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动力机器纺织的初创阶段(1893--1913年)
1 o1 y) M1 I0 ? y9 r' f& p* D1889年两广总督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他把原拟在广州筹建的布、纱、丝、麻四局移到武汉建设。武汉之所以能很早建成纺织工业基地,当权官员的倡导功不可没。
& I j2 G) X) }
8 E4 Y. d1 _9 n3 n1893年1月官布局投产,有纱锭3万枚,布机 1000台,总投资124万两。 促织网该局引进英国机器,聘用英国技术人员,职工2000名,是当时全国最大的纺织厂,也是湖北省最早采用蒸汽机和电照明的工厂。最高年产量曾达棉纱1. 15万件(1899年),棉布295. 5万米(1895年)。但因债务多,利息重,成本高,管理衙门化,营业不佳,屡经整改也无起色,亏损严重。1902年与其余三局一起招商承租。1937年由湖北省建设厅收回。次年内迁陕西,机器卖给咸阳纺织厂。
+ T* {5 [: }# q; j1 |% g% k; i! L& e' u, }. i! g/ W4 L) j
1893年筹办官纱局,集官商股各30万两,订购机器。1897年建成5万锭规模,职工 1600人。后收归官办,但经营不善。1902年招商承租,1938年内迁,也卖给咸阳纺织厂。
- f( k# H: n! _6 e& {# e4 d# R& f/ f% ?2 ]
1895年建成缫丝局,有缫丝机 312台(每台5绪),工人 470人,投资 47万两 , 含商股20% ,额定日产丝200斤,实际只达一半。1902年招商承租,但大都停闭,只有1914--1919年有盈利而开工。后受日本丝排挤,1924年关闭。1936年机器移至枣阳,改名枣阳纱厂。! ]+ t# G" n- e1 U( H9 @" v' f- \0 ?2 ]
+ _+ L8 |( |' d" X, U+ n2 O& p
1897年筹建制麻局,投资70万两,1904年投产。促织网该局聘用日本技师,引进麻织机4 0台 及配套梳麻、纺纱设备,职工450人,产品有细纹、斜纹各色麻布,柿色军布,各号麻纱等。1914^-1919年有盈利。1925年起生产帆布、麻袋、毛纱等。1931年后停工。1938年内迁四川万县,改为麻织厂,1940年开工,1946年停工,机器变卖。" U( o+ M6 e0 d/ @$ @
5 ], |3 J0 y4 ?以上布纱丝麻四局在1902^-1938年由应昌、大维、楚兴、楚安、开明、福源、公益、民生8家公司先后承租。其中,楚兴公司获利最多,并在结束承租之前,筹建了新的纱厂,成为后来裕大华集团的先导。
' F _# |8 k0 P, R: r8 B! H6 \0 t/ M3 M O" V. @# ]
1905年5月,上海、广州工商界发起拒购、拒销、拒用美国货的运动,使美货进口锐 减 , 加上1906年京汉铁路通车,促进了湖北纺织工业的发展。促织网1908年张之洞创办湖北毡呢厂,投资43万元(其中官股30万元,商股13万元),1909年建成,有粗纺锭1000枚,毛织机18台。机器由德国引进,职工246人,日产呢绒500-1000米。投产3年,3次停产。1913停办,1936年机器租给军政部武昌制呢分厂,后又内迁重庆,并入军政部织呢厂。
t" X5 l0 T a# ]
/ R- G6 a9 b- ^+ \7 _其时,湖北民族资本纺织业也开始发展。武汉一地建设机器 纺 织 厂 18家,如广生织造公司、求实织造公司、华升昌布厂、启新染织有限公司、美伦麻袋公司等,产品可与洋货匹敌,开创了民营机器染织、麻织的先河。促织网辛亥革命后的1913年,湖北省共有纺织染厂120家、占全省工厂数的1/5,职工2. 76万余人。手工纺织业也有较大发展,染织业增到31家,职工259人;棉织业38家,职工448人;针织业459家,职工4768人。沙市、宜昌也办起了棉织厂。各地纷纷办贫民工厂,有织布、毛巾、织染等专业。但这期间发展的企业是以手工纺织为主的小规模作坊、工场,使用的多半是改良后的手接脚蹬的机器,一般是由手工业者、店员、小商贩等开办,商业投资极少。! L( D/ [6 J5 j- ]
" p5 D6 N, ~0 J( P; n
20世纪初 , 程 雪 门兄弟曾仿制日本轧花机,因侵犯专利被罚;1904年仿造新式织机成功。1912年计国祯开办袜车厂,仿制德国手摇袜机。以后又有几家袜机厂出现,机器销往湖南等省。2 E @3 \ B6 u( c2 b
$ v7 e" Y: A; Y0 o! 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