新法缫制生丝,以三 五 台 或 十余台或二十余台丝车为一连,以手摇代动力,其缫丝方法与铁机丝厂同。1944年全省有此种改良木机丝车约1. 7万余台。此外,尚有大量土造大车丝厂,亦称土丝坊,以脚踏为动力,适应战时需要。估计最盛时全川共有土造大丝车3万多台。, n; r7 A+ Z. a0 Y
0 W% e$ R' c3 p( a: z' J
抗战时期,四川生丝平均年产量为2 万公担 ,占全国总产量4. 5万余公担的46%。抗战后期,由于政府实行统制,川丝未获得应有发展,厂丝年产量下降为0. 25万公担左右,只及全省生丝总产量的15%。由于战区绸布骤减,后方市场急需,因此丝织业得以发展。最盛时,仅乐山、成都、南充三地就有织户2500家,织机近800。台,多数为木机,铁龙头机仅数百台。1943年产各类绸、给、绩、缎等约40万匹,消耗生丝约1万担。产品除销本省外,还销往汉口、九江、南昌、沙市,以及上海和北平等地。乐山有家保险伞厂(系丝织厂),该厂生产的伞绸质极好,超过美国,当时用于制作降落伞供军用。/ c, R6 [" H/ |; w" N8 ]. o4 g7 H. p
9 @( Q* {' q, ]5 K1938年汉口隆昌染厂迁渝后与北 暗 三 峡 染织厂合并,定名大明染织厂。这是四川印染工业中第一家具有比较完整技术装备的动力机器染厂,有卷染机16台,年产硫化蓝、海昌蓝、阴丹士林、元青布3万余匹。1945年更名为大明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染织厂。+ v" Y) w& f; P4 ~
$ B# u, V' Q! x, U. |( J
抗战时期,染厂除原有的渝德、东兴两厂外,新设的有重庆染织厂、民康 染 织 公 司。1940年重庆染织厂在沙坪坝建成投产,有卷染机16台及整理配套设备若干,日产色布2万匹,隶属经济部工矿调整处及军政部军需署。其后一度改为染料厂。1943年民康染织公司在重庆成立,厂房建在成都新南门外,有卷染机6台及其它附属设备若干,主要染棉、丝、麻、毛等织品。此外,重庆、遂宁等地还建立了一些小型染厂。战时,新式的染灶非常普遍,多数染极深的蓝色,俗称毛蓝。 L# I, C' h9 B0 b
" w6 Y" u/ X$ W- L" E1 93 8年 军 政部经理署第三被服厂武昌制呢分厂内迁重庆,并入重庆军政部制呢厂。自此四川始有机器毛纺织工业,运转粗纺锭960枚,精纺锭1080枚,绒线锭180枚,织机40台,主要生产毛呢、军毯,供军队使用。1939年12月,宋子良、翁文颧、刘鸿生等集资,官商合办重庆中国毛纺织厂,由刘抽调上海章华毛纺织厂粗纺走锭1960枚,精纺环锭2000枚,织呢机120台及全套染整设备在巴县李家沱建厂,1942年部分开工。次年更名为中国毛纺织厂特种股份
* y# L$ I6 ^$ o/ n. `- ]/ ~有限公司,资本增至1200万元。1944年产哗叽及各种毛呢30万余米,这是当时四川规模最大、装备最先进、产量最高的机器毛纺织厂。抗战时期,因后方军需民用,造成毛织品严重短缺,民族资本家相继投资,创办了川康毛纺织厂、民治毛纺厂、福民毛纺织厂、西北毛纺厂。1945年四川共有机器毛纺织厂6家,毛纺锭近0. 8万枚、开出约0. 5万枚,织呢机近200台,每月生产各种毛呢4万米。9 j. n9 E" T0 K$ V4 d% T
: L; ]1 i) L! n2 V8 a" F/ o4 m麻纺织工业始 于 抗 战 中期。1939年熊子麟、鄂云鹤夫妇以迁川工厂委员会名义向中国银行贷款,在重庆南岸猫背沱创立西南化工制造厂。次年投产,除生产肥皂、甘油、硬脂酸外,还利用“先酸后碱,二煮一漂或二漂”的芝麻脱胶工艺生产精干麻,并用梳毛机、绢纺机、棉织机等设备制成丝绵胎、云丝衣、云丝毯、雪里春、云丝巾、云丝哗叽、云丝帆布以及毛巾、衣料等苎麻产品。
3 `5 l2 W* B0 @1 R5 u& }) s/ l, g
