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近代纺织工业的起伏 (1937-1949年)
+ g- S* X" d" I* l! D
4 L8 D9 n0 i* }6 T: `! T4 U8 ]抗日战争时期,军需纺织业有所扩展,民办纺织业停滞不前。抗日战争爆发后,原陆军部第一制呢厂变为日本的军需工厂,交由满蒙毛织公司管理,工人增加到700多人,每月生产军毯1. 2万条。与此同时,为大量加工军需布匹,北京的机器染布业也有了发展,1939 -1941年,陆续开办了大中、丽华、慈华、燕京等一批染厂。这些厂由于被日本军用被服厂及纤维公司所利用,一度发展较快。如大中公司在1939年成立时只有染槽12对、织机20台,到1945年便发展到染槽12对、织机47台,工人达170人,月产棉布3000匹、染布1. 5万匹。促织网。其它民营纺织企业在抗开始时大都缩减生产,裁减工人。后由于日本企图长期侵占中国,对民营工业加以利用,生产有了一些发展。具有250人规模的裕华针织厂也于1939年开业,生产各种针织内衣,每日用棉纱半件左右。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经济陷入困境,棉纱供应不足,各民营纺织厂不得不转用土纱,生产大幅度下降。到1943年土纱亦被日本当局控制,各民营厂纱源断绝,有3/4的机台停开,其余1/4的机台为日军纤维公司加工。当时只有德华织袜厂织人造丝袜,原料不受控制,乃得以生存。各手工染坊和家庭针织小户大都倒闭。到抗战胜利时仅剩10多家手工小染坊。
2 u, f6 Y7 T7 z' K- Z$ C4 }
4 M7 V: M' r: i" Q4 m, J0 R9 l抗战胜利后,政府收回了原陆军部第一制呢厂,改名为华北被服总厂平津第一分厂,并于1945年10月复工,仍生产军用毛毯,月产最高曾达2万条,但质量低劣。促织网。到北平解放前夕,工厂已是隔日生产,工人轮流上班,生产处于停顿状态。民营纺织业在抗战胜利之初,曾有一批工厂复工,但很快受到通货膨胀的冲击。当时卖出成品换不回原料,经营工业不如经商,搞生产不如去做投机生意。为此,大部分织布厂遣散工人,靠所存原料或作些黑市买卖勉强维持,到1949年大部分已停工或倒闭。染布业也很不景气,如大中染厂到1948年下半年,仅有工人30余人,月织布200多匹、染布1500多匹。大成、大庆、大有等大一点的染布作坊都在1947年前倒闭。针织业也是奄奄一息,德华袜厂因受美国玻璃(尼纶)丝袜排挤而停业。
8 v) e6 W7 H. N, u b, h& Z B7 p; |2 N! i6 w6 Q
194 8年12月28日北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华北被服总厂平津第一分厂,更名为清河制呢厂,并于1949年6月全面恢复生产。北平和平解放后,民营纺织企业也都恢复生产,并获得了发展。1949年底,织染业由440家增加到905家,织袜业也由几十家发展到800多家,大都是家庭手工业。" v4 P. d& J. G# M; k% |' Z9 M
4 Q! R$ L* e0 T* ]% A从1909年北京 出 现第 一 家毛纺织厂到1949年,纺织工业发展极其缓慢,全市只有1家算得上是近代纺织企业(清河制呢厂),其它民营纺织业绝大部分是手工作坊和家庭副业。% b3 t) e# {5 T7 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