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位于我国西南边疆,南临北部湾,近代只有一条湘桂铁路通到柳州 ,有 1/3的县不通汽车,广大地区运输靠人力背驮。近代纺织工业薄弱。 f$ F$ y1 S. Z% V I. [! s( }1 |, ?1 T6 F2 T* d8 A2 r
1840年鸦片战争后,随着洋纱、洋布的大量输入,广西的手工纺织业迅速衰落,惟因地处偏僻,交通阻梗,各地情形不尽相同。桂东南多采用外货,本地棉花无人收购,种棉者纷纷改种其它农作物;手工纺织业因不能与洋布竞争而停业,连闻名四方的六塘麻布,年产量也降为3万匹,至1943年仅为0.8万匹。穷乡僻壤的桂西北一带,仍维持原状。农家妇女作为副业自织自用,家庭手工业在当地仍居较重要的地位,男女老幼赖纺织为生,手工业工场主则购机雇工纺织。 d( D' K( n K- W: }
1 P. F4 y' z9 v1 91 2年 之 前,广西当局已在平乐、梧州两地分别创立蚕业学校,以梧州蚕业学校最著名,促进了西江沿岸桑蚕业的发展。该校所产的点梅纱荔枝绸,品质驾于广东之上。当时,梧州已有20多家手工操作旧式缥丝机的缥丝厂。桂林也设立甲种工业学校染织科,培育纺织技术人才。1919年执政者除极力推广植棉、出版棉业季刊外,还考送学生3名赴南通纺织专门学校学习,但1921年因北伐而搁浅。1926年桂系军阀统一广西,肃清土匪,地方安定,又新修了几条公路,交通方便,因此农工商各业开始复苏。而广东由于军阀割据,土匪如毛,外洋及上海布匹很难输入广西。自此,广西的纺织业改变了过去长期停滞的局面而有所发展。 . y5 o0 R) j: m; X2 {0 [