与此同时,为缓和战时棉布供应不足,纷纷以苎麻脱胶掺合原棉用印度纺机纺制棉麻混纺纱。1939年官商合办西南麻纺织厂股份有限公司,其中第一厂设在大明染织厂内,有改良夏布织机20台,次年投产,陆续生产麻与棉、绢丝等交织品。当时从事此业者达9家之多,而专以麻机纺麻者仅万县麻纺厂1家。该厂系抗战初由湖北武昌官麻局迁入部分设备而设置,有粗纺锭210枚、精纺锭388枚、织机31台,日产麻袋400条。- S7 H4 }+ L7 A- `5 S6 ]# F
# m: X% P, V$ V/ y0 o& H6 t抗战后期,纺织界都以原料不继为虑。为利用川 、湘 、 赣 等省极为丰富的苎麻原料,在重庆苎麻试验室试验解决了脱胶、纺织等问题后,申新重庆总经理荣尔仁得到申新重庆四厂协助,在重庆南岸创设苎麻纺织实验工厂,从事生产性的试验,并有少量试验品供应市场。次年,为战时生产局特制了一批麻织品。1941年荣尔仁又拟组织申新麻纺织染有限公司,未成。0 I% h: d, b5 _9 M
. I5 S# |2 [8 x: U9 R针织工业主要集中于重庆。1937年上海永润袜厂业主携带电动袜机6台至重庆建厂生产。抗战中期,针织工业发展迅速。1942年6月重庆针织业公会成立,有会员厂36家,后来发展到144家,共有电动袜机约50台、手摇袜机800余台、汗衫机20台,员工800余人,月产棉袜4. 5万打,汗衫、背心0. 3万打,以及丝织男女袜和长统丝舞袜若干。其中拥有50台以上袜机的10家。此外,三台有15户80余人,成都有152户304人,主要为手工针织户。此时为四川针织工业的兴盛时期。抗战时期,重庆袜业有了K字电动袜机,因有扎口装置,能在机上全自动编出中统或长统袜坯,与B字同属第一代电动袜机。当时,每个工人操作B字机2台或K字机6台,每台日产袜约14。双,生产效率高出手工织袜近20倍。抗战后期,因纱源困难,政府发布“应尽先织制军用白布,民用针织品只能利用土纱”的命令,重庆转产织布60余家,余下100余家开工率不到20%. 1945年产袜 75. 78万双,仅为1942年产量的11.7%。
0 z' r9 v! u7 X) h# A; r. ?* I, r% I$ d6 ^" _& m. A1 d
纺织机械及器材工业是抗战时期新兴的行业,主要集中于重庆一带。全能厂仅为巴县余家背的豫丰机器厂1家,1941年创办,次年投产。初时有工作母机10余台,10余人。1944年底发展到工作母机200余台,760余人,生产毛纺走锭机、丝织机等单台设备和棉纺成套设备,每月产纺纱机400^600锭。另有中国汽车公司机械厂仿制司马来细纱机,顺昌机器厂仿制立达式细纱机。还有10家修理和生产配件的厂,仿制立式开棉机、威罗机、摇纱机和印度格昔司纺纱
9 W# [( @4 e0 t0 ^' r& c% m机。
+ Z' ~. ~8 |# y, ^% F& ]1 o0 H3 {& ]9 t! P2 H% X0 ]* r
纺织器材的生产始于 1942年周贵洪开设的车木店,以脚踏木车生产木锭、棕刷等。1944年增添设备,生产粗、细纱管,改名同鑫纱管厂。1946年更名为三鑫纱管厂。到1949年末已初具规模,年产纱管29万余只,销省内各地。
$ i8 z' n% B4 q$ A) v) c3 X' O1 G" O: y$ G- Z; X- }) F1 _
因抗战时期对技术人才的需要,1939年 在 乐 山创办国立中央技艺专科学校。初为2年制,1940年改为3年制。主要学科有化工(皮革)、农产制造、造纸、纺织染、蚕丝五科。到1952年,纺织染、蚕丝两科各毕业10班,分别为224人和201人。194。年在成都将迁川的铭贤学校改建为铭贤农工专科学校纺织工程科(3年制),1943年扩大专科为学院并改名为私立铭贤学院(4年制),纺织工程科改为纺织工程系,主要科目有棉、毛纺织等。至1948年共毕业专科生3班、本科生2班。1950年迁回山西太原旧址。此外,在成都东门外狮子山尚有一所四川省染织学校创办,属中专。抗战期间,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校和江苏制丝专科学校也内迁乐山,抗战胜利后迁回。
/ f, h; K5 q ~2 ]- i) o. W5 B4 D0 u( x% a
; C( b$ G5 ?3 `6 M- b: z; O: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